李培春 趙永紅 康秀琪
本組男42例,女26例;年齡52~84歲,平均69.5歲;有高血壓病史10年以下12例,10~15年46例,16~20年10例;中風2次以上46例,1次22例。本組經CT檢查均為基底部出血。入院時左側肢體偏癱54例,右側肢體偏癱14例,伴失語62例;癱瘓肌力0級45例,Ⅰ級11例,Ⅱ級8例,Ⅲ級2例,Ⅳ級2例。并發癥:肺部感染66例,昏迷狀態63例,其中氣管切開59例,鼻胃管插管53例,尿道感染22例。
本組腦出血后遺癥因昏迷時間長,肺部合并感染重等,除常規治療外,我們加強護理工作,配合醫生治療,取得較好康復效果。
2.1 基礎護理 給患者平臥位,頭抬高15°~20°、偏向一側,不定時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保持床單位清潔、干燥、無碎屑;每2 h翻身一次,定時用50%紅花酒精擦浴按摩受壓部位,促進血液循環,必要時受壓部位給予防護墊保護,預防褥瘡發生;早晚用生理鹽水清洗口腔,以防止患者吞咽反射遲鈍,導致口鼻腔分泌物誤入,誘發肺部感染。
2.2 專科護理 昏迷期每1~2 h觀察生命體征和一般情況;神志清晰后每4 h觀察血壓、脈搏、肢體活動,肌力恢復等情況。每天清洗,消毒氣管套管,及時吸出氣管和口腔內的分泌物,并用無菌濕紗布覆蓋套管口,保持氣管內濕度。操作時應注意氣管導管方向的調節及動作輕柔,防止因刺激引起嗆咳或黏膜的損傷。用脫水劑時快速靜脈滴注以保證在體內達到高濃度脫水的作用,其他液體以30~40滴/min為宜;注意觀察尿量,認真記錄24 h進出液體量和血壓變化;保持大小便通暢。
此外,還應預防呼吸道并發癥和尿道逆行感染,注意保護角膜。
2.3 康復護理
2.3.1 預防肌肉萎縮,肢體關節僵硬變形。應用各種刺激方式激活運動通路上的神經元,調節它們的興奮性,以獲得正確的運動輸出[1],保持肌肉、關節收縮功能。昏迷期的患者注意保持肢體及關節的正常位置,給予受力關節用護墊加以保護。神志清楚后每天定時按摩四肢肌肉及相關穴位,每次30~40 min;幫助患者做肢體伸展、肌肉收縮的肢體功能鍛煉。
2.3.2 發音訓練 失語,在氣管口閉合后用言語進行康復訓練,看圖或手勢幫助患者發音,如單個音標“a、o”等,再說單個字,與患者多交談,鼓勵回答問題,說連貫話。
2.3.3 進食訓練 因患者在腦出血早期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礙,進食困難,易出現誤吸等,因此在進行進食訓練時要注意正確體位、食物形態、用量,目的是促進攝取足夠營養,具備足夠的體力。進食前應放松心情,讓患者坐直或靠背架上或頭稍前傾45°左右,這樣使進食的食物由健側咽部進入食道或可將頭部輕轉向癱側90°,使健側咽部擴大便于食物進入[2],同時根據老人飲食特點及吞咽障礙程度選擇宜消化、營養豐富的食品,先是流質、半流質然后再進軟食,循序漸進。每天以少吃多餐,預防消化不良。
此外,注意心理護理。出院后注意隨訪。
我們嚴格按照昏迷患者常規護理和專科護理及康復護理的方法,預防并發癥。本組經抗炎7~10 d后血象恢復正常,15~20 d神志逐漸清醒,10~13 d均拔出鼻胃管,進流質飲食,12~16 d拔出氣管插管,20~25 d氣管插管口吻合,癥狀穩定,好轉,病情得到控制。50 d后偏癱肢體肌力0級2例,Ⅰ級14例,Ⅱ級25例,Ⅲ級15例,Ⅳ級12例,達到臨床治愈。本組經上述整體護理后,臨床癥狀及體征恢復較快,與其他相同的病例比較,病程縮短平均為15~30 d,說明整體護理在治療本病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是臨床治療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
[1]李華,等.中風患者上肢本體感覺強化訓練的意義.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13(3):114.
[2]黃麗歡.老年腦中風患者吞咽障礙的早期康復護理.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6,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