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彥勇
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SBP是指在無任何鄰近組織器官炎癥的情況下發生的腹膜和(或)腹水的細菌性感染,是肝硬化常見的一種嚴重的并發癥,其發生率頗高。病原菌多來自腸道的革蘭陰性菌。臨床表現為發熱、腹痛、短期內的腹水迅速增加,體檢發現輕重不等的全腹壓痛和腹膜刺激征[1]。SBP往往預示肝硬化病情較重,早期診斷并有效治療和預防是改善預后的重要因素。現對128例臨床資料進行總結分析,以進一步提高肝硬化合并自發性腹膜炎臨床診治水平。
我院2005~2010年收治的肝硬化合并SBP者128例,其中男97例,女41例,平均年齡46歲。
1.1 診斷依據 ①出現發熱、腹痛及腹部壓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②腹水細菌培養陽性;③腹水白細胞≥500×106/L,500×106/L>多型核白細胞(PMN)≥250×106/L或腹水白細胞<500×106/L,PMN≥500×106/L;④排除繼發感染,其中②與③中必須具備1條[2]。
1.2 實驗室檢查
1.2.1 血常規 WBC≥10.0×109/L者62例,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者90例。
1.2.2 腹水白細胞≥500×106/L,500×106/L>多型核白細胞(PMN)≥250×106/L者65例;腹水白細胞<500×106/L,PMN≥500×106/L者72例。
1.2.3 細菌培養 所有腹水標本均行細菌培養,陽性34例,其中病原菌為大腸桿菌20例(占細菌培養陽性的60%),肺炎球菌6例,腸球菌8例,藥敏結果對第三代頭孢菌素及喹諾酮類敏感。
1.3 治療與轉歸 全部病例除針對肝臟疾病給予積極保肝及支持療法外均應用抗生素,首選第三代頭孢菌素類和(或)喹諾酮類靜脈給藥,一般采用二聯或三聯用藥,多數用藥7~14 d,最長26 d。重癥同時給予腹腔注射抗生素或腹腔灌洗術。多數患者于4~9 d病情開始緩解。
治愈、好轉98例(78%),惡化、無效28例(22%),其中2例死于肝腎綜合征及肝衰竭。一年復發率30%。
SBP的主要發病機制是:①肝硬化患者常出現“短路循環”,數目已減少的Kuffer細胞與肝竇內皮細胞不能發揮其固有的作用,吞噬和濾菌功能降低,細菌得以從腸道經門靜脈進入體循環;腹水調理活性降低易發生腹腔感染;②肝硬化患者往往伴有門脈高壓致腸壁血流緩慢,腸黏膜缺血缺氧影響腸道屏障功能;腸道微生態失衡現象經常發生,需氧G-菌增多;③細菌易位:即正常存在于腸道的細菌穿過腸黏膜感染腸系膜淋巴結,繼而通過腸淋巴循環進入血液;④誘發因素:低蛋白血癥、腸道及泌尿道感染、上消化道出血、不恰當的應用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調等均可誘發本病。
肝硬化合并SBP常迅速加重肝損害,誘發HRS,肝性腦病等嚴重并發癥,故應立足于早診早治。利用抗生素治療,應選擇對腸道革蘭陰性菌有效,腹水濃度高,腎毒性小的廣譜抗生素,以頭孢噻肟等第三代頭孢菌素為首選,可聯合半合成廣譜青霉素與β內酰胺酶抑制劑的混合藥物如舒他西林,替門汀等和(或)喹諾酮類藥物,靜脈抗生素給藥,要足量,足療程。一般于48 h復查腹水常規,如PMN減少一半以上可認為抗生素有效,繼續至腹水白細胞恢復正常數天后停藥[1]。
第三代頭孢雖是首選的抗生素,80%以上患者可獲得治愈。但研究顯示,近年來,由于廣泛大量運用第三代頭孢菌素以及超廣譜β內酰胺酶的大腸桿菌菌株的出現,第三代頭孢菌素對其耐藥性逐年增加。由耐藥菌株感染者可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或亞胺培南,盡管炎癥可得到控制,但SBP能引發嚴重的并發癥如腎功能受損,上消化道出血和肝功能惡化,導致病死率增加。因為潛在的肝病的嚴重性和感染的高復發率,肝硬化患者在SBP治愈低,長期預后仍然不好[3]。而部分患者反復濫用抗生素,使致病菌株產生耐藥,或使感染不能有效控制,而導致病情加重或死亡。因此合理應用抗生素,有效預防和積極治療感染對于提高療效,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義。
總之,SBP是肝硬化腹水常見并發癥,臨床表現不典型,致病菌以G-菌多見。早期診斷、及時足量應用抗生素是改善肝硬化合并SBP患者預后、降低病死率的主要因素。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可降低SBP的發生率。但其最終預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肝病的嚴重程度。
[1]鐘南山.肝硬化·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49-456.
[2]劉先奎.肝硬化(失代償期)合并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23例臨床分析.中外健康文摘,2009(35):179.
[3]趙寧,李智偉.肝硬化合并感染及抗菌藥物治療的現狀研究.實用藥物與臨床,2008,5(11):26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