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膝關節半月板撕裂、半月板退行性變、軟骨病變、韌帶損傷、關節腔積液等是關節疼痛的常見原因。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利用人體組織中某種原子核的核磁共振現象,將所得射頻信號經過電子計算機處理,重建出人體某一層面的圖像的診斷技術。我們將MRI用于膝關節疾病的診斷,收到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6年8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就診的膝關節病變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齡12~72歲,平均(45.6±6.5)歲。就診原因:膝關節疼痛及功能障礙28例,膝關節外傷12例;左膝關節22個,右膝關節18個。
1.2 掃描方法 MRI儀器:PHILIP Gyroscan Intera 1.5T超導磁共振機。T1WI掃描參數:TR=500 ms,TE=18 ms,時間 3.81 min;T2WI掃描參數:TR=5 830 ms,TE=120 ms,時間5.5 min;雙回波SE序列中參數:TR=2 119 ms,TE=20/85 ms。
1.3 軟骨測量方法 分13個測量點對膝關節矢狀位及冠位的軟骨進行掃描:矢狀位的髕骨上、中、下點,股骨髁前下,股骨髁下及后下點,脛骨平臺前、中、后點;冠狀位股骨髁內外側各自的中點及脛骨平臺內外側各自的中點。分別用卡尺測量MRI像上的軟骨厚度。標準:脛骨平臺軟骨厚度為平均2.43 mm,股骨髁軟骨厚度為平均2.16 mm,髕骨內面軟骨厚度為4.12 mm。
40例膝關節病變中,MRI結果顯示半月板退行性變35例(87.5%),關節腔積液12例(30.0%),韌帶損傷7例(17.5%),軟骨病變 6例(15.0%),Baker囊腫 4例(10.0%)。與其他影像學檢查及關節鏡檢查100%相符。
3.1 半月板退變及半月板撕裂 MRI是診斷半月板病變的較好方法,能明確半月板撕裂的部位和類型,主要依據是在低信號的半月板內發現中等信號缺損,可以是垂直撕裂、水平撕裂或斜形撕裂,常見的類型有桶柄狀撕裂。在冠狀面和矢狀面上均見到延伸至半月板表面的高信號是診斷撕裂的必需條件,可以降低假陽性率。根據形態和程度,半月板退行性變或撕裂分為三級:一級信號表現為不定形或球形的高信號影;二級信號表現線狀的高信號,二者均不延伸至關節面;三級信號為線狀或彌漫性高信號并延伸至關節面,表示有關節鏡可見的撕裂[1]。
3.2 透明軟骨 MRI可以無創傷性地清晰顯示關節軟骨。軟骨的退變分為兩種類型:基底部退變(主要見于青年人,常因創傷、代謝障礙等因素致關節軟骨深層的垂直膠原纖維斷裂)和表面退變(常見于老年人,反復的亞臨床型創傷致淺表軟骨層的破壞,最終導致骨關節炎)。關節病變Ⅰ級為軟骨軟化,MRI表現為軟骨局部增厚,信號異常;Ⅱ級為軟骨碎裂或裂縫導致直徑不超過1.3 cm的不規則軟骨表面;Ⅲ級為直徑超過1.3 cm的不規則軟骨表面,不累及軟骨下骨質。Ⅳ級為軟骨全層的侵蝕伴有軟骨下骨質的暴露。軟骨病變的信號在T1WI和質子密度像以低信號常見,在T2WI和梯度回波序列則以高信號常見。
3.3 關節腔積液 關節腔積液常分布于髕骨內外側呈鞍袋狀可蔓延至半月板表面及十字韌帶周沿關節腔內,MRI可見T1及長T2信號,部分可見有髁尖隆突增生信號,出血者呈高信號。臏上囊積液在T1WI呈低信號,在T2WI呈高信號。
3.4 韌帶損傷 MRI可直接顯示交叉韌帶的形態、信號改變。韌帶部分撕裂時主要表現為韌帶內信號不均勻,出現部分高信號,但連續性還得以保持。慢性撕裂時,由于水腫常已消退,同時纖維瘢痕得以修復,損傷韌帶恢復到類似正常的帶狀低信號形態,但局部成角變形可提示診斷。MRI對后交叉韌帶的評價有其特殊的價值。側副韌帶的損傷以內側較常見,其MRI表現與交叉韌帶相似,主要表現為:側副韌帶的中斷不連續,出現異常形態特征;韌帶內出現高信號等[2,3]。
[1]丁慶國.膝關節半月板MR成像研究進展.國外醫學放射學分冊,2004,27(6):391.
[2]朱進,張景忠,胡麗霞,等.磁共振膝關節斜冠狀位掃描對前交叉韌帶的評價.實用放射學雜志,2004,20(2):144-145.
[3]許建榮,鄧霞,華佳,等.前交叉韌帶不全撕裂的MRI診斷.中國醫學計算成像雜志,2000,6(6):4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