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醫院消毒供應室是醫院無菌物品的供應部門,也是污染物品的集中點,它擔負著各臨床科室污染物品的回收、分類、清洗、消毒、包裝、滅菌、發放工作。供應室的醫務人員,每天不可避免地與污染物品、化學消毒劑、高溫環境和機器噪音等接觸,其工作性質和工作場所的特殊性對供應室人員的健康帶來一定的危害。現將消毒供應室醫務人員常見的職業危害因素和防護措施列舉如下。
1.1 物理因素
1.1.1 高溫高壓環境 壓力蒸汽滅菌器等在使用的過程中散發的熱量使室內的溫度、濕度明顯升高,供應室工作人員長期處于高溫高濕環境中,在一定程度上對身體的健康造成危害。
1.1.2 燙傷 脈動真空滅菌器滅菌的溫度高達134℃,干熱滅菌鍋溫度高達160℃,消毒清洗機、封口機、烘干機溫度也在90℃左右,開啟艙門卸載物品時,設備內腔溫度也>60℃,若操作不當極易造成燙傷。
1.1.3 噪音 消毒供應室存在著很多種噪音污染源,如超聲機、空調、全自動清洗機、高壓蒸汽鍋、排氣扇、封口機、烘干機、電熱爐等工作時發出的不同程度的噪音,可損傷聽神經、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和內分泌系統,引起許多系統的生理變化,造成傷害。
1.1.4 布類纖維 在敷料間各種布料的折疊和包裝易引起細小纖維到處飛揚,極易吸入呼吸道,損傷呼吸系統功能。
1.1.5 銳利器械的傷害 在污染物品回收、清點、清洗、包裝等過程中容易被針頭、刀片或其他醫療器械刺傷,而導致醫務人員發生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以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危險。
1.2 化學因素 在清洗消毒大量的污染物品過程中,往往離不開化學消毒劑的使用,如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等這些消毒劑具有腐蝕性、揮發性和強烈的刺激性氣味,使用過程中揮發在空氣中、濺到皮膚上,容易導致各種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和損傷皮膚。
1.3 生物因素 消毒供應室污染區是各種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場所,工作人員在處理各種污染物品時,由于這些物品經常帶有血液、體液和其他污染物,接觸的微生物的種類多;回收的各種污染器械、穿刺針、切開包都直接接觸過患者的皮膚、黏膜、傷口,有時自身的防護措施不到位、操作稍有不慎便會刺傷自己,造成危險;使用高壓水槍、氣槍時管道內所產生的微生物分子懸浮在空氣中,如防護不當極易吸入呼吸道,對人體造成危害。
1.4 職業安全防護意識重視不夠 消毒供應室人員缺乏對標準預防的認識,職業安全防護意識薄弱,對傳染病的發生和發展規律認識不清,最終易導致傳染病的發生。
1.5 生理心理因素 消毒供應室的工作繁重而瑣碎,需要強烈的責任心、細心,長期在思想、精神高度集中的環境中,加上長期站立、重復單一的體力勞動,易造成頸椎病、下肢靜脈曲張、腰椎疲勞,同時也會產生不良的心理狀態,如心理疲憊、緊張、精神焦慮等。
2.1 加強醫務人員職業安全防護知識教育 提高消毒供應室醫務人員對環境中職業感染危險性的認識,建立工作人員自身的防護制度,制定計劃進行培訓,定期學習《醫院感染管理規范》《醫院消毒技術規范》《傳染病防治法》等,供應室人員在執行各項操作時,首先要牢固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強化安全管理意識,自覺遵守防護要求,杜絕醫院感染的發生。
2.2 加強供應室人員的預防保健工作 消毒供應室是醫院污染物品的集中點,隨時都有被污染物品感染的危險,醫院領導應當予以高度重視,關注這一群體,盡可能的完善布局,增添必要的保護設施和防護用品。清洗污染物品時能機洗的物品盡量不用人工手洗,同時戴手套、口罩、防護面具、防護服等,供應室在建筑布局上也應考慮安全防護需要,設不同的區域氣壓,以使空氣定向流動,保持新鮮,并使用空氣除濕器,避免潮濕,有條件的可以使用層流裝置。對各種噪音設備設噪音降聲器,減少噪音的污染危害。科內設監督員對科內的職業安全防護情況進行監督,發現問題及時糾正,督促工作人員堅持自我防護措施。
2.3 定期體檢 對供應室人員進行定期的體檢,并進行必要的免疫接種,發生銳利物品刺傷時,用肥皂水、流動清水清洗被污染的傷口、皮膚,生理鹽水清洗黏膜,如有傷口,輕輕擠壓傷口,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水、清水沖洗干凈,用消毒液(75%酒精、0.5%碘伏)消毒,對乙肝、HIV病毒暴露后的預防應在4 h內開始,并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定期進行血清學的跟蹤調查,同時上報預防保健部門,建立監測檔案。
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長期處于職業危害的危險因素中,避免職業傷害和加強安全防護是重中之重的問題,我們應當對工作人員加強醫院感染知識培訓、教育和宣傳,建立、遵守規范化操作程序,加強檢查、督促工作人員堅持自我防范措施,防止在工作中發生針刺傷及銳利器械的傷害,開展工作人員刺傷后對HBV、HIV、HCV等經血液傳播疾病的流行病學的調查,將醫務工作人員的職業傷害降到最低,既能有效的降低醫院感染,又能使醫務工作人員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