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衛星
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較呆板,形成了所謂的“滿堂灌”;后來,因片面強調主體性,課堂由“滿堂灌”走向“滿堂問”;到如今,“讓學生課堂做題意味著學生動起來的”的思想又使課堂走向“滿堂練”。其中的問題在于,一是師生之間缺少必要的平等,二是教師始終沒有關注學生的需要,沒有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安排教學,因此落實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依然僅僅是一句口號而已。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引下,構建生態和諧的語文課堂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筆者本文擬從改變課堂的組織形式角度,探討構建生態化語文課堂的做法。
跟傳統課堂教學不同的是,生態化語文課堂具有生活性的特點,強調生活體驗的必要,因此生態化語文課堂也必然是充滿體驗的情境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創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各種情境,營造和渲染氣氛,為學生充分體驗提供必備條件。生態化語文課堂中的情境即指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實際需要出發,語文教師依據教材而創設富有情感色彩的具體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語文教學內容,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在課堂上,語文教師可以依托圖畫、錄像、聲音等媒介來創設情境,具體有以下幾種創設情境的方法:
1.實物演示。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與其費盡口舌跟學生解釋什么是 “景泰藍”,還不如直接拿個景泰藍的茶杯給學生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重點在于演示過程,讓學生認識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既能幫助學生明白事理,也能增進學生的實感體驗。實物演示更多的可運用在說明文的教學中,如《荔枝蜜》《景泰藍的制作》等。
2.圖畫再現。運用圖畫展示,可以將課文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快速感知和理解課文內容。如在教學《林黛玉進賈府》時,把賈府內部結構示意圖掛于黑板上,要求學生對照圖示,用語言表述林黛玉進賈府的路線,這樣學生不僅很快了解人物所在的環境,而且也不知不覺中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
3.音樂渲染。借音樂魅力創設學習情境是一條有效途徑。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選取與所教課文相關的音樂片段,據情況穿插于教學活動中,達到渲染課堂審美氣氛的作用。如:講聞一多的詩歌《發現》,可先放《七子之歌》,讓澳門小女孩容韻林那聲聲“母親,我要回來”的深切呼喚打動學生;學習《林黛玉進賈府》,讓學生欣賞電視劇《紅樓夢》主題曲《枉凝眉》,并圍繞著歌詞“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展開人物形象的分析,這不僅能調動起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熱情,更有助于學生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音樂能使人陶醉,使人震撼,也可以使人深思,把音樂融入課堂,定會使語文課堂煥發出迷人的魅力。
4.角色扮演。為了使課堂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讓學生站在某角色的立場上去體會人物的所思所想,從而達到對課文內容和人物的深層理解。一旦學生完全進入角色,那也意味著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已經相當深刻了。如教學《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負荊請罪”這一內容時,我讓兩位學生分別扮演廉頗、藺相如兩角色,來表演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的言行。學生在他們自己創設的情境里,深刻地領悟了廉頗知錯就改的大將風范和藺相如坦蕩無私的寬廣胸襟。在這樣的情境中,教師再不必作深奧的分析,學生就已經比較輕松地理解了所學內容。
5.多媒體輔助。現代教育手段中的多媒體技術,不僅能為教師提供直觀、形象、高效的教學手段,也能為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提供有效途徑。將多媒體與語文教學有機整合,能使語文課堂信息多元化、多樣化,能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能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這不僅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也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增強了語文學科的趣味性和說服力。如,在教學李清照的《聲聲慢》時,我特意制作了flash課件,其中的朗誦配著悠揚、哀婉的樂曲聲,能讓學生們完全沉浸在詩歌所營造的氛圍中,這樣學生對詩歌的情感也就不難領悟了。我相信,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技術,一定能使語文課堂教學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一定能給語文教學帶來無窮的創新源泉。
生態化語文課堂,特別強調師生之間的對話,這種對話是在堅持正確師生觀理念下的對話,是平等的對話。這種對話,就是把本該屬于孩子的課堂還給孩子,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生與生、師與生融為一體,實現接觸零距離,溝通無障礙,有問題隨時提出,有想說隨時發表,無拘無束交流,課堂成為學生放飛心靈的天空。這種平等的對話讓課堂不再是沉悶的機械加工廠,而是多彩的園林、求真的殿堂、生命成長的搖籃。在生態化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一方面要增強對話意識,努力追求有效的對話方式,不斷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對話氛圍;另一方面也要學會傾聽,要善于利用課堂中的現場資源引出“對話”契機,同時也要激發學生之間對話以及引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在教學《祝福》時,一位教師一進教室就板書——“祥林嫂死了!”并把感嘆號寫得很夸張,上面如一把匕首,下面似滴著鮮血。然后要求學生以“祥林嫂屬于哪一種死亡,到底誰是兇手”為話題展開討論,整節課就圍繞著公開審理“祥林嫂被殺”一案,展開了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精彩對話。經過對話和深入的文本挖掘,學生最后都能清楚地認識祥林嫂死亡的原因。一學生最后還激動地提議,要對包括罪魁禍首——封建禮教在內的兇手提起“公訴”,并下達“判決書”。教師隨即生成為作業資源,讓課堂的精彩延續到了課后。對話,讓學生享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讓他們在民主、寬松、和諧、愉悅的空間里飛揚起自主學習的熱情,享受著自我表現的喜悅,讓課堂成為學生演繹精彩的舞臺。
所謂探究活動,一般是指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一種學習方式。在探究活動中,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各種學習途徑獲得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這種探究主要強調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而“結伴式”的探究活動,是實施組建“學習共同體”策略后的一種探究活動。它不僅強調“自主性”,也強調探究活動的“合作性”,是“自主”基礎上的“合作”,“自主”和“合作”達到了和諧的交融。
教師在教學活動與探究中應鼓勵學生的思維,通過引導學生圍繞重點問題展開探究活動,在開展探究活動的過程中,除了要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還要引導學生作多角度的透視,既見花,又見刺,既見樹木,也見森林,那么學生的認識會隨之走向個性化,走向深刻。我在教學《項鏈》一課分析瑪蒂爾德夫人形象時,就采用了“結伴式”的探究方式。在提出問題后,我先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由小組代表主動起來陳述觀點,觀點相同的小組將組成新的陣營,與觀點不同的組展開辯論。學生的觀點多種多樣,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如“愛慕虛榮”觀、“誠實守信”觀、“勤勞堅強”觀等等。各小組成員都堅持自己的觀點,為本組觀點從課文中找到例證,雙方可謂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最后我簡要地作了點評和總結。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均能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活動中,也嘗到了合作的樂趣。“結伴式”的探究活動,把教學的過程變為導學的過程,努力使教學在有限的時間內調動全員參與,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合作中產生思維的碰撞,使學生的語文素質在互補互促中得到提高。
為了加深學生對新授知識的理解及促進知識轉化為技能,語文課堂教學時也常常采用練習的形式,練習是課堂教學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的練習方式可以稱為“一刀切”,即全班學生做完全相同的練習題目。其結果是,學習能力比較弱的學生因不會做而對題目產生了畏懼心理;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則認為太簡單而使學習積極性得不到提高。這樣,不僅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還阻礙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革新”練習形式,將傳統形式改為“超市式”練習方式。所謂“超市式”練習方式,就是教師可以提供像超市里花樣繁多的貨品一樣多的符合不同學生口味的練習供學生選擇,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和需要,在“練習超市”中選取一種或幾種自己所喜歡做的練習。“超市式”練習是教師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而設置的難度不同、數量不同的練習,可以有針對性地促使每位學生達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如我在教學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就設置了這樣的“練習超市”:“第一題:理解蘇詞風格,展開想象的翅膀,揣摩詞的意境美;第二題:理解蘇詞風格并與前文的柳詞比較;第三題:了解詞的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要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一題完成,可多選。這三道題目難易區分度較大,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能力強的同學往往會多選,他們會覺得題目有挑戰性、趣味性,能提高自己;而學習能力稍差的同學則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因為力所能及,他們也愿意積極主動地去做。“超市式”的練習形式讓學生自主選擇難易,自主定量,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真正做到了把選擇練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體現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也使課堂更富生活氣息。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要多給予學生探究的方法,多給予學生合作的機會,多給予學生選擇的權利,多給予學生成功的喜悅。讓語文課堂的組織形式更靈活、更開放,讓語文課堂真正地活起來,從而綻放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