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琴 陳玉萍
淺談高職建工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崔秀琴 陳玉萍
為加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高等職業院校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滿足建筑生產第一線對人才的需求,實現“零距離上崗”的教育目標。根據高等職業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職業崗位,我院在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實行“2+1”人才培養模式,對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增加實踐教學學時,并對畢業實習設計進行了改革。近幾年的實踐證明,畢業生實踐能力較強,得到用人單位的肯定,既實現高等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又達到“學校、學生、企業三贏”的效果。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學改革;教學實踐;實踐能力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提升,國家和民眾對建筑的要求不斷提升,建筑業正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化,對勞動者的素質和人才結構的要求發生了重大變化。建筑生產第一線大量需要既受過高等教育又能從事技術和管理的高技能人才,用人單位要求畢業生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畢業后即能頂崗工作,即“零距離上崗”。高等職業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所必需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掌握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及設計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高等職業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完全符合建筑生產第一線對人才的需求。
在對歷屆高等職業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追蹤調查的基礎上,結合人才市場的需求,我們組織了由行業、企業和學校的專家組成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職業崗位進行分析,確定高等職業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畢業生主要就業崗位有:施工技術與組織管理崗位、工程計量與計價崗位、材料供應與檢測崗位、結構檢測崗位、樁基檢測崗位、施工技術檔案管理崗位、工程質量驗評崗位、工程項目招投標與合同管理崗位。
為滿足就業崗位對人才的需求,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我院在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實行“2+1”人才培養模式,對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學時,并對畢業實習設計進行了改革。
1.改革前的教學方法。改革前做法是:學生三年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學習理論知識,只有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階段學生才有機會到施工現場學習,并且三次實習分別安排不同的學期,一周認識實習安排在第二學期,兩周生產實習安排在第四學期,四周畢業實習安排在第六學期。而三次實習時間總計只有七周,學生很難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在畢業實習設計階段,所有的畢業生都從事建筑工程設計,首先繪制建筑施工圖,然后計算承重構件的內力、鋼筋配置,最后繪制結構施工圖。
2.產生的弊端。以往做法的缺點是:一是實習時間較短,而且不連續,學生剛剛熟悉工程情況,實習也快結束了,學生很難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中。二是畢業設計階段,不考慮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生的興趣、就業意向,而是讓所有的畢業生都從事建筑工程設計,對個別專升本學生或畢業后到設計院工作的學生,比較有好處,但對大部分畢業后到施工單位、監理單位、檢測單位、造價咨詢公司等單位的學生很不利,由于實習時間短、畢業設計階段沒有到施工單位、監理單位、造價咨詢單位、檢測單位從事實際工作,實踐能力較差,很難熟練掌握工作方法、程序,畢業后,難以實現“零距離上崗”。
1.改革方案。方案一:實行校企合作的“2+1”人才培養模式。兩年的校內教學以專業基礎理論教育為主,重在知識的傳授和基本素質的培養,依照“必須、夠用”的原則,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淡化理論課程的系統性和學科性,強化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突出教學過程的應用性和實踐性,注重教學效果。一年校外頂崗實習以能力培養為主,知識傳授為輔;方案二:對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學時。對建筑材料與檢測、畫法幾何及建筑識圖、建筑測量、房屋建筑學、建筑CAD、土力學與地基基礎、建筑結構、建筑施工技術,建筑施工組織,工程監理,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等課程設置實踐學時;方案三:對畢業設計進行改革,采用“分流制”培養方式,畢業設計分為設計、施工、監理、預算、測量、質檢、檢測、資料整理等多種方向,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學生就業意向,,選擇畢業設計的方向。
2.改革方案的實施。方案一的實施:一年校外頂崗實習以能力培養為主,知識傳授為輔。結合學生就業意向,采用“分流制”培養方式,實行“自愿報崗,崗前培訓、頂崗實訓、穿插講座、定期匯報、校企共管”。具體實施方案如下:(1)自愿報崗。每位學生根據今后的就業意向填報志愿,確定實訓崗位。所設置的崗位有:建筑、結構設計;建筑施工;建筑監理;施工預算;建筑測量;材料檢測;專業營銷;(2)崗前培訓。實訓前,在校內進行為期四周的設計、施工組織、施工預算、施工監理、建筑測量等崗前培訓;(3)帶薪頂崗實訓。以技術員或工程管理人員的身份參加實際工程的施工和管理,并獲取一定的報酬;(4)穿插講座。學生在實訓期間每周日返校,結合實訓過程中接觸到的問題和工程進展情況,進行專題講座;(5)定期匯報。要求每位學生每周日返校時提交本周的實訓報告,并根據指導教師所掌握情況隨機抽取實訓學生進行實訓匯報;(6)校企共管。學生在實訓過程中,一方面由用人單位按照本單位職工進行管理,另一方面由指導教師對其實訓過程進行全程指導和管理。
方案二的實施:對建筑材料與檢測設置理論學時、實驗學時和實踐學時,對畫法幾何及建筑識圖、房屋建筑學建筑施工技術,建筑施工組織,工程監理,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等課程設置理論學時和實踐學時,對建筑測量設置理論學時和一周的測量實習、對建筑CAD設置理論課和上機學時,對土力學與地基基礎和建筑結構設置理論學時和課程設計。
方案三的實施:在畢業設計階段,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和就業意向選擇畢業設計方向;根據學生所報情況,進行分組;根據老師的特長,指定各組的指導老師;指導老師擬定本組畢業設計的任務書,負責本組學生的指導、管理工作,給學生聯系實習單位;根據畢業設計的方向分組進行畢業答辯。
(一)突出了特長教育
1.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2+1”實習期間和畢業設計階段的內容。專升本的學生選擇建筑工程設計,其他畢業生選擇施工、監理、預算、測量、資料整理等內容。
2.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2+1”實習期間和畢業設計階段的內容。在05屆、06屆、07屆、08屆畢業生中,80%的畢業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了“2+1”實習期間和畢業設計階段的內容。
3.學生根據自己的就業意向選擇“2+1”實習期間和畢業設計階段的內容。在05屆、06屆、07屆、08屆畢業生中,70%的畢業生根據自己的就業意向選擇了“2+1”實習期間和畢業設計階段的內容。
(二)建立十幾家長期、穩定的實習基地
我院與十幾家設計院、建筑公司、監理公司、造價咨詢公司、房地產公司等單位簽訂長期合同,作為我系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校外頂崗實習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建立了一支“雙師素質”教師隊伍
目前,建筑工程教研室擁有專業教師18名,其中具有雙師素質教師16名,占89%。另外,我院聘請幾十個設計院、建筑公司、監理公司、造價咨詢公司、房地產公司等單位的總工、技術員作為畢業生在現場實習的指導老師,為學生頂崗實習提供堅實的基礎。
(四)達到了學校、學生、企業“三贏”的效果
改革中,學生的受益最大,既學到豐富的實踐經驗,又增加經濟收入,同時又實現了“零距離上崗”;學校實現了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教學目標;企業利用廉價的勞動力,完成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因此,此項改革達到了學校、學生、企業“三贏”的效果。
(五)真正解決了學生就業的難題。
實行“2+1”人才培養模式和畢業設計的改革,增強了學生實踐能力,大部分學生在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階段能夠遵守實習單位規章制度,不怕苦、不怕累,勤學好問,表現良好得到實習單位的肯定。因此,40%的畢業生留在“2+1”頂崗實習所在單位工作,其他畢業生也很快找到理想的工作單位,近幾年的畢業生就業率達90%以上。
我院從2005屆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開始實行“2+1”人才培養模式、增加實踐教學環節以及畢業設計的教學改革,近幾年的實踐證明,畢業生實踐能力較強,得到用人單位的肯定,既實現高等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又達到“學校、學生、企業三贏”的效果,此項改革措施具有廣闊的推廣前景。
[1]代學靈.建筑工程專業“2+1”教學改革探討[J].湘潭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05(12):231~233.
[2]崔秀琴,和燕.高職高專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零距離”上崗的研究與實踐[J].勞動保障世界,2008(9).
[3]崔秀琴,吳書雷,代學靈.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高職高專畢業設計教學改革的研究[J].中國西部科技,2007(10).
[4]高職高專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指導委員會,高職高專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育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及課程教學大綱.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11.
責任編輯 謝榮國
崔秀琴(1967-),女,河南新鄉人,焦作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建筑工程專業教學。
課題項目:本文系為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08年課題(編號:2008-JKGHAGH-422)成果之一。
G715 文獻識別碼:B
1001-7518(2010)11-0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