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雪梅 黃小林
關于當前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探討
□肖雪梅 黃小林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正步入一個新紀元。各職業院校積極探索新的制度和教學模式,使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面。從知識、方法、能力的關系入手論證了在服裝設計課程改革進程中如何認識,如何選擇知識,如何學習知識,如何進行知識創新,對被人們廣泛宣傳推崇的改革主張和正在實施的措施進行了反思和總結。
課程知識;專業應用知識;教育價值;創新素質
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信息時代的來臨,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正在步入一個新紀元。國外成熟的職業教育理念與實踐給我們以借鑒,各種各樣的職業教育理念給我們以啟示,各職業院校積極探索新的制度和教學模式,使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面。但是,作為一名服裝設計課程的具體實施者來說,心中卻有幾分憂慮,因為在眾多被人們廣泛宣傳推崇的改革主張和正在實施的措施中,認為掌握知識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掌握獲取知識的技能、方法、能力,認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以至于一提知識就反感等等。然而筆者經過反復實踐、思考后卻發現,它們在很大程度上人為地割裂了知識與方法、知識與能力之間的關系,是經不起理論推敲的,更是經不起教學實踐檢驗的“紙上談兵”,它們已經影響到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初衷和整體教學質量、教學效果。本文主要從知識、方法、能力的關系入手論證了在服裝設計課程改革進程中如何認識,如何選擇知識,如何學習知識,如何進行知識創新,對目前被人們廣泛宣傳推崇的改革主張和正在實施的措施進行了反思和總結。
1.知識的類型:從知識使用的角度可以將“知識”歸納為四種類型:事實知識(Know-what)、原理知識(Know-why)、技能知識(Know-how)、人力知識(Know-who),其中事實知識、原理知識為顯性知識,技能知識、人力知識為隱性知識。所謂顯性知識(Know-what和Know-why),是指可以通過正常的語言方式傳播的知識,例如服裝的定義、分類、特點、流行規律、形式美原理、色彩的情感表達、面料的再造等。顯性知識是可以表達的,有物質載體的,可確知的。所謂隱性知識(Know-how和Know-who),或稱為“隱含經驗類知識”,往往是個人或組織經過長期積累而擁有的知識,通常不易用言語表達,也不可能傳播給別人或傳播起來非常困難。例如,一位高超的服裝設計師可能已經達到世界水平,卻很難將自己的設計技術或技巧表達出來與別人共享,原因就在于隱性知識的特點是不易被認識到、不易衡量其價值、不易被其他人所理解和掌握,在服裝設計教學中,隱性知識比顯性知識更能創造價值,隱性知識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將成為學生個人未來成功的關鍵。
2.知識與方法的關系:顯性知識的獲得是以一定的方法知識為條件的,要想設計出新穎的服裝造型,必須使用異于常人的設計思維,必須使用夸張、變形等設計手法,離開了設計思維、設計方法,顯性知識將成為空殼,它的存在也就缺少了現實意義,所以對顯性知識的掌握和感悟過程也必然包含著對作為其條件的設計方法的掌握和使用。此外,學生一旦掌握服裝設計的基礎顯性知識如設計原理,它就會成為我們進一步掌握和理解其他知識的 “視角”,通過設計的實踐和知識反思的良性循環,知識與方法更將成為設計創新的源泉,具有一種方法論的意義。所以,在服裝設計課程中掌握設計知識與掌握設計方法彼此之間并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有著內在的統一性。
3.知識與能力的關系:所謂能力,無非是完成設計任務或解決設計過程中實際細節問題的熟練程度與質量。這種熟練程度的高低從根本上取決于學生對任務、問題的熟悉程度,取決于對解決問題的各種設計技能、方法的掌握程度,取決于對采用常規的或非常規的方法解決問題可能性大小的理解程度。而所有這些,又都依賴于學生所擁有的相關知識的豐富性程度和結構的合理性程度,依賴于學生設計技能的熟練程度。例如學生的禮服設計知識貧乏或知識結構不合理的人,必定缺乏解決禮服設計的能力。所以,能力問題,最終可以指向知識問題,無論哪種能力問題,最終可以指向相對應的知識素養問題。知識對能力的培養起到了有力的支撐和橋梁作用,并幫助學生順利達到成功的彼岸。
因此,在當前高職院校課程改革尤其服裝設計課程改革中,強調技能、方法和能力目標重要性的同時,不應該忽視和弱化知識目標,否則就會影響到方法和能力目標的實現,當市場流行日益加快,消費者的審美品位日益提升,服裝界日益競爭激烈時,擁有廣博的知識視野、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良好的知識素養顯得同樣重要,也是服裝教學要追求的目標之一。
當前高職院校課程改革至關重要的問題在于新的社會背景下“學什么知識最有教育價值”,教學改革首先面臨的是知識的選擇和比較,比較和鑒別品目繁多的知識種類各自的教育價值,決定著學生能力發展。一般來說,衡量某種知識教育價值大小的標準有三條:一是在多大程度上滿足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二是是否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三是在多大程度上滿足知識發展的需要。
按照“以就業為向導,以服務為宗旨”的職業教育目標,我們培養的學生應當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素質,應當具有熟練的職業技能,走上職業崗位之后的具備持續發展的能力,還應當具有扎實、系統的專業應用知識,具有“扎實、系統的專業應用知識”。
什么是“扎實、系統的專業應用知識”?“扎實、系統的專業應用知識”是精心挑選出來的應用性較強的知識,應用性較強的知識體現在必須根據設計任務主動選擇知識、更新知識,知識的選擇是由現實實際需要引起的,不是由知識體系或書本引起的,因此這樣的知識是適時的、適宜的、解構并重構了的全新知識體系,是在學習過程中能深刻體會的、符合使用需求的、產生價值效益的專業應用知識,而非空洞泛泛的、講完就忘的課本知識。這樣就形成了以知識為輔線,完成實際學習任務為主線的教學體系,注重知識的應用,而不是知識本身,不是為學知識而學知識,更不是為了到學校建立知識的體系,而是以學生為主體,真正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用知識做事的能力,突出應用能力的培養,成為高技術應用型人才。
確定了最有教育價值的課程知識,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學習這些知識才能充分實現它們的教育價值。是使用“探究學習”還是“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做中學”、亦或是其他的教學或學習方式。根據高職院校服裝設計課程本身的特點,我們發現“探究學習”局限于對教材已有結論的“再發現”;“自主學習”受到學生生源品質的限制;“合作學習”可以實現學習任務中的“互幫互助”,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和競爭意識,但易受到同學間好或壞的影響,結果也有不可預測性;“自主學習”“做中學”耗時較長,受到種種客觀教學環境的束縛……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尷尬”的情況,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是在課程知識的“絕對的權威性”面前,盡管采用了先進的教學的方式,但考核的最終結果都歸結到對課程知識的理解、掌握和記憶上來。由此導致知識的應用價值被知識的儲藏價值所代替。
解決此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從思想上看待服裝設計課程知識的權威性。首先,要明確課程知識是為誰服務的,課程知識的權威性是來源于課程知識本身,還是來源于它們對于學生所具有的發展價值。其次,知識是怎樣成為課程知識的,是學校因襲傳承下來的知識,還是借助于課程編制者之手成為課程知識的,他們選擇課程知識的原因、根據或目的。再次,已有的服裝設計中的課程知識,雖然其經過了前人的證實,但是總存在著被證偽或被反駁的可能,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古典式設計效果流行時,現代式設計效果就是它的競爭對手,同樣20世紀現代式設計效果流行時,后現代式設計效果應運而生,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成為彼此的對立面,這些迥然各異的設計理念與穿著效果分別被不同的消費人群喜歡、接受。因此,可以肯定的是服裝設計的課程知識,并沒有得到終極的證實,從概念、形式美原理到設計主題、設計思維、設計方法、設計元素等等,都不是惟一的知識形式,都有著自己的競爭性設計主題、設計思維、設計方法、設計元素,始終在被接受、流行普及并將馬上遭遇新的挑戰,在知識斗爭的過程中留下的痕跡成為局部設計的歷史記憶,并以元素符號的形式在服裝上保留下來。
因此,在服裝設計的課程的知識教學中,如果過多講授知識,或為講知識而講知識,知識顯得很不合時宜,不受人歡迎。高職院校的課程絕不能僅限于幫助學生孤零零地掌握、記憶和再現已有的知識,?重要的是促使學生深入地理解、重構、質疑、批判這些已有的課程知識,重要的是利用已有的知識、技能、能力積極探索課程知識有沒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訓練怎樣用知識做事的能力?筆者建議要引導學生學會尋找由任務引發的有價知識,任務是那些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與興趣的任務,任務是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的任務,任務是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學生感覺親切并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任務。學生因自身水平問題,引出的知識可能是新的、也可能是舊的、還可能是不會的或似是而非的,不管怎樣,任務成為新舊知識的領航者;其次在有限時間內尋找關鍵的性價比較高的知識;再次由不同的思維方法、設計技術將知識溶解在設計任務中,最后對知識進行反思、總結形成知識上的創新。這樣知識的領悟不是由邏輯引出而是通過任務引出的,通過一次又一次的任務引領,學生從不同角度完成學習性任務,將孤立的知識串聯起來,讓知識活躍、生動起來,讓知識成為工作有力的臂膀,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僅訓練了技能、方法,還積累了學習經驗、工作經驗,而且自然而然地建立了屬于學生自己的認知體系,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主人,課堂學習的主體。
這樣的任務引領教學才可能促進和有效地增進學生全面發展,才不至于讓知識淪為摧殘、貶抑、混滅學生個性發展的負面力量,質疑與重構了的知識才能夠使學生即時獲得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怦然心動、浮想聯翩,妙不可言的最高境界,此時的課程知識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的教育價值、使用價值,是高品質的學習。
創新是一種追求卓越的意識,是一種主動探索的精神,是一種推陳出新的能力,是一種積極進取的人格特征。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是服裝設計教學的重點、難點。如果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意愿設計出積極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現形式,將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工作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可是,究竟該如何培養學生的知識創新素質呢?第一,打破傳統課堂的束縛,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在創新思想的前提下,教師不再是權威,學生無拘無束、積極、大膽質疑,使學生學會對所有知識假設、猜測、質疑,從而去除對于設計大師或創新的神秘感覺,將其看成是一種人人可為的、對已有原理的批判和反駁過程,鼓勵學生重新建立、重構屬于自己的知識觀。第二,無論采用怎樣的教學模式,選用怎樣的教學內容和單元設計,服裝設計貴在創新,一定要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感受力和勇于突破常規創造性地表達自我的能力。通過創造性方法或發散性思維方法的訓練,使學生具備設計創新的專業素質。第三,重視學生動手實踐,調動創新意識。要想將思維中的想像力充分表達出來,并予以發展、提高實屬不易,必須通過看、想、練、畫、做等一系列的實踐操作使學生獲得感性知識,通過多次循環,使設計結果產生更多的可能性,通過學生動手實踐,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又能使學生的思維過程在動手實踐中顯示出來,更有助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的心智技能轉化到動作技能,形成手腦并用的創造性技能。第四,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培養學生根據實際任務設計出新產品的能力。第五,“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觀察社會生活,并將其轉化為設計元素。第六,通過畢業設計、畢業實習等綜合實踐活動,訓練學生撰寫調研報告、協調溝通設計工作、尋找設計經費贊助以及向品牌企業或他人宣傳自己作品和成果的價值等。
[1]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楊宏進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7,5.
[2]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11.
[3]石中英.人民教育[M].北京:2002(1):24-26.
責任編輯 夏煥堂
肖雪梅(1971-),女,山西高平縣人,河北省邢臺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職課程改革;黃小林(1971-)男,河北內邱縣人,河北省刑臺職業技術學院高級政工師,研究方向為校園文化。
G712
A
1001-7518(2010)11-0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