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剛
關于高職軟件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的探討
□姜曉剛
軟件技術專業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軟件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是重能力不看學歷,如何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已經成為職業院校教學過程中的核心問題。通過對軟件技術專業的職業能力分析,完成對軟件技術專業實踐教學方案的總體設計思想的闡述,然后詳細解析創新工作室、教學工廠、創業基地的建設思路,并對實踐教學方案的實驗條件保障進行探討。
實踐教學;工作過程;教學工廠;創業教育
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帶動了各類信息人才的需求,軟件人才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類別也不例外。軟件技術相關人才的緊缺范圍涉及到數據庫編程、網絡編程、軟件測試、軟件技術支持、游戲開發等各個領域。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決定實施“職業院校軟件行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提出了建立軟件技術等專業領域技能型緊缺人才示范性培養基地的重大舉措,帶動了軟件技術專業的開設。但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各院校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培養內容和軟件技術發展相脫節,理論偏多實踐不足等問題。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職業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了職業技術院校的發展方向,工學結合已經成為職業院校發展的必由之路。高職軟件技術專業作為一個新興的專業,需針對相應就業崗位進行崗位需求調研,進而得到相應崗位的職業能力,根據職業能力需求設計課程體系,需按照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的教學原則,對課程進行重新排序。在設計思想上,面向工作過程對軟件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了徹底系統化重構。
在課程設計中引入工學結合、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設計思想。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合二為一,在實驗室中講授課程,邊示范邊實踐,邊實踐邊講解;以實踐過程為主線,在實踐中穿插理論。實踐先導,理論精講,面向軟件工作過程,培養軟件技術高技能型人才。
在實踐形式上靈活組合教學工廠、創新工作室、創業基地等具體教學形式。教學工廠側重全體學生的教學與實踐,以教學工廠為主體完成全體學生的實踐教學工作。創新工作室、創業基地側重分層次教學,針對部分學習基礎較好的同學進行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實現“因材施教”。
營造軟件企業的工作環境與運行機制,使學生和教師置身于規范化的、標準化的軟件企業的工作氛圍。經過嚴格的“崗前培訓”和實際工作訓練,實現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提升和職業生涯的理解,達到“上學即就業”、“畢業即跳槽”的最終目標。
教學工廠的特點有:項目化教學,模擬正式工作環境;分小組進行梯隊管理;軟件項目管理借鑒PSP等成熟管理經驗。
教學工廠的缺點是規模較小,一般僅能夠承載三個教學班120人,相對投入較大。為了體現生產教學的連續性,教學工廠應該能夠容納大一、大二、大三三個年級的同學。
在每個教學周期中采用“IAI”的方式完成相應的實踐環節,具體分為仿效(Imitate)、分析(Analyse)、改造(Innovate)三個階段。首先進行仿效,教師展示目標程序的運行效果,通過觀摩體會程序的工作流程,然后給同學們一個正確的程序清單(根據學生情況可添加錯誤代碼增加學生調試難度),請同學們錄入到電腦中調試,積累調試的實際工作經驗,提高自己的自信心;然后進行分析,對剛剛錄入的程序進行修改調整,明確程序各部分的含義和作用;接著進入改造提高階段,引入新的技術點或者新的功能點要求同學們自己實現一個類似功能的程序。通過IAI周期,同學們可以迅速適應軟件開發流程,積累實際經驗,其邏輯思維能力在不斷的故障排除和bugs調試中會得到不斷的鍛煉提高。
教學工廠的實踐教學過程按照學生的成長歷程分成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軟件技術基礎)。在這個階段的初期(崗前培訓期)以完成簡單的單機應用程序開發為目標,從Java、C、C++、C#四門語言選取一門重點學習。側重硬件開發則選擇C、C++,偏重應用開發則可選擇Java、C#。鑒于Java程序設計語言的特殊性,既能夠開發企業級應用系統也能夠開發嵌入式系統軟件,我院在實際課程選擇中選取了Java課程體系。在第一階段的教學過程中主要以C作為程序入門語言、Java作為開發語言,同時還開設了SQL server數據庫、HTML(含Java Script)等專業基礎課程,為下一步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中后期,學生具備了基本的編程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編程邏輯與技巧、基本的業務流程控制與核心算法,并且體驗了面向過程和面向對象設計思想之后,安排學生參與項目開發(進入初級程序員崗位)。通過模擬企業項目實踐,掌握面向對象的編程思想、掌握圖形用戶界面開發技術與數據庫訪問技術,熟悉基于C/S結構的企業應用程序開發,體驗項目開發的全過程,從而理解系統設計方法和流程。
特別安排學生進行文檔整理,盡快熟悉軟件開發過程。以項目的開發過程為基礎介紹軟件生命周期、軟件開發流程、項目團隊中的不同角色以及項目開發階段文檔等,著眼實際應用講述目前流行的軟件開發過程的理論體系。
第一階段的實踐內容和和培養目標:
實踐內容:以C/S結構項目(面向過程項目、網頁開發項目)和數據庫設計項目作為實踐的載體。
培養的軟件行業的通用能力:能夠具有獨立和較為熟練地進行操作系統介紹、項目文檔編寫、軟件生命周期和軟件開發過程的分析和應用能力。
培養的基本職業素養能力:一方面形成極強的求知欲,另一方面通過分組協作也促成了很強的時間觀念和溝通管理的能力。
2.第二階段(軟件開發能力提高)。軟件開發過程中的軟件配置管理、項目管理、軟件測試的知識與流程相當復雜,必須使學生能夠利用先進的理論與工具對軟件進行更好的配置管理、對項目進行更好的項目管理、對軟件測試進行更好的管理。
學生需要掌握IT企業中日常行為習慣與工作方法,明確IT行業對人員的職業能力要求。在上一階段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專業文檔的書寫能力、工作方法、思考方法等進行了有針對性地提升,使學生能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從容不迫的面對具有挑戰性工作任務。使學生具備初步的自我管理、工作管理能力,并為未來長期發展提供保證。
通過“購物車”、“新聞發布系統”、“知識內容管理系統”等項目案例提高學生的動態Web程序開發能力,使學生掌握B/S結構程序的運行原理,能夠開發Web程序,同時體驗B/S項目開發全過程,增強對項目開發過程的理解。
大型數據庫規劃設計,主要是Oracle 系統的安裝與配置、Oracle 管理工具的使用、數據庫各種不同類型要素的構建與管理、數據庫的查詢技術、PL/SQL語言的高級應用等領域,重點在于提高學生大型應用程序的數據庫的規劃和設計能力。
第二階段的實踐內容和和培養目標:
實踐內容:以B/S結構項目、企業真實應用項目、大型數據庫規劃設計項目作為實踐的載體。
培養的軟件行業的通用能力:能夠具有獨立和較為熟練地進行軟件測試、配置管理、Bug管理、項目管理分析和應用能力。
培養的基本職業素養能力:具有較好了的商務禮儀和企業文化的積累,同時公文寫作能力和管理能力也有了較大的提高。
3.第三階段(企業級開發能力提高)。本階段以全面提升學生開發企業級項目的能力為目標,從需求分析到系統設計、編碼實現、測試、部署全過程的開發能力。
本階段以企業級開發技術為基礎,開發“制造企業ERP”。三到四個月的集中項目實戰,真實完成企業開發,讓學生按企業軟件項目開發流程全程參與項目。以ERP業務流程為基礎,按照企業軟件開發流程開發,尤其全面采用企業軟件項目開發中涉及的所有文檔及規范。一方面增強學生企業級項目開發經驗,另一方面增強學生ERP項目涉及的業務知識的經驗,為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隨著3G時代的到來,移動設備的開發技術將擁有極大的市場,未來移動設備開發講師必然的方向。利用一個月左右完成手機應用項目開發,針對手機開發游戲及應用系統,項目包括手機單機游戲“吃水果”,手機應用系統“電子政務移動OA”,重點培養學生手機平臺應用開發能力。
第三階段的實踐內容和和培養目標:
實踐內容:以大型真實企業項目、外包項目、移動設備開發項目作為實踐的載體。
培養的軟件行業的通用能力:能夠具有獨立和熟練地進行軟件設計的能力。
培養的基本職業素養能力:具有較好的填寫求職簡歷的能力,同時了解和分析職場規則。
體現工作室“創新”的設計原則,推動同學們的創新型思維能力發展。工作室平臺是實現工學結合的優秀平臺,利用工作室可以極大的豐富職業教育的內涵和外延。工作室能夠成為廣大老師和同學共同成長的一個平臺,能夠成為學校對外展示工學結合教育成果的窗口,也能夠成為學校對外服務的窗口。
1.選擇立意高遠的各種比賽為契機,培養吸引學生中的佼佼者。例如齊魯軟件設計大賽,其中的賽題都是行業專家根據行業發展和未來的熱點設計的經典題目,利用這些題目培養同學們主動思考的習慣,激發起創造的天性,發現各種專業人才。
利用創新工作室實現差別教學,對一部分平時教學吃不飽的優秀同學,在這里可以吃到特別調制的佳肴。
2.以高年級帶低年級同學的方式組織。發掘同學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潛力,帶動低年級同學向高年級看齊,高年級同學幫帶低年級同學并自我反省的大好局面。利用這種幫帶形式,發展高年級同學的組織協調能力、演講能力、交流能力等;利用這種幫帶形式,幫助低年級快速走出大學生活的誤區,專心學習,專心發展,讓高年級同學的成績為他們照亮未來的光明之路。
3.完整體驗軟件開發的全過程。齊魯軟件設計大賽側重考察選手全面的軟件開發能力,文檔編寫能力。比賽的指標很明確的要求參賽作品必須配套完整的開發文檔。整個作品的商業創意、市場調查、需求分析、系統分析、代碼編寫、系統測試與部署的全過程都在其考察范圍之內。參賽選手必須全面地完成所有的文檔才有資格參加評選,可以說是非常嚴格的。選手在完整經歷一次比賽之后,大大增強了自信心。
我國高校畢業生中每年自主創業的人數不到畢業生總數的1%,而發達國家一般占到20%—30%,自主創業是其大學生就業的主要途徑。大學生是創業的重要力量,他們代表著社會的未來和希望,大力開展創業教育,其目的就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獲得知識的能力和未來進行創新、創業所必需的能力素養,通過他們的創業和創新來擴大就業,進而推動經濟發展,實現高校對于發展經濟和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
在軟件技術專業中,我們與學校創業基地結合,建立了軟件技術專業大學生創業中心。學院大力開展創業比賽和創業教育,將各種優秀創業方案請到創業中心 “孵化”。引入北京大學創業基地的“3M”服務,即融資服務(Money)、創業輔導服務(Mentor)、市場營銷服務(Marketing)。需進入創業基地的同學提出申請經審批后就可以獲得相應的創業保障。
創業基地促進創業主要有三種途徑:
1.開展創業講座。聘請企業老總進行創業經驗介紹,邀請勞動部門人員進行就業形勢分析,配備就業指導師為同學們進行就業心理輔導。
2.舉辦創業大賽,征集優秀創業項目。每年在院系中進行創業比賽,利用比賽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磨礪學生的創業意志,更重要的是從選手中發現征集優秀的創業方案。
3.積極參加各類科技創新比賽和行業專業比賽,為優秀選手或優秀項目助推。
經過長期的努力,我院已經成為山東省第一批大學生創業教育示范單位。
軟件技術專業實踐教學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軟件開發本身是個高能量的活動,更新快,發展快、周期短。實踐教學是真實工作的練習,需要反復去做,以贏得實際效果。通過教學工廠可以完成全體同學的通用性教學實踐,通過創新工作室可以解決部分優秀同學的實踐條件,最后我們還為部分創業意識較高的同學準備了創業基地,實踐教學活動完全覆蓋到每一個同學,使之能夠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1]王聰聰,北大學子的創業路就平坦嗎[N].中國青年報, 2007-07-08.
[2]吳斌,陶洪,曾凡林,基于工作室平臺的高職學生職業素質培養[J].職教論壇,2006(3)教研版.
[3]張晉,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4]黃偉文,孟德欣.構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高職課程體系[J].計算機教育,2007(23):93-96.
責任編輯 時紅兵
姜曉剛(1976-)男,山東煙臺人,碩士,濱州職業學院計算機信息工程系講師,研究方向為實踐教學管理及軟件開發。
G712
A
1001-7518(2010)17-0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