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聯 孫福平
關于在職業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思考
□趙 聯 孫福平
生命教育是從20世紀60年正式提出,到現在許多國家開展生命教育的實踐,生命教育已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教育思潮。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具有很強的職業性,但職業性并不排斥文化修養、人文道德,而應是融知識、技術、技藝與生命、道德、價值、精神等于一體。在職業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可以彰顯生命的價值魅力、成長真諦和人文情懷。可以通過設置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將生命教育知識滲透到各門專業課程中,開展生命體驗活動等途徑實施。
生命教育;職業教育;融入
“生命教育”一詞本是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針對社會上吸毒、自殺、他殺和性危機等危害生命現象作為對策而提出的。據一些研究者考證,美國的杰·唐納·華特最先于1968年正式倡導生命教育思想。他在加州創立“阿南達村”學校,所創立的生命教育理念從此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1979年澳大利亞悉尼成立了 “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 center:LEC),成為西方國家最早使用“生命教育”概念的機構。在亞洲,日本于1989修訂的新《教學大綱》明確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對生命的敬畏的觀念來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標。我國臺灣地區從20世紀90年代末也開始進行生命教育的探索,將生命教育的理念納入到從小學到中學的學校教育體系中,而且還成立了生命教育委員會,確定2001年為臺灣地區的“生命教育年”。生命教育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教育思潮。
2003年4月8日,湖北省召開“防止高校學生自殺專題會議”,這是全國有史以來第一次以“防止大學生自殺”為主題的大型會議,體現了高校對大學生生命的關注。2006年5月19日“青少年生命教育全國高校巡回演講”在北京拉開序幕。2005年感動中國第一人、榮獲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生命教育愛心大使”稱號的洪戰輝同學在北大做了以“受助、自助、助人、助己———當代大學生自主自強、創造精彩人生”為主題的精彩演講。說明珍惜生命的教育正開始以多種形式走入大學校園,走近大學生。
我國近幾年來對生命教育的探討是十分豐富的,對于生命教育的內涵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從生命價值的高度闡述生命教育
1.生命教育作為教育的價值追求——我們的教育——真正人道的教育,不僅要對學生的升學教育負責,更要對學生一生的生命質量負責,要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1]
2.生命教育是一種以尋求人的本體生命為基礎,以尊重人的生命尊嚴和價值為前提,以人的生命的整體性、和諧性為目的的教育。[2]
3.生命教育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的價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義,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學生對終極信仰的追求,養成學生的關愛情懷,使他們學會過現代文明生活。[3]
4.生命教育基于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促進生命的發展,提升生命的質量。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內核,是教育安身立命的依據。[4]
(二)從生命成長的角度探討生命教育
1.生命教育的內涵是教育應該依據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發展的原則,引導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諧與無限的境界,引導人的生命進入“類生命”。[5]
2.生命教育就是要依據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發展的原則,以學生自身潛在的生命基質為基礎,通過選擇優良的教育方式,喚醒生命意識、啟迪精神世界、開發生命潛能、提升生命質量,關注生命的整體發展,使學生成為充滿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和鮮明個性、掌握創造智慧的人。[6]
3.生命教育就是要讓受教育者從認識人之自然生命的特征人手,進而去體會自我之社會生命,意識到人之生命只有在社會中孕育和成長,從而必須處理好己與他、己與社會的關系。[7]
從以上關于生命教育的內涵探討,可知生命教育是尊重人的生命成長規律,關注人的生命成長的,使人成為真正意義上人的教育。生命教育理念的提出,表達了人們對于教育寄予的理想與期盼。
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具有很強的職業定向性。但職業教育的職業性并不排斥文化修養、人文道德,而應是融知識、技術、技藝與生命、道德、價值、精神等于一體。因此,在職業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存在著可能性和必然性。
(一)在職業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彰顯生命的價值魅力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價值生命的統一體。自然生命是價值生命的載體,價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靈魂,舍棄二者其中的一個,生命都是不完整的。我們應該珍惜愛護自然生命,它是價值生命得以實現的前提和基礎。而價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價值取向,追求價值才使自然生命更有意義。因此,教育在使人認識和尊重自然生命的基礎上,更多應注重價值生命的啟發和引導。中國職業教育的先驅黃炎培曾指出職業教育的宗旨有三 “為個人謀生之準備,一也;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二也;為世界、國家增進生產力之準備,三也。”[8]不論是為個人謀生的準備,還是為服務社會,為世界、國家增進生產力的準備都體現了職業教育培養和挖掘人的價值生命的目標和宗旨。
彰顯人的價值生命是生命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共同追求。“探索生命本質,培養尊重、愛惜及超越生命的情懷;探討生死議題,涵養生死智慧,以面對人生的挑戰和挫折;探尋人生價值觀,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充分活出生命的光芒;追尋生涯的發展,開發個人生命潛能,開展兼顧工作、生活、休閑與學習的全方位人生;培養生活智慧,關懷自我、人際及社會,提高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以健全的人格和豐富的生命內涵,活出舒坦、豐盈的人生。”[9]人的價值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由人的有目的的活動創造的。彰顯人的價值生命是人的生存及其活動的目的,彰顯人的生命價值是通過創造價值來實現的。人積極地創造價值絕不能只是為了滿足個人的需要,還要能夠滿足他人和社會的需要。一個人為滿足他人和社會需要所做出的貢獻和服務,是人生的一種崇高目的,實現這個目的,更能體現出人存在的價值。從這個角度而言,生命教育與職業教育有著共同的出發點。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人生的一切都只能建立在生命的基礎上。然而,在長期的教育過程中,生命教育的缺失,確實讓人憂慮。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不乏“高、精、尖”的科技性,但卻缺乏避險技能、自救意識、護衛生命的現實性;我們可以花費大量功夫在知識的傳授上,卻吝惜于哪怕是一點點時間在生命價值意識的培養上。對學生進行價值生命的教育,讓學生明白“人”的生命價值意義,同時也能領悟到 “自己活著是為了什么”,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這當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在職業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彰顯生命的成長真諦
人不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對教育的需要性。作為人類中的個體,人之所以有對教育的需要性,就因為人是“群居的動物”,通過接受各種教育,實現個體的社會化,獲得生存能力,作為個體的人才有可能在社會中生存。從人的發展過程來看,人不僅需要通過教育獲得生存能力,人還需要通過教育成為職業人。對于個人而言,職業可以滿足生存、溫飽、發展的需要,是謀生的手段,個人通過職業解決生存的需要問題。職業使人獲得對社會、對集體、對行業、對單位的歸屬感,為個體提供一個最經常的社交場所,滿足人對歸屬和愛的需要。擇業的成功和職業上的成就,能夠滿足人們實現個人社會價值的需要,滿足受到社會尊重的愿望。職業也可以滿足人們展示個性和發展個性的需要,人的個性差異有先天生理與心理上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由后天教育、環境特別是職業所形成的。人們可以通過對職業的選擇,發揮自己的特長,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實現自己的理想。人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職業生涯中度過的。個人需要職業,而獲得職業必須通過為職業作準備的教育。
一個人要使自己的職業生涯更加輕松和豐富,要在職業生涯的過程中獲得成功,除了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經驗和技能外,更需要能正確認識和把握自己,深入地思考生命的目的和意義,才能選對自己的職業方向和職業目標,才能在職業生涯中體會生命的真、善、美,讓職業生命在遵循生命規律的自然狀態下成長,從而更好地實現人生的價值。
大學時代正處于職業生涯的探索階段,一個人是否對工作充滿期待,是否具有成就感,重要的是對生命的目的、價值與意義有深入的思考,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命的真諦,才能在職業生涯中體會生命的意義,不斷地追求自己的職業理想。
(三)在職業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彰顯生命的人文情懷
“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彌補現行教育制度中,偏重知識教育與理性教育,卻忽略知識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德性、藝術、人文之教育。使學生在受教過程中,不僅學習到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因為有了生命教育的涵養后,知識技能可以成為社會的用處,而不是拿來殺害社會的工具。”[10]矯正現行教育制度的劣根性,讓學生接受人文的熏陶與涵養,成為對社會有意義的人,這是生命教育的根本要義。
人是一個有理智,有情感,有趣味,健全而完整的生命,不是冰冷的機器,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之為人”,而不是“使人之為物”。長期以來,人們對職業教育功能的認識習慣于用純功利的價值觀來分析,單純以對經濟和生產力發展的貢獻尺度來衡量,更多地強調其為經濟服務的社會功能;以其“職業性”特點為社會培養了“適銷對路”的高技術應用性人才,而似乎遺忘了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活動的最核心職能———促進人的發展。“很久以來,教育的任務就是為一種刻板的職能、固定的情境、一時的生存、一種特殊行業或特定的職位作好準備。”[11]在這種教育觀念下,教育成為束縛人發展的枷鎖。人是由智力、體力、情感、概念、判斷、推理、本能、需要、動機、情緒、情感、想象、幻想、直覺、靈感、信仰等構成的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只注重培養和訓練人的某一項能力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缺失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精神反映的是人之為人的本質規定。相對于科學精神,它關注的是人的生存意義、人的價值與尊嚴、人的完善與自由;相對于“技術理性”,它關注的是價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對于實用主義,它關注的是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高等職業院校應當在職業教育的同時加強人文精神的教育,使人理解人生的意義和目的,喚醒生命意識,啟迪精神世界,開發生命潛能,提升生命質量,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關注生命的整體發展。這不僅是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而且是對“職業人”生存意義與存在價值的高度重視。所以,在職業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是重視人文精神的體現,也是培養“人文與技術”兼有的高素質的勞動者的時代召喚。
職業教育關系到人的生命成長與發展,因此在職業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有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也有利于平衡職業教育單極發展的不利傾向。那么如何將兩者結合起來呢?具體來說可以采取以下的方式:
1.開設生命教育的相關課程。在高等職業院校可以開設獨立的生命教育課程,內容包括欣賞生命、良心的培養、信仰與人生、生死尊嚴、社會關懷與社會正義等教學單元。可用公共選修課或公共必修課的形式開設,也可以開設以生命教育為內容的講座。例如,臺灣中學就設有獨立的“生命教育課”,并規定了課時,有專門的生命教育教師。[12]通過開設生命教育課程,引導學生欣賞生命的瑰麗,感悟生命的律動,進而欣賞生命;通過對自我意識的分析,引導學生認識不同側面的自我,使學生把握生命個體的獨特與可貴,進而珍惜生命;通過對個體成長軌跡的分析,引導學生體驗親情、友情、愛情,使學生增強生命的責任感,進而尊重生命;通過對生活中的重要喪失、重大挫折的分析,引導學生運用積極的方法去面對痛苦和失落,使學生認識生命的脆弱與不可逆轉,進而敬畏生命。
2.將生命教育知識滲透到各門專業課程中。如英國的生命教育采取滲透型實施模式,生命教育與其他學科的滲透。“滲透式教育”將生命教育的基本內容融入到其他課程中,生命教育成為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學生的日常學習行為,以使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和不知不覺中領會生命教育的精髓。[13]充分挖掘各門學科中生命教育的知識,在開展學科教學的同時開展生命教育。如一些專業課都蘊含著豐富的有關生命的知識,都能讓學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和發展,認識生命的奧秘,讓學生感受生命的力量、欣賞生命和生活的美。
3.開展生命體驗活動。通過讓學生參與和體驗的活動課程進行生命教育。如參加社會調查和社會訪問、做志愿者、照料孤寡、獻愛心活動等,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與理解,使其產生感悟,從中學會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尊重人他、關愛他人。
[1]肖川.教育的力量[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61-62.
[2]馮建軍、武秀霞.生命教育:研究與評論[J].中國德育,2008(8).
[3]劉濟良、李晗.論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0(12).
[4]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70.
[5]程紅艷.教育的起點是人的生命[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8).
[6]王北生、趙云紅.從焦慮視角探尋與解讀生命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04(2).
[7][10]鄭曉江.關于“生命教育”中幾個問題的思考[J].福建論壇,2005(9).
[8]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625.
[9]余林梁.開展生命教育,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3(3).
[11]佚名.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98.
[12]孫燕.教育的生命主題:從關注生命到生命教育[J].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4(12).
[13]許秉國.英國的生命教育及啟示[J].教育科學,2006(4).
責任編輯 謝榮國
趙聯(1971-),女,江西吉安人,教育學碩士,青島科技大學政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理論;孫福平(1969-),男,山東威海人,管理學碩士,青島科技大學經管學院講師。
G715
A
1001-7518(2010)17-00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