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堯
我國農村社區教育發展回顧與反思
□劉 堯
早在20世紀20~30年代,我國就有社區教育的鄉村教育實驗。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農村經濟迅速發展,我國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社區教育實踐探索。新農村建設對農村社區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我們針對面臨的問題,不斷加強農村社區教育改革。
農村;社區教育;發展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簡稱新農村)的戰略任務。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龐大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從哪里入手是非常關鍵的。我國是發展中國家,13億多人口中,近8億人口在農村,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長期困擾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解決“三農”問題,我國經濟和社會就不可能可持續發展。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新農村建設要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廣大農民,農民的素質不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如何培養新型農民、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和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是農村社區教育值得思考的問題。
早在20世紀20~30年代,我國就有社區教育的鄉村教育實驗。1925年,以黃炎培為首的中華職業教育社提出“劃區施教”的主張,并在江、浙、滬一帶建立了一批農村改進實驗區,推行社會教育,改進小學教育,培養新農民;1926年晏陽初以“民族再造”為根本宗旨,在河北省定縣開展“除文盲做新民”的平民教育,進行一個縣的鄉村改造;1927年,陶行知主張把學校教育與廣泛的社會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在南京市郊創辦曉莊學校,推行鄉村教育運動,把培養“健康的體魄、農民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改造社會的精神”的人才作為教育目標;1939年,梁漱溟提出“以教統政”、“政教合一”的具體設想,在山東鄒平、荷澤等縣開展鄉村建設實驗區,實施融經濟、政治、教育于一爐,以達村治革新之目的,試圖以教育力量改造鄉村、建設中國。總之,這些鄉村教育實驗,是區域性推進農村教育的大膽嘗試,標志著農村社區教育的萌芽。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開展了當時沒有社區教育名稱的農村社區教育。當時,一切為了革命戰爭的勝利,村黨支部和農會發動群眾興辦村校,聘請教師,教少年兒童識字、學文化,請老干部、老貧農對師生進行革命思想教育,等等。新中國建立后,我國政府對農民教育非常重視,當時采取了識字班、訓練班、工農干部速成學校、補習學校、黨校和冬學等各種業余教育形式,對農民進行教育。1956年底,農村合作化完成,1958年,人民公社普遍建立,農村基本處于人民公社領導之下,農民教育也開有了新的探索。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農村經濟迅速發展,我國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社區教育實踐探索。1999年國家頒布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明確提出:“開展社區教育的試驗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質”之后,在教育部發動的社區教育實驗中,主要以建立終身教育體系為宗旨,把教育深入到街道、社區、鄉村。1999年,“全國農村(城郊)社區教育工作會議”召開,農村社區教育受到重視。2000年4月以來,我國農村社區教育進入實驗時期。
2000年4月,在教育部職成司與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共同推進下,我國建立了首批8個社區教育實驗區,以創建學習型社會為主要標志。2003年12月,教育部確定了第二批33個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發展到61個,基本覆蓋了各省(區、市)和計劃單列市。2006年7月,教育部又確立了第三批20個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2007年10月,教育部再次確立了第四批33個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到2008年為止,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已經發展到114個。在全國各地廣泛開展社區教育實驗的基礎上,教育部于2008年2月命名34個全國社區教育示范區。
我國農村社區教育在社區教育快速發展中也獲得了發展,主要表現在:第一,農村社區教育組織從無到有,逐漸地發展起來。許多縣(市)建立了社區教育委員會,其成員由縣(市)政府、經濟、文化、科技、司法、教育部門以及有關代表等各方人士組成,集行政管理與社會協調于一體,統籌協調社區內的各種教育資源,在社區教育中發揮強有力的組織協調作用。第二,形成了以學校為主的多層次社區教育實施機構。目前,農村社區教育的實施機構是各級學校,主要是:縣(市)建立社區學院,鄉鎮(街道)建立社區學校,村(居民區)建立村民(市民)學校。通過三級社區教育網絡的有效運作,開展農村社區教育工作。第三,確立了農村社區教育的目標與內容。目標是:加速農村社區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內容主要有:1.職業技術培訓。農村社區教育機構把培養農民職業技術作為其主要教育內容。2.精神文明建設。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不斷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精神文明成了農村社區教育的重要內容。第四,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農村社區教育模式。[1]1.全面教育型為主的模式。這種模式沖破了過去單一封閉式的普通學校教育模式,滲透到農村生活的各個領域,延伸到人生的全過程。2.成人學校中心型為主的模式。根據農民的實際需求,以鄉鎮成人學校為中心,向外輻射,開展具有針對性的社區教育活動。3.政府統籌型為主的模式。就是在縣(市)行政區域內,以行政管理機構為核心,統一運籌、規劃,全方位啟動農村社區教育,一般由縣、鄉(鎮)、村三級網絡組成。4.學校中心型為主的模式。就是以農村學校為主體,學校協調有關社區教育成員單位,為發展社區教育而形成的社會性組織結構及其活動方式。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農村社區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發展,提高了農民的素質。但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相比,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發展不平衡,存在著很大的地區差異
從我國縣(市)來看,經濟發展和財力水平相差懸殊。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反映到社區教育發展上的差距也是很明顯的,不僅表現在辦學條件、基礎設施和教學裝備上,從深層次看,還表現在領導和群眾的思想觀念上,表現在追求和實現社區教育終極目的、選擇教育價值取向的差別上。[2]我國欠發達縣(市)受傳統農村和農業觀念的影響,社區教育意識不強。一是有些縣(市)領導對開展社區教育的認識不足,社區教育的開展缺乏制度保證,受長官意志影響嚴重。二是農民參與教育的意識不強,參與程度不高。而我國一些大城市的郊區和沿海一些發達地區的農村,社區教育發展迅速,已經建立了以社區學院為龍頭的社區教育網絡,促進了農村社會的發展。
(二)經費投入不足,專門技術人才難以培養
農村社區教育具有全員性的特點,屬于公共和公益事業,但目前社區教育經費主要來自于社區經濟本身。我國農村自家庭聯產承包以后,原有集體經濟削弱,社區教育普遍投入不足,缺少“社區公共財政”的支持,這是社區教育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另外,許多縣(市)的鄉、村兩級科技推廣組織被迫解散,大量的從業人員被迫離職轉移,農村許多成人學校、職業學校邊緣化趨勢異常明顯。科技人員、職業學校的缺失,使農民的職業培訓面臨尷尬,新農村建設所需要的各種專門技術人才難以培養。特別是近年來農村人口的流動造成農村人口“英才流失”,出現了農村人口老齡化、幼年化和女性化的現象。[3]農村大量的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和喪失勞動力的“五保戶”等特殊人群,給農村開展社區教育培養專門技術人才增加了困難。
(三)缺乏科學統籌,教學內容脫離農村實際
我國農村社區教育體制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逐漸形成的,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前,由于健全的農村社區基礎,以及農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這種組織形式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農民非農收入的提高,農業產業結構的變化,這種以行政和計劃為主的體制失去了原來所發揮的作用,這種社區教育體制制約著新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農村社區的封閉性和地域的分散性,更增加了組織管理的困難,任何單一的部門都很難進行有效的組織管理。部分縣(市)的教育資源尚未開發、整合,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由于條塊分割,部門之間各自為政,造成了教育資源的閑置和浪費。[4]另外,教育形式不夠全面,教學內容反映新農村建設需要較少,沒有和本地的特色相結合,存在盲目模仿的現象。
2004年《教育部關于推進社區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高度上,充分認識開展社區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增強積極推進社區教育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根據《意見》要求,農村社區教育要做好如下工作。
(一)提高思想認識,把農村社區教育納入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
農村社區教育是一項渉及社區全體成員的系統工程,要實施農村社區教育,思想認識是一個重要問題,對農村社區教育的認識應該更新,各地黨委和政府充分認識社區教育在推動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以新農村建設方針和終身學習理念為指導,按照新農村社會發展的需求,將社區教育納入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使之與新農村建設一起步署、一起落實、一起檢查、一起考核。逐步建立縣(市)政府統籌,各部門分工負責,教育部門歸口管理的社區教育管理體制,逐步形成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及高等教育在內的多種教育形式,相互銜接、相互融通、資源共享、優化配置的格局,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村社區教育的整體效益。
(二)深化農村社區教育體制改革,構建社區教育三級網絡
構建農村終身教育體系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必然要求。農村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相結合,積極發展農村社區教育,實現農民的可持續發展和全面發展,最終達到推進農村社區全面發展的目標。為此,縣(市)政府領導親自掛帥,建立由人事、教育、科技、財政、農牧、衛生、民政、司法等有關部門組成縣(市)社區教育委員會,下設辦公室主持日常工作。縣(市)社區教育委員會作為縣(市)社區教育的協調管理機構,主要是統籌、協調縣(市)內的各種教育資源,提升農民的社區意識和參與意識,推動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在縣(市)社區教育委員會的領導下,縣(市)建立社區學院、鄉鎮(街道)建立社區學校,村(居民區)建立村民(市民)學校。通過三級社區教育網路系統的有效運作,開展農村社區教育工作。
(三)整合社區各類教育資源,推進社區教育資源建設[5]
新農村建設要培養新型農民,離不開各類教育資源的整合。社區教育資源包括社區內一切有利于農民學習的人力、物力、財力、環境等資源,它不僅包括有形的教育資源,還包括許多無形的、潛在的教育資源。整合社區教育資源,不僅要整合教育機構的教育資源,而且要整合非教育機構的教育資源;不僅要整合有形的教育資源,而且還要整合潛在的教育資源。尤其要整合在農村的企事業單位、各級各類非政府組織的教育資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社區教育服務。新農村建設需要社區教育激發農民內在的學習需求,分步驟、全方位地推進。因此,首先,要加大宣傳力度,改變農民的學習愿望,激發他們的學習需求,改變他們長期形成的缺乏緊迫感和競爭意識的現狀。其次,要豐富教育內容,培養農民自覺學習愿望。豐富多樣的教育內容,不僅可以吸引更多的農民參與,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養成參加學習活動的習慣,培養學習興趣,改變原來被動的學習狀態。
[1]劉洋.探討我國不同發展地區農村社區教育模式的選擇[J].教育與職業,2006(24):9-10.
[2][4]謝開勇,鄒先云.發展農村社區教育,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繼續教育研究,2007(3):51-53.
[3]劉松枝.農村社區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成人教育,2008(4):66-67.
[5]戚興朋.新形勢下農村社區教育模式的建構[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72-73,84.
責任編輯 肖稱萍
劉堯(1960-),男,西安市人,浙江師范大學教育評論研究所所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學、教育評論學和社區教育學研究。
G720
A
1001-7518(2010)10-0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