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云
(韶關學院醫學院,廣東韶關 512026)
巧用寓言搞活哲學課堂教學
汪小云
(韶關學院醫學院,廣東韶關 512026)
寓言;哲學教學;教學方法
哲學是一門理論性強的學科,要使學生既對其感興趣,又真正明白其中所講的道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化抽象為具體,變復雜為簡單,是擺在每一位哲學教師面前的重要問題。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將寓言引入哲學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在哲學教學中具有可讀性、趣味性、啟發性和教育性功能,是打開哲學教學成功之門的一把金鑰匙。
“首因效應”即“第一印象”。眾所周知,“第一印象”相當重要,有時候“第一印象”可以決定一件事的成敗。“首因效應”體現在“先入為主”上。這種“先入為主”給人帶來的印象是鮮明的、強烈的、過目難忘的。接受方也最容易將“第一印象”存進他的大腦檔案,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在哲學教學導課時以寓言引入,就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到“首因效應”。顯而易見,寓言的篇幅短小、語言生動、內容豐富、寓意深刻,是學生最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之一。寓言中所提示的哲理,淺顯而深刻,令人難忘,適合學生理解和吸收。如教學“矛盾是對立統一的”哲學原理時,用寓言故事“布利丹毛驢的選擇”引入,寓言中布利丹毛驢面臨的選擇問題所體現的哲理是:矛盾是對立統一的,面對不可兼得的兩捆干草,布利丹毛驢不知所措,竟然餓死在干草前。在生活中,人的欲望是無限的,但用于滿足欲望的資源是有限的,其實每個人也和布利丹毛驢一樣,面臨在兩捆干草之間做出選擇的問題。這篇寓言寓意深刻,一下就吸引了學生[1~3]。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比说呐d趣一旦被激發起來,就會產生無窮無盡的求知和探索欲望。然而學生在初進哲學殿堂時,常會產生哲學理論晦澀難懂、枯燥乏味的感覺。其實,哲學絕不是學究式的教條,哲學內容始終都是鮮活的,哲學教法也是鮮活的。但哲學光說理,顯然不能吸引學生,如果引入生動有趣的寓言來說明道理,那情形就會大為不同,寓言能夠在哲學教學中化抽象為具體,變呆板為生動,深入淺出地闡述原理,從而使哲學理論變得通俗易懂。如講授哲學方法論“看問題做事情要善于抓重點”時,引入“豺狼舔血”的寓言。豺狼為了占小便宜“吃地上的羊血”而吃了大虧,最后“被兩只打架的羊頂死了”。生活中,愿意吃小虧才能占大便宜,換個說法就是,占小便宜就要吃大虧。這只狼的結局就是因占小便宜而吃了大虧,做事情不善于抓住重點。如此,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是興趣盎然的[1]。
又如用寓言“殺雞取卵”來說明“量變與質變辯證關系的方法論——堅持適度原則”的哲學原理也是生動有趣的。在《伊索寓言》中,“殺雞取卵”講的是有人養了一只會下金蛋的漂亮母雞。他以為雞肚子里有金塊,便把它殺了,卻發現這只雞和別的雞沒什么兩樣。他原指望發一筆橫財,結果反而連那筆小利也失去了。這說明,人當知足常樂,不宜貪求無厭,要堅持適度原則。
寓言本身意味深長,深刻的哲學原理往往蘊含在一個個寓言中。將寓言引入哲學教學,可以啟發學生領悟深刻的哲學原理。《莊子》中的“東施效顰”已成為一個成語,可見這個寓言流傳之廣。西施是美女,一舉一動都讓人喜歡。她心口痛,難受得皺起眉頭,用手按著心口。這種病態美博得了人們的同情。東施是丑女,總想當美女,就學西施的一舉一動,連西施病態的皺眉頭也學。結果是“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莊周的結論是,“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東施效顰”這個寓言給人的哲理啟示是:做任何事都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但生活中有許多事,譬如有了錢就想裝貴族,落后地區經濟還沒上去先搞機場,無論什么體形都留明星發式等,都是盲目學習他人,不從實際出發,落得了“東施效顰”的下場。
又如,《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母獅與狐貍”,狐貍取笑母獅無能,說她每胎僅能生一子。母獅回答說,“可我生下的畢竟是一頭獅子。”這則寓言啟示我們:貴重的價值在于質,而不在量[2]。
還有“馱鹽的驢”,說有條驢馱鹽過河,一不小心滑跌在水里。鹽溶化了,它爬起來后覺得背上的負擔輕了。又一回,它馱著海綿過河,心想跌倒后再爬起來,背上的負擔肯定也會減輕,于是就故意滑了一跤。結果可想而知,海綿進水后膨脹,驢子再也爬不起來,便淹死在河里,一命嗚呼了。在寓言中,驢子是愚笨的角色,把一次偶然事件當作普遍規律,以為其放之四海而皆準,反送了“自己性命”。那些將別人偶爾成功的做法變為模式,到處套用者,不也正是《伊索寓言》所嘲諷的嗎?類似“馱鹽的驢”的寓言在現實生活中亦無處不在。這則寓言啟發我們:在生活中不能把偶然當必然,否則就會成為“馱鹽的驢”。
如此等等,將寓言引入哲學教學,使學生津津樂道,深受啟發。
哲學課的功能在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而寓言是智慧的火花、哲理的詩,是附著在故事中的真理。在哲學教學中,應通過一個個具體形象的寓言故事來闡述抽象的哲理,讓這些睿智的哲理陪伴學生長大,在潛移默化中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影響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讓他們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如《百喻經》中有一篇“顯貴的公子掌舵”寓言。寓言的內容是:從前,有一個顯貴的公子和一些商人到海上采珠寶。這個公子背誦了駕駛海船方法的條文。例如,船駛進漩渦,碰到逆流,遇到有礁石的激流險灘,如何掌舵,撥正航向,穩住船身等。背得滾瓜爛熟,說得頭頭是道,眾人皆服。不久掌舵人得病身亡,這位公子接替掌舵。船駛進有漩渦的激流之中,他按所背的條文去做,結果毫無作用,船無法前進。最后船沉了,包括這位公子在內的人都淹死了。這個寓言教育我們: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要重視實踐。
又如克雷洛夫的兩篇寓言,一篇是“狗熊照看蜂房”,講百獸推舉愛吃蜂蜜的狗熊看蜂房,結果狗熊監守自盜,把所有的蜂蜜都往自己窩里搬。事情暴露當然要受懲罰,百獸罰它在窩里禁閉一個冬天。本來熊就要冬眠,蜂蜜又不用還,受罰的熊日子還蠻舒服。另一篇題為“狗魚”。說一條狗魚罪大惡極,要對其進行審判,但把接受過狗魚送的魚的狐貍任命為檢察官。起初狗魚被判吊死在樹上,后來接受狐貍的建議,改判為扔到河里淹死。判魚淹死大概是克雷洛夫才有的幽默。從這些小小的寓言中,學生就能體會到善良和真誠、勇敢和堅強,就能看到人類智慧的火花、能感受世界詩意的美好,并最終將這種體驗化為自己的行動。這就是教育的宗旨,是我們期望達到的德育目標[1~3]。
總之,將寓言引入哲學教學,省去了說教的空洞與枯燥,卻收獲了豐碩的果實。正所謂: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里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寓言是一面鏡子,當它朝向你的時候,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背向你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橋梁,通過它,可以通向哲學教學成功的彼岸[2]。
[1]梁小民.寓言中的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高景軒.寓言的價值[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1995,1:7.
[3]陳理宣.有效教學的策略探索[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6:23.
G420
A
1671-1246(2010)08-00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