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潘群皖,王海華
(皖南醫學院生理學教研室,安徽蕪湖 241000)
研究性教學在生理學教學中的實踐
周華,潘群皖,王海華
(皖南醫學院生理學教研室,安徽蕪湖 241000)
生理學的教學現狀和創新教育的實施要求改革傳統教學模式,而研究性教學是一種以研討問題為主的教學活動,很適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實踐表明,采用多種能夠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教學方式,有利于給學生營造出樂于探究、樂于思索的學習氛圍,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在生理學教學中采用研究性教學模式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生理學教學;研究性教學;實踐
生理學是醫學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是以探究生命活動現象和機理為主要內容的功能學科,其概念、原理邏輯性較強,也較抽象,其內容與臨床疾病的診斷、治療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這門課程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素質和水平的高低。
而我院當前該課程的教學效果不容樂觀,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課本內容多而課時少是主要原因。我院的生理學課程(第7版教材)學時臨床專業為72學時,非臨床專業為60學時,且形成了以教師的講授為主的授課方式,學生忙于記筆記,無法跟上教師的思路,更加無法思考教師上課過程中為了融會貫通而提出的相關問題。課后只能死記硬背零散的知識點,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造成考試時出現回答問題“驢唇不對馬嘴”的現象。另外在教學中某些具體的生理過程難以用語言描述清楚,如肌肉收縮、心臟的泵血過程、細胞生物電的產生等,而相對應的生理學實驗由于辦學條件的限制也無法及時開展,造成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局面,這樣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學習的積極性,嚴重束縛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其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沉悶的課堂中受到壓抑。
早在1807年,德國的教育改革家威廉·馮·洪堡已提出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是大學發展的重要原則,大學教學必須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只有這樣才稱得上為大學教學或大學學習[1]。目前研究性教學的定義如下:是教師以相關的教學理論為指導,以促進和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以問題為中心創設一種類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徑,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去自主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
因為研究性教學從問題出發,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在生理學教學中,適合進行研究性教學的內容比比皆是,教師要善于將問題呈現在學生面前,激發他們思考討論的興趣,這樣學生往往會主動去搜尋各種文獻資料以找出問題的答案,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3.1 研究性課堂教學
課堂是研究性教學的重要場所,在課堂上,教師可通過創設一些問題來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探討問題的能力進行訓練。因此,作為教師,就要做好問題設計,沒有問題,研究性教學就成了“無米之炊”,就無法開展。例如:在講解腎血流量自身調節機制的肌源性學說時,可先創設問題情境。首先提出通過長期動物實驗或人體實驗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生理現象,即:動脈血壓保持在一定范圍內(80~180 mmHg)波動時,腎血流量可保持相對穩定,進而可以調節尿量。這是為什么呢?然后提出假說:肌源性學說認為動脈血壓在一定范圍內波動時,腎臟血管平滑肌因為灌注壓的變化而發生了相應的收縮或舒張,因而腎血流量能保持相對恒定。為了驗證這個假說的可信度,就必須找出有利的證據,因此提出已有的實驗室證據,如果用罌粟堿、水合氯醛或氰化鈉等藥物抑制血管平滑肌的活動,則自身調節機制消失[2],這證明了肌源性學說的正確性。這樣就很清楚地給學生講解了腎血流量調節的肌源性學說,同時也讓學生對科研思維的基本過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大概的過程如下:提出問題→猜想和假設→設計并操作實驗→得出結論→應用→提出新問題。
另外,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也給生理學教學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圖片、動畫、錄像、聲音等手段將一些復雜、微觀的生理學過程如:突觸傳遞過程、肌肉收縮時粗細肌絲的滑行理論等,直接形象、圖文并茂地展示給學生,有助于學生對抽象內容的理解,豐富課堂內容的趣味性,避免“千言萬語說不清,學生越聽越糊涂”的現象發生。
3.2 研究性實驗教學
實驗教學是生理學這樣一門實驗學科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重要過程,在實驗教學中應為學生創造能顯現和發展創新能力的有效空間,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機會。要使實驗課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除了需要教師精心準備、精心設計外,更重要的是取得學生的配合。在生理學實驗教學中,筆者在經典的實驗中嘗試開設了設計性實驗,例如,“坐骨神經-腓腸肌收縮實驗”是經典的神經生理驗證性實驗,在此基礎上擬驗證肌松藥——琥珀酰膽堿及局部麻醉藥——普魯卡因對腓腸肌收縮效應的影響,從而驗證肌松藥和局部麻醉藥對腓腸肌收縮效應影響的作用部位,使學生對這2種藥物的作用機制有更形象化的理解。從查文獻、實驗方案的設計到材料的準備、實驗過程都由學生獨立完成。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推選一名學生進行開題報告,要求內容完整、表達清晰,同組成員可以進行補充,然后其他學生針對自己的疑問進行提問,實驗設計者進行答辯。這種學生自己動手查文獻、擬定實驗方案的做法,打破了以往教師講、照書做的模式,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為學生今后進行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3.3 研究性課外教學
筆者所在的教研室嘗試了在課后讓學生自愿組成興趣小組,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尋找一些研究課題的方法。學生將題目選定后,小組中每人負責不同的部分進行資料搜集,最后將搜集的資料進行分析整理,組內展開討論,對所研究的問題形成初步的構想,加以論證,并提出實驗設計方案,教師可根據需要給予適當的指導,考慮實驗方案的可行性,并盡可能地為學生聯系實驗室,為他們創造實驗條件,使其將理論付諸于實踐。學生也可通過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進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以培養創新精神和研究能力。
生理學是一門實驗學科,是一門不斷設問、不斷驗證的學科,其研究性教學既要實現對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的學習,又要體現學習的趣味性和挑戰性。正是如此,研究性教學給予了學生一種嶄新的學習模式,使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并使學生掌握了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達到了培養學生研究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筆者將在今后的生理學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完善這一教學模式。
[1]郭志明.研究性教學:大學教學與科研新“聯盟”[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63~67.
[2]朱大年.生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G420
A
1671-1246(2010)08-0066-02
本文受2009年皖南醫學院中青年科研基金(WK200907)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