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學軍
(南通體臣衛生學校,江蘇 南通 226007)
基于語言的衛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金學軍
(南通體臣衛生學校,江蘇 南通 226007)
從微觀層面構建基于語言的衛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相應的人才質量評價體系,以幫助學生了解專家語言的語言支持技術,掌握行業語言,真正成為高素質的衛生專業人才。
語言;衛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評價體系
思維是隱秘的,語言是思維的外化。雖然可以通過行為來評價、揣摩行為人的動機,但捕捉思維的捷徑惟有語言。因此,有必要構建基于語言的衛生專業人才質量評價體系(簡稱新體系)。
1.1 傳統標準化試題評價方式的反思
首先,選擇題評價的可靠性值得商榷。選擇題的正確答案可能是猜測而來,也可能是錯誤思考而來,因此,它無法正確歸因并反映被試者的真實水平。其次,必須摒棄60分及格制。這是因為60分及格制是一種對低于40%的錯誤診斷或醫療事故的姑息。此外,各種現行的職業資格考試多半是卷面考試,無法真實展示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1.2 新體系框架
1.3 新體系可行性分析
由于新體系涉及聽、說、讀、寫能力的判斷及操作能力的考核等,其實施擬采取以下措施:(1)采用滾雪球的方式在現有專業教師基礎上形成評價人員團隊。評價人員本身必須具備較高素質。(2)各級醫學院校均可立足本校實訓中心建立技能考核基地。(3)原則上所有學生均可申請在本校接受最終評價。(4)為避免舞弊,在學生所獲得的資格證書上必須注明評價人員。該生若在今后的工作中不能勝任,除本人被取消職業資格外,評價人員也可能被取消評價資格并追究責任。(5)為確保公平,評價人員與學生對話均錄音保存,以便必要時使用。(6)為避免評價時間過于集中,各醫學院校可常年實施基于語言的專業人才質量評價。(7)評價只分合格與不合格。(8)為確保人才培養質量,避免60分及格制、蒙混過關帶來的后患,評價不合格者,一年內不得在同一項目報名。(9)對不同的培養目標均要整理出有關資格考試的若干話題,學生必須事先準備所有話題,以便測試時隨機抽查。(10)技能考核時,如有可能將考核現場錄像并保存。
基于語言的衛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簡稱新模式)要求,要掌握一門學科就必須掌握該學科的專業語言(主要是術語)。因此,教育的全部工作在于幫助學習共同體發展語言,并藉語言的發展塑造學習共同體的思維,從而讓專家的語言逐漸轉變成學習共同體生活語言的一部分。
2.1 交流順暢是一切有效教學的基礎
傳統教學模式無視課堂教學中學生聽不懂相關術語的事實,或將其歸因于學生基礎不扎實或學習不努力。因此,醫學課教師很少在課堂上關注或專門教授語言。新模式以學習共同體的日常生活語言為基礎,并在此基礎上著力于建設學習共同體的生活語言,使他們掌握的詞匯、音符同步發展,他們之間的交流處于“一聽就懂,張口便說”的狀態,為成功教學打下堅實基礎。只有讓學生聽得明白、聽得輕松、聽出趣味,才能讓學生享受到知識傳授的樂趣。
2.2 理解一致是一切有效教學的目標
理解一致包括某一音符(聲音)指向一致的詞語,某一詞語指向相同的概念,進而引起幾乎相同的形象、聯想或思維推理過程[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理解一致性的關注,可有效避免醫學術語的誤用。
2.3 術語應用是通往專家型人才的階梯
在試驗室里,他們經常“挑燈夜戰”,地上擺滿焊機、焊條和鋼管,旁邊扔著一個個廢紙團,桌上交錯放著一張又一張圖紙,幾個人圍在一起,指指劃劃,爭論不休,簡直像著了魔,不知熬了多少個夜晚。實驗表明,酸性焊條氣孔較大,調整焊條參數后,合格率仍偏低。多次失敗的實驗,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數據資料,最后確定用探傷檢查合格率高于其他焊條15%的結506焊條。然而,一波三折。
當學習共同體面對一門新課程時,不僅要使新術語被學習共同體一致理解,還要讓這些術語成為學習共同體生活語言的一部分。不僅會聽,而且能說;不僅會讀,而且能寫。當所有專業基礎課、專業課術語均轉變為學習共同體的生活語言時,專家型人才便塑造成了。
2.4 教學質量大大提高是實施新模式的必然結果
新模式以學習共同體語言為操作對象,重視學習共同體的概念一致理解和術語同步應用,教學語言是學習共同體“一聽就懂,張口便說”的生活語言,因此,學生聽懂并掌握所傳授的知識,同步完成學習任務,成為專家型人才是必然的。
2.5 教學效率的提高是實施新模式的副產品
由于保證了醫學術語成為學生生活語言的一部分,他們均能做到“一聽就懂”,所以教學中省去了教師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重復講解,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語言支持技術包括提問技術、解釋技術、追問技術、對話技術、同步技術、閱讀技術,目的是將醫學專家的語言轉變為醫學生的生活語言,最終使醫學生形成能像專家那樣的思維、言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必須將專家語言的最終獲得落實到不同課程的每一次課堂教學中,落實到每一次課堂教學的學習共同體生活語言建設中。
3.1 提問技術
提問是觀察后覺得疑惑并訴諸語言進行表達的過程,通常采用口語形式。在學習共同體生活語言建設初期,提問技術旨在讓學生敢問(沒有禁忌)、會問,使語言表達(口語)成為其學習生活的重要內容;后期則可通過提問、回答、解釋、追問等一系列環節激發學生思維、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并深化其對概念的理解。提問可以是概念性、事實性的,也可以是條件性、推理性的,當然還可以是原理性、可能性的,甚至還可以是假設性、歷史性的。提問技術將“聽”和“說”落到實處,并擔當語言建設(訓練)的重任。
3.2 解釋技術
為使學生真正理解所學概念,像專家一樣就某個領域的某個問題發表見解,解釋技術就必須成為學習共同體的基本技能。學生使用解釋技術時不應滿足于定義(內涵)的掌握,還要從生活語言闡釋,概念指稱的實例(外延)、經驗支撐或補充,概念的生活意義、字面意義及概念之間的關系網等方面對其進行解釋。解釋技術重在“說”,重在有思想、有依據、有支撐,邏輯清晰地“說”。解釋技術是一種“理解”訓練、思維訓練,同時也是一種對“理解”的檢測手段。解釋技術在完善學習共同體語言組織能力的同時,使“說”的質量發生了質的飛躍。
3.3 追問技術
從形式上講,追問往往是就解釋語言,對相對容易理解的語言中的概念進行提問,而這本來是被認為不必提問的。追問技術旨在把那些自以為已經理解的或背景知識中的概念置于思維的聚光燈下,揭開似懂非懂的面紗,避免學生在學習中不懂裝懂,可以檢驗理解的全面程度,更可以避免死記硬背。追問技術是理解的保證。只有經得起追問、問不倒的知識才是真正理解、掌握了的知識。
3.4 對話技術
海德格爾曾說:“語言之外無世界。”維特根斯坦曾說:“我的語言的限度意味著我的世界的限度。”即專家的知識技能、思維方法、情感態度等,一定蘊含或表現在他的言語中。對話技術旨在將學生所學的醫學術語轉變成其學習共同體的生活語言,使這些術語被輕松地聽懂或說出,這些概念被輕松地想起或應用。對話技術的實施非常簡單,就是盡量為學習共同體提供聽、說新術語的機會,直至這些新術語成為學生的生活語言(生活語言化過程)。對話技術的目標是通過建設學習共同體的生活語言,再將專家語言生活語言化,即以最少的提取線索和時間、最小的努力來應用專家語言,直至最后使語言重新回歸到背景地位。
3.5 同步技術
傳統教育將正態分布視為標準,學業成績、聽課效率、教學水平等都被視為正態分布。同步技術以學習共同體為操作對象,以學習共同體生活語言為基礎,發展、建設學習共同體生活語言,直至每個成員都能分享共同的音符、詞匯乃至概念,從而大幅提高教學質量。同步技術提倡學習共同體內部的互幫互助,通過提問技術、解釋技術、追問技術、對話技術等,最終實現學習共同體的理解一致性、聽說能力一致性。這種一致性反過來降低了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一種解釋、一次講解就能使全體成員理解),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3.6 閱讀技術
閱讀技術旨在幫助學生學會閱讀,通過不斷自我提問、自我解釋、自我追問,最終理解作者思想。換言之,閱讀技術是技術創新的基礎和前提。閱讀技術將“讀”落到實處,而相對應的“寫”(凝固的思維過程),也需通過模仿、訓練和應用得到加強。
基于語言的衛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不但給教師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給醫學院校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可以實際操作、容易掌握的方法,使教學質量控制得到保證。
[1]金學軍.基于語言的中學物理教學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8.
G420
A
1671-1246(2010)03-00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