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惠玉,張靜芬
(1.上海市公共衛生學校,上海 200434;2.上海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上海 200092)
兒童成長中育嬰新理念的應用
須惠玉1,張靜芬2
(1.上海市公共衛生學校,上海 200434;2.上海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上海 200092)
引進嬰兒與父母之間形成的永久性心理聯系即依戀這一心理概念,倡導營造良好的家庭生態環境,通過游戲、教養方式培養兒童的優勢能力,讓兒童健康成長。
兒童成長;育嬰新理念;家庭生態環境
我國自開展計劃生育以來,人口增長率得到有效控制,但許多父母都希望自己惟一的孩子擁有健康的成長環境。因此,如何營造良好的家庭生態環境,如何培養孩子優勢能力等一系列問題擺在父母面前。
生命的形成始于精子、卵子的結合,精子及卵子各自帶著父親、母親的染色體,當胎兒還在母親的子宮里時,他與父母之間的“依戀”就形成并開始發展。“依戀”是一個心理概念,由鮑爾比最先提出,指嬰兒與母親(或能夠代理母親的人)之間的永久性心理聯系。這種溫暖、親密和持續的依戀關系對嬰兒日后的人格發展至關重要。
艾因斯沃斯用陌生情景技術將嬰兒對母親的依戀分為以下幾種不同的類型[1]。
(1)安全依戀。嬰兒與母親有著安全的情感聯系。母親在場時,嬰兒喜歡與母親接近,但不總是在母親身邊,而是放心玩耍;當母親離開時,他們會哭泣;母親返回時,他們會立即接近,尋求撫慰。這類嬰兒的母親往往對嬰兒的情感需要比較敏感。有研究表明,擁有安全依戀的嬰兒日后可表現出一種自力更生和尋求別人幫助能力[2]的良性綜合。
(2)矛盾依戀。嬰兒對母親懷有矛盾的情感。母親在場時,嬰兒緊緊靠著母親,不主動探究周圍事物;母親離開時,他們表現得極為痛苦;母親返回時,則表現出氣憤和抗拒行為,甚至推開母親。這類嬰兒的母親情緒變化較大,對嬰兒的情感需要回應不一致,使嬰兒產生不相信母親可以滿足他們的安全需要。
(3)回避依戀。嬰兒對母親采取回避態度。母親在場時,嬰兒尋求母親關注;母親離開時,他們一般不苦惱,表現得漠不關心;母親返回時,他們又回避母親。這類嬰兒的母親對嬰兒的情感需要不敏感或嬰兒由多人撫養。
由此可見,母親和家庭的因素都有可能影響嬰兒與父母之間依戀關系的形成與發展。良好的家庭生態環境,是培養兒童優勢能力的基石。
資優的兒童和聰明的兒童不同:聰明的兒童僅僅是按照社會的各項要求成長;而資優的兒童卻能充分發揮個人價值,具備超越其他兒童的優勢能力,他們往往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該做什么,對于自己擅長的事有不懈的毅力和強烈的學習動機,這些行為是強迫、威脅或利誘都無法輕易改變的。
良好的感覺統合能力是優勢能力的基本要素,感覺統合能力的良好發展使兒童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能夠獨立面對環境變化。具有良好感覺統合能力的基礎是早期對大腦進行塑造。最新研究成果證實,腦細胞直到死亡前都在不斷進行分裂,只有提供適合能力的挑戰,才能促進腦細胞突觸聯結的持續進行。腦細胞分裂最好的養分來自豐富的感官經驗,特別是嬰幼兒時期的感官經驗。因此,通過游戲進行刺激,為兒童提供豐富的感官經驗,才能真正達到塑造大腦的目的。游戲作為兒童一種本能的學習方式,對其成長所起的作用是傳統填鴨式教育方法無法取代的。
對嬰兒而言,他們早期的游戲專注于自己的身體[3],譬如花很長時間玩弄手指。隨著嬰兒的成長,父母成為其游戲對象,他們以觸摸、拍打父母的臉及耳朵,拉扯父母的頭發等方式和父母玩耍,并模仿父母的簡單動作。在嬰兒游戲的過程中,父母扮演支持性和參與性角色,不僅要提供嬰兒游戲的機會,而且要與嬰兒做互動游戲,簡單地說這就是良好家庭生態環境的縮影。
有一種形象而有趣的比喻:父親是山,是力量的化身,母親是水,是智慧的化身。父親具有剛強特質,如獨立、有主見、果斷、堅韌、有領導力和執行力等;母親則具有溫柔特質,如細心、直覺敏銳和善解人意等。這2種截然不同的特質構成了家庭生態環境,兒童在這種環境中成長,每天“拷貝”著父母的特質,當然這種被“拷貝”的特質包括正負2方面。
很多家長忽略營造家庭生態環境,不了解其重要性。帶有負面情緒的父母會經常在家里發脾氣,容易使兒童內心產生沖突。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鮑姆令德曾對父母的教養行為[1]與兒童個性發展的關系進行了長達10年的研究。他將研究信息進行整合之后,提出了教養方面的2個維度:要求和反應性。根據這2個維度,可以將父母的教養方式分為以下4類。
(1)權威型。這種教養方式的特點是理性、嚴格、民主、耐心和愛。
(2)專制型。使用這種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兒童的要求嚴厲,并為其制定出很高的行為標準。兒童必須達到這個標準且無權利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3)溺愛型。使用這種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兒童充滿愛和期望,但很少對他們提出要求或進行控制。
(4)忽視型。使用這種教養方式的父母忽視兒童成長,既不對兒童提出要求,也不表現出關注和愛。
在以上4種類型的教養方式中,權威型無疑是最為理想的教養方式。由于兒童的生理和心理都處在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父母應不斷調整具體的育嬰方式和策略,以滿足兒童成長的需要。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父母需應用育嬰新理念,在對兒童關心和愛護的基礎上,減少對成長中兒童的直接控制,賦予他們更多的自主權利[4],讓其發揮主觀能動性,以適應日漸擴大的社會空間,同時獲得作出正確決策所需要的全部認知能力和社會經驗,使其能夠在實現人生目標的過程中保持自己的個性,擁有成功、快樂的人生。
[1]楊云依,徐建鳴.生長發育—人類發展全過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2007.
[2]夏泉源,辛瓊芝,張靜芬.臨床護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3]李淑芳.心理干預技能在兒童靜脈采血技術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8,5(23):10~12.
[4]靜進.重視中國兒童少年心理衛生工作及相關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2002,(5):25~26.
G61
A
1671-1246(2010)05-00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