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燕
(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1)
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對策
董海燕
(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1)
心理問題可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應認真研究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育體系,培養身心健康的應用型人才。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方法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高職院校的學生人數已占普通高校學生總數的一半。據統計,截止2005年底,全國已有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1 072所,占全國普通高校總數的64.5%;在校學生675.57萬人,占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數的57.8%。如何提高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創新型人才,是擺在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1.1 理想和現實的沖突造成心理失衡
每位新生在入學前對學校的辦學規模、條件、專業設置甚至知名度都抱有較高的期望,然而進入大學后,他們發現現實中的學校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特別是新建高職院校(絕大多數都是由成人高校、職工大學、職業中專升格或合并而成)不能滿足他們的期望。理想與現實的落差,造成少數學生心理不平衡,從而產生失落感。
1.2 成就欲望高與能力較低的矛盾造成心理失衡
入學初期,高職院校許多學生“志存高遠”,但大多數學生由于基礎較差、學習方法不當、解決問題能力不強,致使學習、實訓跟不上,從而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學習自覺性、主動性不高,逐漸產生悲觀心理。
1.3 人際關系失調引發的情緒困擾造成社交恐懼
與中學相比,大學里人際關系相對復雜,同學之間生活習慣不盡相同,家庭經濟條件差異較大,高職生雖已成年,但由于中學的單一生活使部分學生缺乏人際交往技巧,對集體生活及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難以適應。
1.4 自尊和自卑并存造成心理矛盾和沖突
能夠接受高等教育,自尊心得到了滿足,但與普通高校學生相比,覺得低人一等,有自卑感。
1.5 家庭貧困引發的心理問題
高職院校較高的學費、住宿費、書費和生活費,給學生造成一定壓力,加之校內課程考試以及各種職業資格考試費用較高,讓家庭貧困的學生憂心忡忡。
1.6 就業壓力導致心理負擔過重
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總體格局是供大于求,部分用人單位提高了學歷要求。高職生屬于大專層次,明顯處于劣勢。不少學生從入學開始,就有一種潛在的危機感,尤其是一些成績和技能平平、家境一般的學生,壓力更大。臨近畢業時,這種壓力導致學生心理負擔過重。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各方面工作都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不能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和憂患意識,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學生人格培養,促使其知識、技能、身心協調、健康發展。
2.1 完善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機制
高職院校要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把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到學校黨政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充分認識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保持學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既是學校的基本職責,也是學生成才的重要保證。在此基礎上,應樹立多元參與觀念,對如何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考慮,制訂具體的實施方案,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工作。學校院、系兩級要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同時,把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經費納入學院經費預算范疇,為開展該項工作提供資金保證。
2.2 開展心理健康相關知識、技能教育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專業教學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課堂教學的形式向學生傳授有關知識,以增強學生的自我保健意識。在教學中,充分運用討論、辯論等形式,傳授心理保健技能。具體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一是心理指導。幫助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二是情感教育。教育學生正確把握和表達自己的情感,學會有效控制、調節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極情緒,并進行相關技巧的訓練,如敏感性訓練、放松訓練等。三是個性教育。即關于個體面對社會各方面壓力時應具備健康的人格品質,如獨立性、進取心等。四是挫折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挫折觀,提高對挫折的承受力,在心理上形成對挫折的適應和應對能力。五是人際關系指導。教育學生正確認識親情、師生、同學關系的本質,并學會人際交往技巧,如解決沖突、合作與競爭等。六是性心理教育。即關于性心理知識的傳授,指導學生認識和掌握與異性交往的知識及技巧,如早戀心理調適等。
2.3 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要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盡快建立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以輔導員和班主任為基礎,專兼結合、專業互補、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同時,還要明確高職院校教職工都負有教育、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的責任,努力形成全員參與、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特別是注重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學科教學與實訓過程中,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
2.4 重視職業素養教育
調查表明,許多高職生對職業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是一份“工作”的層面上,缺少對職業的正確理解,這既影響學生目前的學習積極性,也影響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使得許多學生在畢業時感到茫然。為此,從入學開始,學校就結合學生實際和用人單位需求,加強專業思想、就業態度的綜合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職業教育,以平和的心態做人與做事。同時,培養學生對專業的興趣與愛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遵照“服從—同化—內化”的教育規律,營造健康、快樂的文化氛圍,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適時聘請生產、管理、服務一線的技術能手、業務骨干或優秀畢業生來校現身說法,使學生鞏固專業思想。
2.5 注重人文素養教育
高職院校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加大人文素養教育力度,所設置的人文課程既要弘揚悠久的文化,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學習國內外優秀文化的過程中汲取營養。
搞好人文環境建設。高職院校多是由成人院校合并或中專學校升格而成,無論是從辦學歷史還是師資力量、硬件設施、校園文化等都與普通高校有一定差距,尤其表現在人文底蘊方面。高職院校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從軟環境入手,形成具有高職特色的校園文化,讓和諧凈化學生的心靈,緩解他們因學習緊張帶來的心理、情感的疲勞,讓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達到提升學生情商、健全人格的目的。
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針對性強的校園活動,努力營造學技術、學業務的氛圍,通過各種形式的技術、業務管理知識競賽來指引學生的志向;通過技能教育塑造學生自信、樂觀、敬業的良好品質,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
2.6 關注校園弱勢群體
一是必須大力進行心理輔導。要教育貧困生辯證地認識貧困問題,窮則思變,戰勝困難的經驗將是我們終身受益的寶貴財富;要相信國家、學校、教師會幫助我們渡過難關;要以積極的心態,參與勤工儉學活動,自救自助;要增強自信心,因為貧困不是我們的錯,也不是父母的錯,而是各種社會原因造成的,從而克服自卑心理。二是根據政策扶貧。學院助學金政策應向貧困生傾斜,甚至可以考慮貧困生半費考證,特困生免費考證;各系設立貧困生考證基金,通過對貧困生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審查,擇優發放補助金。
2.7 建立學生心理危機干預聯動機制
實踐證明,由于高職院校規模普遍較大,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僅靠幾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是遠遠不夠的。需建立院、系、班級、宿舍、協會五位一體、多項聯動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早期心理干預。培養學生骨干,建立學生心理自助體系。學生骨干是學院聯系學生的橋梁和紐帶,可以最準確、最快捷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通過對學生骨干的培養,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對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時效性、針對性具有重要作用。
G444
B
1671-1246(2010)09-01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