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
(煙臺護士學校,山東 煙臺 264000)
提高化學授課質量的幾點建議
王 鵬
(煙臺護士學校,山東 煙臺 264000)
化學;授課質量;課程改革
為了讓教師能用好新教材、搞好新課改,除強化課程新理念學習,搞好新教材培訓,認真開展新課程教學方法研究,抓好教師專業知識學習和教學基本功訓練外,重點是引導教師組織好化學新課程課堂教學,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理念是實踐的前提、行動的先導。有什么樣的理念,就有什么樣的教學。明確化學課程教學理念是組織好化學課堂教學的前提。化學課程基本教學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讓學生學習適應現代生活及未來社會所必需的化學知識、技能和方法,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意識及能力。面對全新的課程理念,要組織好課堂教學,就要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學理念。要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來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根據“生活—化學—社會”的線索組織學習內容,改變過于強調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努力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主動建構知識體系,主動進行交流合作,才能實現課改的目標,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教學設計是課前對教學活動進行系統規劃的過程,是組織好課堂教學的基礎。組織新課程課堂教學,要以新理念為指導,按新課程要求統籌安排好“教的設計”和“學的設計”,尤其是如何指導學生學,如何引導學生探究和發展。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和新大綱的要求,化學課程的教學設計要以化學課程標準為依據,整合三維學習目標,圍繞學習目標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其他課程資源,合理組織學習內容;要考慮化學教育基礎性的特點,不過分強調學科的知識體系和概念的嚴謹,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要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熱點,結合自然現象和社會熱點介紹化學知識、觀點和方法;要考慮如何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選擇與學生認知方式相適應的教學程序和方法,選擇適合于學生認知方式的教學工具和教學媒體,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要考慮如何從學生生活經驗和知識、技能基礎出發,設計和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產生的過程,了解學習化學的科學方法,培養熱愛科學的精神,形成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提高科學素養。
有人說,授課成敗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師是課程改革的主力軍,只有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發生轉變,才有學生地位和行為的轉變。傳統中專化學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主角,學生是配合教師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配角。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做、學生看,學生學習主動性得不到發揮。而新課改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指導學生在實踐中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因此,在新課程教學中,化學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行為,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的發展確立教學目標,組織課堂教學,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建立基于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和對話的教學關系,真正實現由重“教”向重“學”轉變,由重“教學結果”向重“學習過程”轉變,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習指導”轉變,由重“模式化教學”向重“個性化教學”轉變,逐步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
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教學方式的變革最終將落實到學習方式的改變上。化學新課改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改變單一、死記硬背、機械訓練、被動的學習方式,形成能充分發揮主動性的學習方式,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觀察與思考、調查與分析、資料查閱與信息收集、閱讀與發現、討論與交流、實驗與探究等,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主動獲取化學知識,從而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以實驗為基礎”是化學學科的基本特征。化學實驗是化學學科發展最現實、最生動、最有效的載體,是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方式。所以化學新課改把化學實驗作為化學探究學習的重要手段,不僅讓學生動手實驗,還要求學生學會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從實驗中收集證據、驗證假設、解決問題或取得結果。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實驗方案的設計。學生按自己的方案動手實驗,收集證據,分析、總結,得出結論。教師只作為設計的引導者、實驗的指導者、討論的組織者、過程及結果的評價者參與學生的探究活動,促使他們在自主參與實驗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和技能,學會學習方法,提高實驗能力與科學素養,形成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思想品質和嚴謹的工作作風。
優化實驗教學還要重視化學實驗室建設,配備必要的儀器和設備,及時補充易耗品,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動手實驗。同時,教師也要進行創新思維,在用好現有器材和藥品的同時,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學會利用生活中的常用品和廢棄物制成簡易的實驗儀器,并用來進行化學實驗。如用廢棄的飲料瓶、小藥瓶和一次性塑料杯、碗做反應容器,用一次性醫用注射器取藥品或做定量反應容器,用雞蛋殼代替碳酸鈣,用食用堿代替碳酸鈉,用紅磚粉末代替二氧化錳做催化劑分解雙氧水制氧氣,用常見植物花瓣或果實(如牽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胡蘿卜等)自制酸堿指示劑進行實驗。這樣,既有助于解決實驗儀器、藥品短缺的問題,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節約、環保意識。同時,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選取熟悉的素材,學習身邊的化學,解決周圍的問題,感到化學就在身邊,從而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
媒體作為承載和傳播信息的工具,可以提供豐富、優化的學習資源,尤其是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強大的信息傳播功能,為化學課程改革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可以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強有力的學習工具。如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把文字、聲音、圖像等集于一體,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信息的傳送效率,還可以把化學反應“由快變慢”(如用慢動作播映爆鳴氣燃燒現象)、“由慢變快”(如把鐵制品銹蝕的現象用幾個鏡頭濃縮表現出來),把某些圖像“由靜變動”(如用Flash動畫模擬分子的運動和變化),用錄像將某些真實的事件重演(播放小白鼠在密閉的玻璃罩里待1天后逐漸疲乏、窒息,向鐘罩內充入氧氣,小白鼠又漸漸蘇醒、活動的錄像幫助學生學習氧氣的性質)等。這樣,學生既可以看到直觀的現象,又能更深刻地理解物質變化的實質。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將部分可見度不高的演示實驗通過實物投影儀進行“實況直播”,以提高實驗的可信度和可見度。另外,互聯網上有豐富的化學資源,教師可加以參考和借鑒,學生也可以從網上查閱相關資料進行自主學習或與同伴交流。所以,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習方式、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
少數教師喜歡把實驗制成課件演示或用課件代替板書。對現象不明顯、操作復雜、危險性大、耗時長的實驗可以進行計算機模擬,但模擬實驗不具備化學實驗的作用,不能取代化學實驗。可以演示或學生可做的實驗還是要演示或讓學生做,這樣才能體現化學的特點,發揮實驗的功能。教師邊講解邊板書,有利于學生明確重點、把握關鍵,學會構建知識體系。多媒體教學可以拓展知識、延伸課堂、“把世界變成教科書”,但仍是教學的輔助手段,教師要學會將多媒體與化學課程進行有效整合,在改變教學方式的同時,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發展。
總之,教師要多學、多聽、多看,不斷充實自己,才能真正上好化學課。
G420
B
1671-1246(2010)07-00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