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明 (河南工業大學經貿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1)
以家庭為單位征收個人所得稅的思考
○李春明 (河南工業大學經貿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1)
我國目前實行的以個人為納稅單位的所得稅制度不能真實反映個人收入的負擔水平和負稅能力,違背了個人所得稅的量能負擔公平原則,加劇了社會分配不公。通過建立完善配套制度、推進納稅電子化信息系統建設、提高公民納稅意識等,以家庭為納稅單位的綜合所得稅制度在我國是可行的。
個人所得稅 家庭納稅人 思考
個人所得稅作為二次分配的重要手段,其主要功能應是調節收入差距,實現社會財富分配公平。因此,量能負擔公平原則應是個人所得稅的首要課稅原則。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生活的日益復雜化,個人所得稅出現逆調節現象,加劇了我國收入分配不公,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熱議。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頒布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和《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均把“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作為個稅的改革方向,但是否將納稅單位由個人改為家庭并按年征收還廣泛爭議,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以下對爭議的幾個主要問題進行思考,并提出我國實行以家庭為單位課征個人所得稅的對策。
1、以家庭為單位課征個人所得稅的理論分析
量能負擔公平原則是個人所得稅的核心原則,這一原則要求收入相同的人應繳納相同數量的稅,收入不同的人應繳納不同數量的稅,收入多的多納稅,收入少的少納稅或不納稅;另一方面,個人所得稅是對“純收入”征收的稅,所謂“純收入”是指扣除個人或家庭為獲取相應收入而支付的必要成本費用、個人基本生計費用以及其他特別費用項目后的收入,“純收入”體現著真實的負稅能力?,F實社會中,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對個人征稅,沒有考慮他與這個基本的社會單位——家庭的其他成員在財務和經濟上必然存在的緊密聯系,而他本身就是該基本單位的普通一員。在我們看來,這是稅制缺乏綜合性和合理性安排的突出表現(Report of the Royal Commission,1966)。因此,家庭是適當的納稅單位,以家庭收入扣除家庭成員必要支出費用后的純收入更能符合量能負擔公平原則,能夠更有利于實現對個人收入分配的調節。
2、以家庭為單位征收個人所得稅的現實分析
我國目前實行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是以個人為納稅單位的分類所得稅制。分類所得稅制是將個人所得分為不同種類,不同種類所得實行不同征收方法和標準,按月或按次進行征收的。實行這種個人所得稅制模式主要是方便源泉扣稅,適應稅收征管水平不高條件下的稅收征管的需要。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經濟生活的日益復雜化,部分居民收入來源日趨多元化,面臨這樣的形勢,當前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弊端不斷顯現,逆調節現象嚴重,收入不公加劇。收入單一、集中的工薪人員成為納稅的主體,而收入多元、分散的富人不僅容易逃稅而且不必完全適用累進稅率從而納稅負擔較輕。2008年,所得稅中,中低階層的納稅額占稅收總額的65%以上,而高收入群體的納稅額僅占稅收總額的大約30%左右,這與我國財富占有結構形成極大的反差(0.4%的家庭占有70%的國民財富)。
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實行的是個人為納稅單位的所得稅制,同樣收入的人,由于家庭負擔不一樣,卻要繳納相同金額的稅,而家庭總收入多的人反而可能不需要納稅。比如,有兩個家庭,其中一個家庭有三口人:夫妻和一個孩子,卻只有一人工作,假如每月收入是3000元。另一個家庭只有夫妻二人,且都有工作,兩個人每月工資均為2000元,因而家庭每月總收入是4000元。按照目前個人所得稅規定,前一個家庭需要納稅:(3000-2000)×10%-25=75元,而第二個家庭卻不用納稅。這種收入高但家庭負擔輕的人少交稅、而收入低但家庭負擔重的多納稅的現象顯然是不合理的。
1、作為納稅主體的家庭如何界定
納稅主體是稅制的重要因素,作為納稅主體“家庭”界定的不同,家庭總收入的計算和扣除項目及金額的計算也不同,因此據以征稅的“純收入”和適用的累進稅率也就不同,進而導致稅收負擔不同?,F實中,有的人是因婚姻關系或婚姻關系及子女組成家庭在一起生活,有的人是因血緣關系組成家庭住一起生活,有的可能是因其他關系在一起生活,有的人雖未與家人住在一居起生活,但卻要真實負擔其生活費用,還有的雖與父母住在一起但部分負擔其生活費用。此外,還有城鄉二元結構以及農民工外出打工問題。因此,如何界定家庭是一個既關乎個人所得稅征收公平合理問題,又關乎征管效率和成本問題。
2、扣除內容及標準如何確定
個人所得稅的應納稅額應是扣除相關項目后的“凈所得額”,以此衡量家庭的真實負稅能力。那么,在計算家庭“凈所得額”時,應扣除哪些項目?應扣除多少?比如,就基本生活費來說,贍養的老人、供養的無勞動能力的人和撫養的未成年子女,其基本生活費用應如何確定?還有,子女共同贍養老人問題,父母仍在農村從事種地或養殖,但仍需要外出工作子女貼補問題,這些情況下,要不要確定對他們的生活負擔?又如何確定負擔的基本生活費用?
3、家庭收入如何監測和統計
社會經濟生活日益復雜化,人們的收入來源也日趨多樣化,但由于存在大量的貨幣支付和非貨幣支付,加之個人征信系統未能建立起來并與稅務部門共享,稅務部門要完全準確掌握家庭收入難度很大。家庭收入不能準確掌握,也就無法準確計算個人所得稅的計稅依據。不能準確計算計稅依據,也就不能做到量能負擔,實現個稅對收入分配的合理調節。這一問題實際上已存在于目前以個人為納稅單位的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中,只不過在家庭為納稅單位的個人所得稅制度下,又增加了匯總的難度。
4、征納手段與預扣(交)稅款問題
我國個人所得稅改革的方向是混合所得稅制,即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主要是考慮在改進個人所得稅公平目標的同時,兼顧目前的征管水平,方便實行源泉扣繳,減少稅款流失。如果引入家庭為納稅單位,就要以家庭全年的收入扣除有關項目后,按照累進稅率年末自行申報計征個人所得稅。這種情況下,源泉扣繳制與年終申報制還要不要以及能不能繼續配合使用?如能夠配合使用,在源泉扣繳時,稅率如何確定?另外,為了滿足政府日常支出需要,政府部門需要在每月末或每季末預扣稅款。那么,預扣稅款的金額如何確定?
5、以家庭為納稅單位與保持婚姻中性問題
將納稅單位由個人轉變為家庭,可能會出現夫妻二人分別申報納稅的負擔與合并申報納稅負擔存在差別,從而產生“婚姻懲罰”或“婚姻獎勵”現象。稅收的“婚姻懲罰”可能不利于婚姻和家庭的穩定,或者會產生假離婚以降低稅收負擔問題。這是有些學者擔心的一個問題。那么,在以家庭為納稅單位的情況下,能否保持婚姻中性?如何通過稅制的具體設計避免或減輕“婚姻懲罰”?
個人所得稅是涉及千千萬萬個人和家庭的稅種,而千千萬萬個人和家庭狀況千差萬別,因此,要做到量能負擔公平征稅,實現稅收調節收入分配、保證社會公平的功能,個人所得稅制度不能過于簡單(2000年,美國人填報的納稅報表有1.2億份,盡管非常麻煩,但由于稅制條款設計公平具有人性化,美國人依然接受)。那種以條件不具備而簡單從事(或推遲改革)的思想以及畢其功于一役、力求一次性個稅改革解決所有問題的思想都是不對的。美國能夠在將近100年前(那時尚不具備計算機信息技術)實現對家庭征收個人所得稅,在當今計算機信息系統條件下,采取綜合配套措施,我國實行以家庭為單位的綜合所得稅制也能夠可行。
1、家庭界定原則:“共同居住生活”兼“有限真實負擔”
在目前我國現實社會中,以“共同居住生活”兼“有限真實負擔”為原則界定家庭,也就是遵循公平為主同時兼顧效率原則界定納稅人。“共同居住生活”作為一個納稅家庭是指由于婚姻關系、血緣關系以及其他特定關系生活在一起,并由家庭成員收入真實負擔;“有限真實負擔”是界定另外一種情況的家庭,即取得收入的人與負擔的家庭其他人在納稅期不居住生活在一起,比如,外出務工人員與家人分別位于兩地,但家人的主要生活開支來源于務工人員。這種情況下,納稅家庭界定為包括由務工人員真實負擔的父母以及配偶子女(外出工作人員可選擇不包括父母以及配偶子女)有限人員。當然,特殊情況下(如家庭其他成員無任何經濟來源,且未成年或喪失勞動能力),納稅家庭人口可擴展,但需要稅務部門審批。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我國農業生產力還比較低下,城鄉收入差別較大,對直接從事農牧漁業生產的家庭暫不納入個人所得稅納稅主體。
2、扣除項目及標準:“全額法”或“標準法”
個人所得稅是對個人或家庭“純收入”征收的稅,“純收入”是指個人或家庭總收入扣除必要項目后的收入,它代表著個人或家庭的真實負稅能力。必要扣除項目一般應包括三部分:為獲取收入而支付的成本費用、勞動力再生產支出(即勞動者及家庭人員的基本生活費用)、其他法定或政策鼓勵的必要項目可以據實全額扣除,公益性捐贈等也可以全額或不超過一定標準計算扣除。但由于家庭成員的情況差別較大,其基本生計費用如何合理扣除是一個既涉及公平又涉及效率的問題。借鑒其他國家的做法,采用系數法和標準法計算扣除不同成員的基本生活費用支出。根據年齡段規定不同家庭成員的基本生計費用扣除系數?;诩裙接趾侠砗啽阍瓌t,結合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建議將家庭人口分兩類,適合兩類扣除系數:一類是已完成義務教育的成人及不再享受義務教育的孩子,規定其基本生計費用扣除系數為1,另一類是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建議國家將幼兒園教育納入義務教育),基本生計費用扣除系數規定為0.5,即假如規定系數為1的人的基本生活費用扣除標準為2000元,那么扣除系數為0.5的人的基本生活費用扣除標準為1000元。對于允許扣除的其他項目,家庭年末申報扣除時,應提供相應的合法扣除憑證。
3、家庭收入監測與統計:加快推進納稅電子系統建設及配套制度建設
(1)建立個人納稅號制度。每個人必須在稅務系統獲取唯一的納稅號碼,該號碼還能夠識別納稅家庭號碼。納稅號制度在于防止納稅人通過變更姓名隱匿或分解收入,從而達到逃避納稅目的。個人在銀行開立賬戶、獲取收入和支出均應提交納稅號,相關單位將每個人的收支信息都登記在納稅號下。將納稅號與個人信貸、退稅、社會福利等聯系起來,以確保個人積極申辦納稅號碼。
(2)建立稅務部門與金融單位、用人單位、社保系統以及商家計算機信息聯網系統。通過這套系統,稅務部門能夠分析掌握每個人與相關單位經濟往來信息,從而基本能監測納稅人及所在家庭的收支情況以及納稅情況。目前,建立這樣的電子計算機信息聯網系統是不存在技術問題的,關鍵是要有沖破特殊利益集團的阻力干擾。
(3)嚴格現金使用支付制度,減少現金使用范圍。嚴格限制現金支付,在支付時,要求收款人提交納稅號,將現金支付相關信息報送稅務部門。
(4)完善高收入人群和家庭的收入監測、稽查制度和納稅舉報制度,并嚴懲逃稅者。稅務部門應重點調查掌握高收入人群和家庭的分布情況及變動規律,加大對高收入人群和家庭納稅申報情況的監測與稽查。為確保稅務稽查效率和威嚴,應賦予稅務部門類似于司法部門的調查權力。此外,應輔之建立納稅舉報制度,積極發揮群眾監督的作用。在納稅電子化信息系統尚未建立的情況下,應強化稅務部門的這種監測稽查制度和納稅舉報制度的作用。
4、實行稅款預扣(交)制和源泉扣繳制強化日常征管
為強化日常征收管理并提高效率,可以把家庭分為兩類,分別適用不同的規定預扣(交)稅款:一類是上年有繳稅記錄的家庭??梢愿鶕硕ǖ纳夏陞R總清算后所繳稅款的十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按月或次扣繳,由家庭選擇固定從其中一人或兩人收入中預扣,年底再申報匯算清繳,多退少補。另一類是上年沒有繳稅記錄的新家庭??梢栽谀昀圻M稅率的基礎上適當測算,制定適用按月或按季源泉扣繳的累進稅率或比例稅率,以此稅率進行日常扣繳,年末申報匯總清繳。這種源泉扣繳辦法僅適用新家庭第一年預扣稅款。
此外,為配合日常稅款預扣管理,核實家庭年收入,在納稅征管系統尚未建立使用和社會納稅意識不高的條件下,應規定所有對個人支付收入的單位,須將支付記錄以電子版和紙質版報送稅務部門。
5、強化公民納稅意識,積極準確申報家庭收入
(1)做好宣傳培訓工作,讓每個公民了解熟悉稅法,能夠按照申報流程熟練申報。同時,稅務部門應為納稅家庭辦稅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務。
(2)轉變政府形象,成為清廉、高效、親民政府,要讓納稅人真實地感受到政府珍惜納稅人的稅款,使稅款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各級政府領導人員特別要做到積極帶頭申報納稅,并接受媒體監督,為普通納稅人做示范效應。
(3)建立納稅誠信與個人的未來發展及福利(如就業、貸款、社會福利等)相聯系的激勵約束機制,并加大對逃稅者的查處和懲罰力度,使納稅人不敢、不愿、不想逃稅。
6、合理設計稅制要素,避免或減輕婚姻懲罰
任何稅制,很難滿足所有稅收原則,以家庭為納稅單位的個人所得稅也一樣。以家庭為課稅單位決定在滿足公平稅收原則和累進稅率原則的同時,可能難以滿足婚姻中性原則。社會應該根據當時的價值取向確定哪些原則最優先考慮。此外,可以通過稅制要素的合理設計,避免或最大限度減輕對婚姻的影響。
(1)本文以“共同居住生活”的原則界定家庭納稅人有助于減少通過假離婚避稅現象發生。如果通過假離婚避稅,夫妻雙方就不能居住生活在一起,這不僅增大生活成本,而且影響夫妻感情。
(2)可以借鑒美國的家庭個稅制度及完善做法,允許家庭成員單獨申報納稅。單獨申報與合并申報適用不同的累進稅率標準。并且將合并申報的扣除數及適用同檔次稅率的應納稅所得額上限確定為單獨申報扣除數和應納稅所得額上限的相應倍數。
(3)實行配偶薪酬所得可單獨計稅的合并申報制度(我國臺灣地區采用):為減輕夫妻各自的工資、薪金所得的累進稅收負擔,對配偶的薪酬所得可單獨計算課稅。而其他各類所得仍應合并計算課稅。這項制度具有合并申報優點也兼顧減輕夫妻各有薪酬的累進稅負。
總之,只要有決心,措施得當配套,制度精心設計,以家庭為單位征收所得稅在我國是可以實現的(初始階段出現一些問題是正常的,可以通過完善解決)。付出相應的代價換取有利于經濟長期良性運轉和社會穩定發展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是必要的和值得的。
[1]哈維.S.羅森:財政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Canada,Royal Commission on Taxation,Report of the Royal Commission on Taxation[R].Queens’s Printer,1966.
[3]李龍:以家庭征個稅到底有多難?[N].廣州日報,2010-08-25.
[4]韓洪剛:權威報告稱我國財富加速向少數人集中[EB/OL].http://news.QQ.com,2009-06-25.
[5]鄭春榮:個人所得稅納稅單位選擇——基于婚姻中性的視角[J].社會科學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