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學品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上海200241)
“孝”與華裔美國文學中的“美國夢”
——以《喜福會》和《榮譽與責任》為例
金學品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上海200241)
儒家文化中的孝道強調長輩與晚輩之間的等級關系和家族責任的傳遞,而華裔美國文學中的“美國夢”與儒家文化有著復雜的文化和經濟糾葛。這種糾葛在《喜福會》和《榮譽與責任》兩部小說中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典型模式:一種是對抗與斷裂;另一種為協商與超越。
孝;美國夢;對抗;協商
中西文化的沖突與融合是華裔美國文學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種沖突,不僅是中西文化差異所致,同時也與華裔美國人的經濟和歷史境遇息息相關。美國華人移民的“美國夢”就是一個典型的經濟神話。在“美國夢”這一神話的誘惑與驅使下,華人移民及其下一代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負擔。這種精神重負導致的家庭沖突與矛盾在華裔美國文學中集中體現在“孝”這一主題上。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孝”的一個主要表現是遵從父母的意志,實現父母的心愿。孔子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這里強調了“孝”與父母的“道”之間的關系。父親在世時,要看子女內心的志向是否符合父母的愿望,父親去世后,要看子女的行為是否遵守父母的遺愿。即使是父母不在了,還能長時間執行父母的遺訓,實現他們的遺愿,這才是孝。在《論語·為政》篇,孔子進一步解釋孝的內容:“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睙o違就是不違背“禮”,這里的“禮”即父父子子之禮,也就是順從父親的意愿。同樣,曾子欣賞孟莊子的孝,如他能遵守父親的遺志:“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論語·子張》)
儒家強調子女的思想與行動應該受父母控制,其理論根源在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這里說明,子女身體來源于父母,子女首先與父母在本質上形成了一種“借貸式”的經濟關系。在這里籠罩在“孝”上面的那層家庭親情關系不見了,報答父母、光宗耀祖是子女的責任與義務,孝的涵義從家庭倫理向個體道德和政治經濟領域拓展了。黃秀玲在解讀華裔美國人的父母與子女之間孝和家庭犧牲等關系時,甚至認為其是一種類似同類相食的行為。[1]31-42這種解讀雖然不一定恰當,但是孝道的功利性卻是不爭的事實,孝道與經濟掛鉤成為一種必然。在古代,光宗耀祖、為父母爭光的途徑是“入仕”,即升官發財,在現代商品經濟條件下則是發家致富。
對于絕大多數第一代華裔美國人來說,定居美國主要是出于經濟上的原因。從歷史上看,自從19世紀中期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其間中國經歷了鴉片戰爭、太平天國起義、八國聯軍侵華、義和團運動、舊民主主義革命戰爭、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等一系列戰亂,廣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迫于生計,以廣東臺山地區為主的農民受美國淘金熱的吸引,率先來到了美國,他們希望能在經濟方面飛黃騰達。最先到達加州的人確實獲得一些好處,他們很快將一包包金粉和金塊寄回家。有兒子在美國的家庭頓時顯赫起來,社會地位隨之改變。因此,早期移民將圣弗朗西斯科叫做“金山”,去美國的人也被稱作“金山客”。中國國內的戰亂加上美國淘金熱的吸引,“美國夢”在華人的心中與機會、財富和榮耀畫上了等號。此后,在絕大多數前往美國的華人中,無論是早期的華工還是當代的科技移民,他們離開家園,漂洋過海到美國都是追尋自己的“美國夢”。但是由于語言文化上的巨大差距,以及美國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環境,“美國夢”所代表的機會、財富和榮耀對于華人來說無異于海市蜃樓。第一代移民能真正實現“美國夢”的人少之又少。于是,有幸能在美國娶妻生子或者能將子女帶到美國的華人家庭便把改變命運,實現“美國夢”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子女的身上。于是,儒家思想中的孝道便成了他們教育子女、控制子女的理論依據。然而,接受美國主流社會教育長大的華人子女,已經全面接受了獨立、平等、自由的思想,他們要求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自己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因此由“美國夢”與“孝”糾結在一起的家庭父子沖突、母女沖突便成為華裔美國文學所表現的一個常見母題。譚恩美的《喜福會》與李健孫的《榮譽與責任》等小說便是“美國夢”與“孝”的沖突的典型文本。
《喜福會》講述的是四個在1940年代從中國逃到美國的女人與她們各自女兒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在小說中,四位母親在中國都受盡苦難。吳素云是在日本侵華的戰火下逃到美國的。許安梅的母親在中國喪夫后,家里人要她恪守一女不嫁二夫的婦道,反對她給人家做三姨太,最后在姨太太的斗爭中自殺。許安梅到美國后生下女兒許露絲。龔琳達由娃娃親嫁到夫家,受盡虐待,后遇上美國人來到美國。映映·圣克萊爾是無錫的富家千金,嫁給了當地的一個花花公子,不堪虐待逃出家門,在上海認識了一個美國人并嫁給他,之后來到美國。這四位母親在中國都有過痛苦不堪的經歷,她們到美國不僅僅是想擺脫苦難的生活,更想實現心中的“美國夢”。小說引子就是從一個“丑小鴨變天鵝”的故事開始的。一個老婦人在上海買了一只小天鵝,她后來帶著這只天鵝搭上了開往美國的輪船。她想道:
我要在美國生一個像我一樣的女兒。但是,在那里沒有人會根據她丈夫打嗝的響亮程度來衡量她的身價;沒有人會瞧不起她,因為我會讓她講一口漂亮的美國英語;在那里她將無憂無慮,她將理解我的一番苦心,因為將送給她這只天鵝——一只超乎想像的美麗天鵝。[2]17
天鵝在入關時被美國移民局官員沒收,老婦人只抓到一根羽毛。引子明確地說明了母親到美國來,就是希望子女能在美國出人頭地?!斑@片羽毛也許看起來無足輕重,但是它寄托了我所有的希望。”[2]17這為整部小說奠定了母女關系的“美國夢”基調。吳素云之女精美認為:“媽媽相信在美國任何夢想都能實現?!盵2]132正像映映對吳精美所說的:“你媽是一個很要強的女人。她是那樣地愛你,更甚于自己的生命。”[2]39母親們來到美國的目的正是為了下一代,因此在教育下一代的問題上,這些母親不約而同地對她們的女兒嚴格要求。精美的媽媽直到死之前還在跟她36歲的女兒爭論要她回大學讀完博士學位。為了能讓薇弗萊·龔能潛心鉆研棋藝,她父母對她百依百順。薇弗萊9歲時已經是國家級的象棋冠軍,被稱為美國的希望、棋壇新星、神童,她的母親龔琳達更是逢人就談自己的女兒是“唐人街的小棋圣”。吳素云為了不讓自己的女兒落在薇弗萊的后面,讓女兒學習鋼琴。然后兩位母親見面后的話題就是各自炫耀自己的女兒。因此,在精美看來:“琳達阿姨與我媽既是最要好的朋友,又是不共戴天的敵人,她們花了一生的時間在相互攀比各自的孩子?!盵2]37
但是,小說的引子暗示了美國這塊土地并非母親們憧憬的天堂。移民局的官員將老婦人的天鵝無情地擋在了美國的國土之外,正預示了中國母親們的“美國夢”在美國這塊西方文化主宰的土地上注定不會一帆風順。引子是譚恩美為《喜福會》制定的文化沖突所作的一個鋪墊,她在告訴讀者,美國是美國,中國的那一套觀念在美國是行不通的。小說情節的發展印證了這一基調。母親寄托在女兒身上的夢想,在女兒看來成了一種累贅和負擔。精美聽見媽媽與琳達阿姨相互炫耀女兒,非常反感:“就在那時,我決定制止媽媽那可笑的虛榮心?!盵2]138精美在接下來的演出中故意演砸,給了自己父母致命的打擊。從此,她停止了學習鋼琴。而薇弗萊對自己的母親在別人面前拿自己做廣告同樣不滿:“為什么你非要拿我出風頭呢?如果你自己想出風頭,那你為啥不學下棋呢?”[2]99結果,深受刺激的母親不再熱心服侍女兒下棋,薇弗萊的棋藝從此一蹶不振,再沒有任何起色,最終放棄了下棋。
《禮記》認為“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業?!臃垂艔褪?不忘其所生也;是以致其敬,發其情,竭力從事,以報其親,不敢弗也”。這里的意思是,子女的生命來自父母,子女應當報答父母,尊敬父母?!缎⒔洝贰皳P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更是要求子女應該在事業上成功,為父母爭光,因此他們的成功也是父母的成功。受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熏陶的母親們一方面認為做母親的有責任教育好子女,另一方面也認為女兒的生命就是自己生命的延伸,她們的成績是母親的驕傲。在母親的眼里,女兒自出生之日起就與母親同呼吸共命運了。她們當初之所以逃到美國正是因為下一代可以在這里實現自己的夢想。但是,美國長大的女兒們并不理解這種“孝”文化,她們要的是獨立自我。正如精美對著鏡中的自己所說的那樣:“我將不會讓她來改變我,我發誓,我要做我真正的自己?!盵2]134母親以女兒為驕傲,可是女兒并不以自己的母親為驕傲。母女之間正是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導致了家庭關系的緊張:
想一想,一個女兒竟然不了解她的母親!
這種事情發生在我身上,但她們感到害怕。因為她們在我身上看到了她們自己女兒正跟我一樣,對她們的經歷、她們的美國夢一無所知,渾然不覺?!齻兛吹脚畠簜兩鷥河?卻沒有將她們祖輩的希望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2]40-41
這種文化上的斷裂正是由美國出生的下一代對于自己母親的過去不了解,對自己族裔歷史的無知所造成的。她們在美國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教育下,處處只為自己著想,自私成了他們所謂獨立的品格,連母親分享她們成功的喜悅的希望都無法實現。
《喜福會》中女兒們如此忠實、完整地接受了美國主流文化,將自己的身份僅僅限定于美國的現在,完全割裂自己的族裔和文化之根。她們對于父母的態度,更準確地說,是一種如法儂和趙健秀所說的文化自卑和自憎。法儂說過:
一切被殖民的民族——即一切由于地方文化的獨創性進入墳墓而內部產生自卑感的民族——都面對開化民族的語言,即面對宗主國的文化。被殖民者尤其因為把宗主國的文化價值變為自己的而更要逃離他的窮鄉僻壤了。[3]9
女兒們之所以不愿成為母親的驕傲,正是因為她們與母親所代表的傳統劃清界限。也許她們正是接受了白人主流社會的教育的洗禮,已經潛意識地認同了白人文化才是先進與文明的代表。精美所謂的“做我真正的自己”,只不過是她接受的主流社會灌輸的文化價值觀。她們的行為,正表明了她們要逃離一種“落后”的文化,不愿與其沾上關系。她們的文化身份,是一種“比白人還白”的種族主義內化了的文化身份。當然,華裔美國人在美國的土地上生成新的身份是歷史的必然和不可回避的事實,但是如何將新身份與舊身份嫁接卻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正如霍爾提到的身份既有斷裂也有連續性一樣。在上面的小說中,對待身份的連續性的態度正是決定女兒們與母親關系的晴雨表。
如果說《喜福會》是以對抗與斷裂的方式來再現“美國夢”與“孝”的話,那么《榮譽與責任》則是以協商與超越的方式來再現這二者的關系。丁凱的父親是來自中國的前國民黨軍官,進入西點軍校是他一生的夢想。當兒子高中畢業時,父親便要求丁凱參加西點軍校的考試,丁凱如父親所愿考上了西點軍校。丁凱這樣描述他進入西點的心情:“這兒曾是我父親夢寐以求的地方,現在我要幫他實現那個夢想。筆林尖尖的輪廓似乎是他精神的藍圖,而我則是要描繪這幅藍圖的墨汁?!盵4]1-2作為一個敗退美國的前國民黨軍官,西點軍校不僅是作為一名軍人的崇高榮譽,而且是一種美國身份的象征,西點就是他的“美國夢”。在中國打仗期間,他也學會了用西方人的標準來衡量人的品性,他仔細觀察納曼·施瓦澤德少將,并且當時就作出決定,如果他,丁國凡少校日后有了兒子,這個兒子也應該成為一個西點軍官。所以丁凱這樣描述他父親:“我的父親,前國民黨軍隊中的丁國凡,想讓我考入西點軍校。在他看來,進入西點軍校就意味著我不再是他鄉異客,而成為一個真正的美國人。他把美國的西點比作中國的翰林院。”
丁凱在辛伯伯的影響下,接受了不少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也受到了很深的影響??思簭投Y的孔孟之道在丁凱的身上尤其明顯。辛伯伯這樣教育丁凱:
孝敬父母是我們肩上的重擔,沒有任何夢幻般的飄柔。這種責任就像一塊巨石。你可以努力一輩子,但永遠也擁抱不了它,無論你是用你的臂膀還是用你的一生。
這種義務就像一座山,你永遠扛不起也永遠放不下,因為你注定了要對父輩和祖輩盡義務。這就是尊重你的出生權的含義。[4]34
他認為父親對他來說是一個神秘而可怕的字眼,中國的父親要求子女畢恭畢敬、絕對遵從。他的父親在他面前也一直是以中國式的嚴父形象出現,雖然他父親迫切希望兒子能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美國人,爬上美國之梯。他自己在美國只看英文報紙,自己的白人老婆在家里禁止孩子們說中國話,他也視而不見。這一切,其實并非表明他已經接受西方的價值觀,這些都不過是他實現心中“美國夢”的途徑罷了。對于丁國凡來說,“美國夢”的實現是與儒家傳統中的“孝”的觀念密不可分的。他教訓兒子的時候,就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傳統的中國父親,儒家文化中“孝”所推崇的父權在他身上展露無余:“‘我是你父親!’他逐字逐句高聲沖我嚷道,好像不是在說英語,而是在說上海話?!还苁侵袊诉€是美國人——我是你的父親!你這個不學無術的東西!’”[4]58-59“父為子綱”在美國主流社會中是沒有立足之地的,但是丁國凡卻堅持著中國的“孝道”文化,在他的眼里,儒家的綱常比美國的法律更管用。“好像不是在說英語,而是在說上海話”生動地再現了丁父身上的文化傳統。在這樣一種傳統教育下,丁凱為了父親的“美國夢”而選擇了“孝道”。當丁凱考上了西點時,丁父將自己珍藏的手槍送給了他,并說他現在不再需要它了,現在歸兒子的部隊了。這種槍的交接,正是希望、命令和“美國夢”的傳遞。
小說《榮譽與責任》按李健孫的話說是“直接的自傳”[5]。當丁凱問他爸爸“那么你的爸爸知道我去西點軍校會怎么想”時,他一下子便將整個家族一代一代傳遞的鏈條連接起來了。這正是儒家孝道強調的核心之一。在這種“孝”的責任驅使下,丁凱知道自己雖然并不適合做一名軍人,但是為了實現父親的愿望,他還是進入了西點。他在西點非常努力,但是由于天生缺乏數學方面的才能,他在第三年結束的時候因數學不及格而被學校開除。丁凱最終還是沒能實現父親的愿望,戴上西點軍校的畢業戒指。丁凱對于自己的失敗非常痛苦和自責,他父親也深感失望。但是,丁凱還得繼續他的生活,他得面對現實。由于對父親的孝,他選擇了一個不適合他的方向,于是他開始站在一個美國人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的前途和命運:
我那久已喪失的自信在慢慢復蘇,我不再以數學來衡量我的人性和價值。我扔掉“孝”這塊石頭,看著它滾下山坡。[4]530
雖然丁凱從小就在美國的教育下長大,但是他沒有從一開始就反對遵從父命,而是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實踐,來尋找自己的人生方向。他的策略是協商式的,雖然付出了代價,但是正如杰夫·特威切爾-沃斯所說的:“在小說的結尾,離開西點軍校不是一個簡單的失敗問題,而是他實現自我抱負而作另外種種可能選擇的開端。這時的丁凱有了挑選前途的多種可能性,不是注定選擇決定他成敗的一種毫無余地的路線,這種更為開放的未來作為美國人行使的方式得到了肯定,而與此同時,這也顯然保護了他的中國傳統里有價值的成分?!盵6]7最后,父親也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對丁凱說:“我把一股腦的麻煩給了你。對不起,我向你道歉。”[4]570這樣父子雙方通過妥協與協商實現了對于中西文化的整合。在李健孫的小說里,即使是表現中西文化的沖突,也蒙上了濃濃的理性色彩與家庭親情倫理。作為一名少數族裔的華裔美國人,丁凱對于自己的族裔文化有著深刻的反思,但是這種反思與協商不是建立在對抗的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理性與實踐的基礎之上。
譚恩美筆下的女兒對于母親的抵抗帶著明顯的非理性色彩,更多的是出于一種年幼或者文化上的無知與沖動。這些母親在中國舊式家庭中已經被謀殺過一次了,女兒是她們唯一的出路,但是女兒們的我行我素導致了母親的沉默,也導致了母親精神上的再次崩潰和死亡。女兒們對母親控制的抵抗,在母親看來已經違反了“孝道”,而這“孝道”的背后則是母親們沉重的“美國夢”。譚恩美在小說中以一種近乎盧梭《懺悔錄》式的文體,將母親的遭遇與女兒們的生活交織在一起,似乎表明了作者想努力將母女之間的過去與現在、對抗與斷裂縫合起來。最后,當精美來到中國見到失散多年的中國雙胞胎姐姐時,她終于發現了真正的自我:“現在,我終于發現了我身上的那一部分中國血液,它是如此明顯,它就是我的家,它融化在我們的血液之中。經歷了這么多年后,它終于沸騰起來。”[2]288雖然母親已經去世,但女兒們終于找回了自己身上缺失的那一部分中國屬性。如果說中國以及在中國失散的姐妹代表的是華裔美國女兒的過去的話,那么小說也就最終指出了解決女兒們多年困境的道路:與自己族裔文化和歷史的割裂正是她們迷失自我的根源,唯有重新發現過去、認識過去才能找到自己身份的真正定位。
在《榮譽與責任》中,作為子輩的丁凱一開始就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份:他是一個華人的兒子,他上西點軍校是為了實現曾經是軍人的父親的夢想。從“孝”的角度講,他明白實現父親的夢想既是一種榮譽,也是一種責任,他同樣明白自己的天賦并不適合西點軍校的學習。但他還是勇敢地承擔了文化差異造成的痛苦,通過自己的實踐與奮斗,取得了父親的理解和支持,終于在父親的“美國夢”與兒子的“孝”的夾縫中,超越自我,超越文化的藩籬,開辟出了一條通向未來的新路。
[1] Sau-ling Wong.Reading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From Necessity to Extravagance[M].Ewing,NJ,USA: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2] Amy Tan.The Joy Luck Club[M].Penguin Books,1989.
[3] 弗朗茲·法儂.黑皮膚,白面具[M].萬冰,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4] 李健孫.榮譽與責任[M].王光林,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5] 張子清.善待別人,尊重別人的生存權——李健孫訪談錄[M]//李健孫.榮譽與責任.王光林,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6] 杰夫·特威切爾-沃斯.《榮譽與責任》序[M]//李健孫.榮譽與責任.王光林,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Abstract:The American Dream in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has a cultural and economic complex with the Confucian filial piety for its emphasis on parents’patriarchy and children’s duty to the family.InJ oy L uck ClubandChina Boy,these complex show two type of modes:One is antagonism,another is negotiation.
Key Words:filial piety;American Dream;antagonism;negotiation
The Confucian Filial Piety and the American Dream in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OnJ oy Luck ClubandChina Boy
Jin Xuepi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 anguage and Literature,Huadong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41,China)
I106.4
A
1671-2544(2010)04-0032-05
2010-01-30
金學品(1973— ),男,湖北崇陽人,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孝感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祝春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