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韓 寧
(河南農業大學法律系,河南鄭州 450002)
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前的集權式計劃經濟體制下,票據抗辯乃至票據在一般民眾的心目中十分模糊。我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之后,票據制度得到了恢復,尤其是 20世紀 90年代《票據法》的制定,使我國票據制度步入了法制化的軌道,票據已經成為經濟活動中的一種重要工具。在這種情形下,研究票據抗辯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票據抗辯與票據權利相對應,在票據法制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理論上,不同的學者對票據抗辯的概念有不同的認識。有的學者認為,票據抗辯是指票據上記載的債務人提出一定的合法事由對于票據債權人的請求予以拒絕的行為[1]119;有的學者認為,票據抗辯是票據債務人依據票據法的規定對票據債權人拒絕履行義務的行為[2];有的學者認為,票據抗辯是票據債務人對于票據持有人提出的付款請求以某種合法的事由予以拒絕的行為[3];有的學者認為,票據抗辯是票據債務人對于票據債權人提出的請求提出某種合法事由予以拒絕的行為[4];我國《票據法》第十三條則規定:本法所稱抗辯,是指票據債務人根據本法規定對票據債權人拒絕履行義務的行為。
在對上述觀點進行比較分析后,我們可以發現:第一,從票據抗辯行使的主體來講,有的認為是票據債務人,而有的認為是票據上記載的債務人。哪一種比較恰當呢?我們知道,在票據抗辯中,存在票據無效的抗辯。既然票據無效,又何來票據債務人呢?因此,采用票據債務人有著明顯的邏輯矛盾。故筆者認為,采用票據上記載的債務人是比較恰當的。第二,對于票據抗辯行使的對象來講,有的認為是票據債權人,有的認為是票據持票人。基于同樣的理由,筆者認為,采用票據持票人比較恰當。第三,對于票據抗辯事由,有的概念中涵蓋了抗辯事由的內容,而有的則進一步提出抗辯事由應為合法事由。“票據抗辯事由的有效性是抗辯成功的關鍵,只有是有效的抗辯事由,才不會被票據法所限制,才具有抗辯的效力。”[5]94否則,就是不法抗辯,容易造成權利的濫用,侵害票據的正常流通[6]24,故采取合法事由比較恰當。綜上,我們可以給票據抗辯作如下界定:票據抗辯是指票據上記載的債務人針對票據持票人提出的付款請求以某種合法事由予以拒絕的行為。
票據抗辯以民法上的抗辯為基礎,但又明顯不同于民法上的抗辯。在民法抗辯中,出于保護債務人的目的,特別規定了抗辯的繼續。而在票據法上,雖也保護債務人,但更注重票據流通及票據功能的實現,實行票據抗辯切斷制度。例如,A與B簽訂合同,形成合同法律關系,A是債權人,B是債務人,B對 A有一定的抗辯事由。后來,A在 B的同意之下,將債權讓予C,則 B得以同一抗辯事由對抗C。但在票據法律關系中,若A是出票人,B是收款人,A與 B之間的抗辯事由可以在他們之間行使,一旦 B將該票據背書轉讓給善意持票人 C,則A不得以該抗辯事由對抗 C。當然,民法上的抗辯與票據法上的抗辯還有其他區別,如在抗辯行使的方式上、抗辯的金額上、抗辯事由的范圍上等,在此不作一一論述。總之,票據抗辯的最大特點在于保證票據無因性、流通性功能的最大限度的正常發揮,這是一般的民法抗辯所不具備的。
我們不僅要弄明白票據抗辯本身是什么,而且要理清票據抗辯為什么能夠存在。從票據抗辯的概念中,我們可以有如下價值判斷:持票人的票據權利并非無原則的任意行使,票據上記載的債務人可以提出相應的抗辯,從而使票據各方當事人的權利得到法律上的平衡。“只有以公平原則為指導,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法律平等。”[7]進一步講,票據抗辯的價值就是正義對安全的矯正。
安全體現了人類對秩序和穩定的追求,也即是通過行為的合法性和結果的可預見性體現出來的,從而使人們不必擔心來自法律的突如其來的打擊,但這是有限度的。在票據關系中,由于票據的無因性和流通性,其往往涉及眾多當事人,這些當事人之間也往往沒有直接的經濟往來,甚至不曾謀面。他們均迫切希望自己從他人受讓的票據中立即或將來某一時間實現票據上記載的對債務人的付款請求,獲得相應的票據金額,故人們尤為關注安全。因此,從理論上講,票據應實行票據嚴格制度,以加重票據上記載的債務人的責任,加強持票人的票據權利。從歷史考證,票據嚴格制度為德國法學家所創,并非法律規范用語,但對票據安全起著重要的作用,并體現在票據法中。如票據法對票據記載事項的嚴格規定,使票據受讓人直接依票據的文義記載行使權利;票據行為的獨立性排除了票據基礎關系對票據效力的影響,從而使票據受讓人完整地享有票據權利;票據法上的背書人、保證人、承兌人、出票人的連帶責任,使票據權利的實現有了更為堅實的保障。這都是圍繞安全這一法律價值進行的制度設計。
然而,就像著名法哲學家博登海默所說的那樣:“安全具有一張兩面神樣的面容,一種合理的穩定是必要的,否則,社會就會四分五裂。然而,穩定性必須為調整留出空間,在個人和社會生活中,一味地強調安全,只會導致停滯,最后還可能導致壞敗。”[8]故在票據法律關系中如果一味地加強票據權利,維護票據安全,就會使票據上記載的債務人處于極其不利的地位。因此,票據法不僅應關注如何使票據權利人的主張得以實現,而且應注重在平衡票據上記載的債務人與票據持票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的基礎上根據正義的本質要求,允許票據上記載的債務人以特定的抗辯事由針對票據持票人進行抗辯,使之與票據持票人相抗衡。這樣,票據上記載的債務人的義務就被限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可以防止其合法權益遭到票據持票人的不當侵害。值得注意的是,票據抗辯只是正義對安全的矯正,而不是從根本上否定安全,更不是否定票據的無因性,阻止票據的流通。因為“票據的無因性是票據理論的基礎,是票據法的生命力之所在”[6]47。票據抗辯制度的存在,是為了在衡平各方利益的基礎上達到一種理想的票據流通狀態。
票據法作為一種債權債務法,在市場經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為“債權表現的權利欲和利息欲,在今天都是生活目的,債權已不僅是取得對物權和對物利用的手段,它本身就是法律生活的目的”[9]。故我們應從微觀角度分析一下票據抗辯的作用。一般認為,票據抗辯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作用:一是減消權利作用,該作用主要限定在暫時性的抗辯之中,即票據上記載的債務人以一定的抗辯事由使票據持票人延遲行使票據權利。二是否定權利作用,主要限定在永久性的票據抗辯當中。票據上記載的債務人以一定的抗辯事由否定持票人享有票據權利或權利已消滅。申言之,票據上記載的債務人從根本上否定自己與持票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或認定票據關系已消滅。
票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信用工具之一,在西賽羅的著作中,我們就可以看到羅馬人在使用票據,只是其抗辯尚不成體系。到了近代,歐洲大陸形成以法國和德國為代表的兩大票據法系。前者強調票據的抗辯,認為票據關系與票據基礎關系不能分割,基礎關系無效,票據關系便無效。后者強調票據的流通性及信用,使票據關系成為不受票據基礎關系影響的無因關系,并為票據設定了嚴格的法定形式,淡化了票據抗辯,加強了票據權利的保護力度。
人類進入 20世紀后,由于票據貿易和旅游事業的發展而使票據廣泛地流通于各國之間,法國票據法系與德國票據法系融合形成日內瓦統一票據法系,而英美票據法系仍保持其特色。故目前世界上存在兩大票據法系——日內瓦統一票據法系和英美票據法系。
日內瓦統一票據法系以 1930年制定的《統一匯票本票法》和1931年制定的《統一支票法》為主要法律淵源。這一票據法體系以票據行為和準票據行為為中心而展開,它對出票、背書、承兌、付款作了極為詳盡的規定,但沒有集中對票據抗辯作出規定。在這個體系中明確了票據持票人的票據權利,使其有一定的范圍,一旦超出了這個范圍,或以一個理性人的判斷有權利濫用之嫌疑時,票據上記載的債務人可以以此為抗辯事由,主張票據抗辯,以否定或阻止持票人的票據權利。但同時,這一票據法體系對票據外的基礎行為,如票據原因行為、票據預約行為、票據資金行為則關注不夠,使得票據抗辯的發動基礎在票據法上表現得十分狹窄。筆者認為,票據法雖然是一部特殊的債權流通法,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民法的公平理念,使法律關系當事人利益失衡。此外,一部票據法如不能對票據抗辯在保證票據無因性與流通性的前提下作一個合理的概括,那么,該票據法的立法目的就不能得以忠實全面地反映出來。
英美票據法系是在英美兩國的票據法基礎上形成的,以20世紀中葉制定并數次修改的美國《統一商法典》為代表。英美票據法雖然注重票據的信用和流通,但更強調票據的簡便、靈活與自由。在票據抗辯上表現出如下特色:將取得票據的程序正當與否作為是否能進行票據抗辯的判定標準。如美國《統一商法典》第三百零二條、第三百零五條、第三百零六條對取得票據程序的正當性條件以及符合該條件和違反該條件的法律后果即票據上記載的債務人能否進行票據抗辯作出了明確規定。正如美國學者諾斯坦言:法典將持票人分為正當程序持票人和非正當程序持票人。正當程序持票人必須符合三個條件:第一,基于善意(in good faith);第二,支付了相應的對價(for value);第三,沒收到任何有關該票據瑕疵的通知(without noticeof defects)。[10]一個人如果在接受票據之前已經收到票據已經過期或票據已經拒兌或票據上存在其他抗辯的通知,他就不再構成正當持票人,因而也就喪失了票據抗辯切斷的保護。由此看來,票據上記載的債務人只可對后者即非正當持票人而不能對前者即正當持票人主張抗辯。總之,這些規定將程序提到一個相當的高度。也許在英美法學家的眼中,程序是一切權利的保障線,故他們對票據抗辯程序如此注重。我國著名法學家季衛東亦認為:“程序的公正性的實質是排除恣意因素,保證決定的客觀正確。”[11]7無疑,英美國家這種重程序的做法對我們這個傳統“重實體、輕程序”國家的票據抗辯程序的設計具有巨大的借鑒意義。
我國是深受大陸法系影響的國家之一,在很多方面借鑒和吸收了日內瓦統一票據法體系的內容,同時又受英美票據法系的影響,但在票據抗辯方面,我們則有更多的“特色”。如過度注重票據的基礎關系,一些學者因此認為我國的票據立法并沒有貫徹票據無因性這一原則;過多規定使票據無效的抗辯事由,這與票據的最大有效性原則相背離。我們應該明白,票據抗辯是必要的,但如果大大強化票據抗辯,甚至以此抹殺票據的流通,則是對票據自身存在的極大威脅,這也不是本文的寫作初衷。因此,在票據抗辯的立法上,我們應移植日內瓦統一票據法系和英美票據法系的合理規定,而不是一味強調自己的特色,并以此尋求在票據權利與義務合理配置的基礎上實現票據上記載的債務人與票據持票人的利益衡平。
就目前來講,大陸法系包括德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均將票據抗辯分為物的抗辯和人的抗辯兩種,我國大陸許多學者也采取這種分類方法[1]447。但是,“票據抗辯是票據研究中的一個理論性、實踐性都很強的問題”[6]284,票據法就票據抗辯的規定和理論上的研究難免有疏漏之處。因此,結合上面的研究內容,對于我國票據抗辯的立法完善,筆者試從以下四個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見。
首先,依照票據最大有效原則,盡量使票據有效,減少因票據無效抗辯而產生的抗辯事由。目前,我國《票據法》的許多規定是與這項原則相背離的。如我國《票據法》第八條規定:“票據金額以中文大寫和數碼同時記載,二者必須一致,二者不一致的,票據無效。”這樣的規定不僅與國際公約背道而馳(日內瓦《統一匯票本票法》第六條第二款明確規定:當匯票金額文字記載與數碼記載不一致的時候,以文字記載為準),而且與國外票據實踐相左(如澳大利亞早期的票據立法就規定票據上記載的大小寫金額不一致的,以大寫為準)。此外,從我國《票據法》第七條規定和第二十二條規定可知,如果當事人沒有為其本名的簽名,則直接導致票據的無效。筆者認為,這樣規定也是不科學的。因為“關于姓名的認定,國外掌握得比較寬松一些,按照他們的做法,姓名不局限于戶口上登記的姓名,別名、筆名、藝名、雅號、姓名縮寫甚至符號,都可以用來作票據簽章,只要有足夠的確定,在判斷上不會產生異議,就可以認定為有效”[10]84。當然,票據法還有其他方面的類似規定,不再一一指出。這些規定,無益于票據實踐和商事活動的開展,也對票據自身的價值帶來巨大的不良影響,亟待改正。
其次,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增加能發生票據法效力的記載事項,以此產生能夠對抗第三人的票據抗辯事由。目前在我國的票據記載事項中,能產生票據法效力的記載事項不多,僅有出票人禁止背書轉讓、背書人禁止背書轉讓、票據記載金額的約定等幾項。筆者認為,票據法作為民法特別法,盡管其有嚴格的技術性,但不應因此抹殺票據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況且,票據上記載的這些語句具有公示效力,如果有人不愿接受,他完全可以拒絕這類票據。故應有限度地增加這類票據記載事項。綜觀世界各國票據法,有的國家規定匯票出票人記載“不擔保承兌”有票據法效力;有的國家甚至規定票據上記載的事項只要不違背票據制度的根本宗旨,就承認其票據法效力,如美國《統一商法典》和英國《票據法》中就有許多這樣的規定。因此,建議我國票據抗辯立法借鑒這方面的經驗。
再次,堅決貫徹票據的無因性,澄清一些法律條文的模糊規定,進而把票據關系與票據基礎關系分開。我國《票據法》第十條第一款規定:“票據的簽發、取得和轉讓,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除此之外,《票據法》第二十一條和第七十四條也有類似規定。針對這些規定,有的學者認為,“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的存在是出票行為和票據轉讓行為的有效要件”[12];而有的學者認為,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僅在直接的當事人之間和惡意抗辯中有效。第二種觀點似顯合理,因為“票據的無因性適用于票據上記載的債務人與第三人之間的,在票據的直接當事人之間,仍可以票據原因作為抗辯事由”[10]21。但從上述法條可以直接推出第一種觀點,而第二種觀點雖然合理但有點牽強,這種原因應當歸結于立法的不嚴謹。雖然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審理票據糾紛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四條予以澄清:“票據債務人以票據法第十條、第二十一條的規定為由,對業經背書轉讓票據的持票人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以支持。”但這個解釋效力等級有限,并且不全面,有待于在完善的基礎上上升為國家法律。
復次,對我國《票據法》中偽造、變造、無權代理、越權代理等票據抗辯事由進行更正,以期保護善意持票人的利益。第一,我國《票據法》第十四條第三款規定:“票據上其他記載事項被變造的,在變造之前簽章的人,對原記載事項負責;在變造之后簽章的人,對變造之后的記載事項負責;不能辨別是在票據被變造之前或者之后簽章的,視同在變造之前簽章。”而《聯合國國際匯票和國際本票公約草案》第三十三條規定:如果不能辨明是在變造前還是在變造后簽章的,應視為在票據變造后簽章,對變造后的文義負責。兩者規定明顯不一致。票據是文義證券,不能使信賴該文義的善意持票人受損,從這一角度講,聯合國草案的規定是比較有道理的,我們應予以借鑒。第二,對于票據偽造的抗辯。我國《票據法》確立了簽名人承擔責任的方法,這使得偽造人和被偽造人均不承擔票據責任。就這個問題,英美法系的一些判例認為:假冒他人名義,包括假冒他人實實在在的名義,也包括假冒已死去的或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名義,但這只是偽造者表現自我的時候使用了別名或化名而已,偽造者應對自己票據上的行為負責。日本最高法院也在 1974年 6月 28日的一個判決中確認,偽造票據的,偽造者直接承擔票據責任,因其所從事的行為在外觀上與無權代理人所從事的行為相同。[10]116筆者認為,這樣規定有利于讓偽造人承擔票據責任,并有利于保護善意持票人的票據權利,我們應大膽借鑒。第三,我國《票據法》規定了無權代理人和越權代理人對其無權代理和越權代理承擔票據責任,而被代理人可以以無權或越權為由主張抗辯。這一規定是否科學呢?筆者認為,根據票據的文義特征和被代理人的過錯,應引入表見代理制度。日本最高法院在 1961年 12月 12日的判決中就確認了在表見代理中,被代理人應對代理人的直接相對人承擔票據責任。當然,我們在引進這個制度的時候,可以責成被表見代理人對其所有后手而不僅局限于代理人的直接后手承擔票據責任。[10]108因為被表見代理人的過錯,不論是針對代理人的直接后手還是間接后手,均不能讓被表見代理人受到免責。只有其對所有的后手負責,才能體現法律的公平正義。
[1] 王小能.中國票據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 王保樹.中國商事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446.
[3] 郭明瑞.票據法學[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3:82.
[4] 趙威.票據權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44.
[5] 姜萬國.票據抗辯事由的有效性評析[J].當代法學,2006(6):94-99.
[6] 趙新華.票據法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7] 趙萬一.商法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1.
[8] 〔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296.
[9] 〔日〕我妻榮.債權在近代法中的優越地位[M].王書江,張雷,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6-7.
[10] 鄭孟狀.票據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1] 季衛東.程序比較論[J].比較法研究,1993(1):4-49.
[12] 劉定華,張嚴方.票據責任與票據法律責任[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