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道麟
(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湖北武漢430079)
康德美學對語文教育的啟示
楊道麟
(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湖北武漢430079)
康德美學思考的核心是“真善美統一”的人,集中地體現為對人的知、意、情等問題所作出的深入探討,力圖讓人既能夠認識什么,又能夠意愿什么,還能夠希望什么,以期真正使人達到心理自由,從而打造諧和而完滿的人生。康德美學打造諧和而完滿的人生主要表現在強調整合真理的認知而發展人的自然稟賦、強調整合自律的道德而重視人的善良意志及強調整合純粹的美感而激勵人的創造性思維等方面。這些對于語文教育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創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且實現“人的發展和完整性建構”的全新境域無疑具有極其特別的啟示。
康德美學;真理的認知;自律的道德;純粹的美感;語文教育
康德是西方美學史上劃時代的偉大美學家,不僅對19世紀西方美學的發展意義重大,而且對20世紀甚至21世紀西方美學的走向、嬗變也有著深刻的影響。他不是從現實社會現象出發,而是在先驗論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基礎上,建立了龐大而復雜的美學體系。康德美學提出的“美是一對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1]74的主張,不僅調和了經驗主義(Empiricism)與理性主義(Rationalism)的歧異,而且消解了海洋派的懷疑論(Skepticism)與大陸派的獨斷論(Dogmatism)的對壘,因而有登峰造極、承先啟后的特殊性質。康德美學思考的核心是“真善美統一”的人,集中地體現為對人的知、意、情等問題所作出的深入探討,力圖讓人既能夠認識什么,又能夠意愿什么,還能夠希望什么,以期真正使人達到心理自由,從而打造諧和而完滿的人生。康德美學打造諧和而完滿的人生主要表現在強調整合真理的認知而發展人的自然稟賦、強調整合自律的道德而重視人的善良意志及強調整合純粹的美感而激勵人的創造性思維等方面。這些對于語文教育塑造“求真”、“向善”、“崇美”[2]102-108的創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3]2且實現“人的發展和完整性建構”[4]13-14的全新境域無疑具有極其特別的啟示。下面分別予以論述。
康德美學強調整合真理的認知而發展人的自然稟賦突出表現在彰顯受教育者的生命活力上。眾所周知,康德書房掛的唯一的畫像就是盧梭,他在散步中唯一的一次不準時是因為讀盧梭的《愛彌爾》入了迷。康德自己也曾告訴我們:“我生性是一個探求者,我渴望知識,不斷地要前進,有所發明才快樂。曾有過一個時期,我相信這就是使人的生命有其真正尊嚴的,我就輕視無知的大眾。盧梭糾正了我。我臆想的優點消失了。我學會了來尊重人,認為自己遠不如尋常勞動者之有用,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學能替一切人恢復其為人的共同權利。”[5]39他的這一思想集中地體現為發展人的自然稟賦。他認為,“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結果”。人的所有自然稟賦都有待于發展。而“發展人的各種自然稟賦”[6]5-8則源自盧梭所主張的對受教育者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從而“培養自然人”。康德美學強調整合真理的認知而發展人的自然稟賦就是教育者必須尊崇自然的永恒法則,引導受教育者的身心自由發展,讓他們發現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進而自愛、自主和自立。自愛就是要考慮自己,管好自己,對自己負責;自主就是要用自己的理智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決不按照老套的公式行事,不懼怕權威;自立就是要盡可能地依靠自己,非不得已不去求助他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又不超越自己的能力極限。康德美學的這種強調整合真理的認知而發展人的自然稟賦的美學觀,對于語文教育無疑具有極其特別的啟示。
語文教育強調整合真理的認知而發展人的自然稟賦,那就離不開教育者在語文(語言、文章、文學)[7]4-8教育中彰顯受教育者的生命活力。可是,語文教育長期處在升學主義和文憑主義陰霾的籠罩之下,這就導致教育者在語文教育中強制約束過多、生硬灌輸過多、理性分析過多、知識負擔過多、現成結論過多,從而使受教育者逐漸成為“考試的機器”,失卻對語文的旺盛的求知欲和強烈的好奇心以及豐富的想象力,于是在語文學習中自由自主過少、發散求異過少、感性體驗過少、愉悅享受過少、探索交流過少,進而使語文教育缺乏生氣與樂趣,變得越來越機械化、沉悶化和程序化,以致受教育者的參與意識和創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發揮。基于此,教育者在語文中彰顯受教育者的生命活力,既是語文教育改革的時代主題,又是語文教育深化的重要突破口。以強調整合真理的認知而發展人的自然稟賦的語文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在語文中激勵受教育者樹立遠大崇高的社會理想、歷練永不服輸的堅毅品格、磨礪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和鑄就勇于拼搏的“亮劍”精神。我們深知,受教育者在語文的學習活動中決不應是被動的、消極的、等待被填塞的“容器”,而應是“一團待燃的火”,一群個性鮮明、生動活潑、充滿朝氣的獨特生命。語文教育強調整合真理的認知而發展人的自然稟賦,從彰顯受教育者的生命活力的角度而論,就是反對盲目信仰和崇拜權威,重視受教育者在語文學習中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就是反對“分數決定論”和“成績決定論”,培養受教育者在語文學習中體現時代需求的競爭能力和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素質,就是反對亦步亦趨和人云亦云,激發受教育者在語文學習中成為一個發現者、探究者和研究者。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語文教育達到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創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的理想目標與“人的發展和完整性建構”的全新境域。
康德美學強調整合自律的道德而重視人的善良意志突出表現在張揚受教育者的生命價值上。學界熟知,康德美學對于中西文化中“倫理”與“道德”這兩個概念是從倫理學體系的內在關系而不是從這兩個具體的術語來進行區分的。也就是說,他的倫理學體系應該包含兩個部分:一個是純粹的倫理哲學(形而上學),探討的是倫理的純正源泉,或者說倫理的本根在哪里;一個是倫理的應用哲學(道德學或德性論),探討的是將倫理原理運用于可經驗的人性(人類學)。他的這種強調整合自律的道德而重視人的善良意志則脫胎于基督教,就是既將舍夫茲博里和哈奇生的美德倫理吸納到他的美學之中,又通過對“美作為道德性的象征”[1]199這一命題的深入闡發,把美學進一步引向美德倫理甚至新教倫理,以求在這個神圣的東西遍遭褻瀆、日趨消解的時代,使個人的善良意志保持一種神圣的感覺,以維持自己生活的圣潔和人格的尊嚴,從而達到善良意志成為個體的人生態度、存在方式、生活風范,成為生活具體情致中普遍向善的自我意識,成為生活在不同境遇中的個體發現自己生活意義的源泉。康德美學強調整合自律的道德而重視人的善良意志就是教育者必須把道德的基礎從經驗的外在對象轉移到先驗的主體的意志中來,讓受教育者具有按照對規律的意識、觀念或表象來行動的能力,也就是按照原則行動的能力。[8]126-129現在看來,康德的這些愿望不完全是空想,其中有的已經在部分領域里和初步的意義上變為現實。康德美學的這種強調整合自律的道德、重視人的善良意志的美學觀,對于語文教育無疑具有極其特別的啟示。
語文教育強調整合自律的道德而重視人的善良意志,那就離不開教育者在語文教育中張揚受教育者的生命價值。可是,語文教育長期處于應試教育的逼迫和形式主義泛濫的功利性驅動下,這就導致教育者在語文教育中普遍忽視甚至漠視受教育者的生命意識的喚醒、生命滋味的感受、生命體驗的獨特、生命內涵的豐富、生命質量的提升,勢必會使受教育者產生人性的冷漠、倫常的喪失、靈魂的扭曲等惡果,既意味著語文教育的貶值與倒退,也違逆了“語文教育的科學發展觀”[9]20-22的特殊要求,更影響了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基于此,教育者在語文教育中張揚受教育者的生命價值,既是語文教育“以人為本”的終極要求,也是語文教育改革的嶄新課題。以強調整合自律的道德,重視人的善良意志的語文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在語文教育中對受教育者的生存、生活、生命這一“金三角”的奠基功能,對受教育者與自然、社會、自身和諧相處的引導功能,對受教育者的智慧、精神、美感得以體現的創新功能等,都能凸顯出生命價值的理念。因此,在語文教育中,教育者必須引導受教育者有效挖掘語文教育本身所包孕的生命價值,并在語文教育中啟迪受教育者的人性、靈魂、生命成長的覺悟,讓他們從語文學習中既汲取真善美的營養,又領略真善美的意蘊,更提升真善美的境界。語文教育強調整合自律的道德而重視人的善良意志,從張揚受教育者的生命價值的角度來看,就是教育者必須重新認識“語文教育的思維”、“語文教育的架構”、“語文教育的前景”等問題,力求把國內外立足于喚醒受教育者的生命價值的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作為有益的借鑒,進而讓受教育者在語文學習中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并表現出人際交往的能力與合作精神的追求。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語文教育達到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創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的理想目標與“人的發展和完整性建構”的全新境域。
康德美學強調整合純粹的美感而激勵人的創造性思維突出表現在發掘受教育者的生命潛能上。康德美學認為,透過創造性思維所獲得的才是真知識。他時常對受教育者說:“我不是教給你們哲學(philosophie),而是教給你們如何做哲學思索(philosophieren)。”至于如何創造性思維,他曾說:“推理能力的陶冶,須依照蘇格拉底的方法。蘇氏自稱為其弟子知識上的產婆(the midwife)……靠推理能力引出他們的思想來……蘇氏的方法為問答法的原則。”[10]81康德真不愧是一位“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家。自古以來,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以教育者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一直是教育形態的主導,因而無法顧及受教育者的興趣和個別差異。康德美學強調整合純粹的美感而激勵人的創造性思維就是要求教育者為受教育者創設生動有趣的環境,不斷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而有效地發揮教育功能。一方面,教育者要重視啟發受教育者的領悟、批判和心能訓練,不能“越俎代庖”;另一方面,教育者要盡量給予受教育者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的機會、多一點成功的欣喜。康德美學的這種強調整合純粹的美感而激勵人的創造性思維的美學觀,對于語文教育無疑具有極其特別的啟示。
語文教育強調整合純粹的美感而激勵人的創造性思維,離不開教育者在語文教育中發掘受教育者的生命潛能。可是,語文教育長期處在各種考試之中,這就導致教育者在語文教育中一向以單向注入的“教授式”為主導,也就是在課堂上教育者將精心收集在教案中、大腦里的“資源”傳送到受教育者的筆記本、大腦中。在這個傳送的過程中,信息自然地會出現遺漏、變更,而信息遺漏、變更的多少又直接受到教育者的教學狀態與受教育者的學習狀態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基于此,教育者在語文教育中發掘受教育者的生命潛能,既是語文教育的本質所決定的,也是時代和社會賦予語文教育的特殊任務。以強調整合純粹的美感而激勵人的創造性思維的語文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在語文教育中用生命去影響生命,用生命去弘揚生命,通過對言語作品(文章、文學)的讀、寫、聽、說的訓練,培養受教育者學會綜合地運用各種語文知識,并逐步從對語文的感受、鑒賞走向對語文的創造性應用,使他們既善于繼承過去,又樂于適應現在,更勇于開拓未來。當受教育者的學習方式總是一成不變,學習總是在被動中進行或教育者的教學方式總是一成不變、教學總是在既定模式下運行時,其質量必然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并極有可能繼續沉浸在“少、慢、差、費”之中。語文教育強調整合純粹的美感而激勵人的創造性思維,從發掘受教育者的生命潛能的角度而言,就是徹底改變那種固定、沉悶的“教授式”的方法,積極倡導討論、商榷的“研究式”的策略,激發受教育者在語文學習中養成“以疑促學、以疑促思”的嚴謹習慣,鼓勵受教育者在語文學習中形成“質疑問難、合作探究”的良好風氣,切實做到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學會創造。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語文教育達到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創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的理想目標與“人的發展和完整性建構”的全新境域。
綜上所述,“心理自由”是康德美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康德看來,如果沒有心理自由,人的一切將完全被必然性所驅使,人就不能主宰自己的行為,那就根本談不上自然稟賦的發展、善良意志的重視和創造性思維的激勵。康德美學是繁復的,加之用字的艱澀,我們很難窺視其堂奧。在認知的設定上,崇尚“是是非非”的原則,絕不主觀獨斷或盲目懷疑;在道德的判斷上,注重自由自律的道德價值,不囿于任何外在的或特殊的價值判斷;在美感的創造上,強調自由美或純粹美,不局限于急功近利的技術操練。他曾應用這種美學原理,希望人類能借教育文化的力量,漸漸濡化人生,以達于天下大同的境界。這一偉大而崇高的理想,與我國至圣先師孔子的“協和萬邦”不謀而合,也正如陸九淵所說:“東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11]247
[1]〔德〕康德.判斷力批判(上卷)[M].宗白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2]楊道麟.試論語文教育中國化的方向[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104-110.
[3]中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曹明海.讓語文點亮生命[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7 (9):13-14.
[5]〔英〕康蒲·斯密.康德《純粹理性批判》解義[M].韋卓民,譯.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6]〔德〕康德.康德教育論[M].瞿菊農,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7]曾祥芹.“一語雙文”時代漸行漸近——全球化語境下語文內容結構改革的必然趨勢[J].語文建設,2009(11): 4-8.
[8]〔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9]楊道麟.試論語文教育的科學發展觀[J].中學語文教與學,2007(4).
[10]Immanuel Kant.Education Translated by A.Churton[M].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0.
[11](宋)陸九淵.象山先生行狀[M]//陸九淵.陸象山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2.
Enlightenment of Conde Aesthetics on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YANG Dao-lin
(Chinese Language Department of CCNU,Wuhan 430079,China)
The Conde esthetics ponder’s core is"the true,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is unified"in human,concentrated on the deep discussion on the human knowledge,intention and emotion.He tries hard to let the human be able to know anything and to be able wish anything,as well as to be able to hope anything,enables the human by the time to achieve the psychology truly to be free,thus creates harmonious and the perfect life.The Conde esthetics’s creation harmonious and the perfect life mainly displays in the emphasis conformity person’s truth cognition with developing person’s natural talent,the emphasis conformity person’s autonomy morals with person’s good will,and the emphasis conformity person’s pure esthetic sense with driving person’s creativity.The "for truth","for good"and"for beauty"provide enlightenment for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to shape creative talents,healthy personality,and achieve human development.
Conde esthetics;truth cognition;autonomy morals;pure esthetic sense;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H09
A
1674-3318(2010)04-0091-04
2010-06-24
楊道麟(1959-),男,湖北潛江人,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為語文教育哲學、語文教育倫理學和語文教育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