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列文
(河池學院 中文系,廣西 宜州 546300)
劉三姐傳說的流變
普列文
(河池學院 中文系,廣西 宜州 546300)
劉三姐傳說流變情況非常復雜。在人們的交流中,劉三姐傳說發生著一個走向統一的趨同過程。但由于有關劉三姐的故事、歌謠在人們集體記憶中發生了遺失、變形、衰落的現象,劉三姐的傳說也相應經歷了一個逐漸遺失、變形和衰落的過程。
劉三姐傳說;趨同化;變異;衰落
我們對劉三姐的傳說進行分析會發現:通過敘事、唱歌、對歌來娛樂和慰藉的活動,促使劉三姐傳說在一定的范圍內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性;由于記憶所及的因素、各地各人因地制宜自由創造的因素,使得各地有各地的劉三姐傳說版本,各地又有不同的版本,形成了變異;由于有關劉三姐的故事、歌謠在人們集體記憶中經歷了遺失、變形和衰落的過程,劉三姐的傳說也相應經歷了一個逐漸遺失、變形的過程。
在人們的交流中,劉三姐傳說發生著一個走向統一的趨同過程。人們通過敘事、唱歌、對歌來娛樂和慰藉的活動,促使劉三姐傳說在一定的范圍內具有一定程度的同一性。人們在交流中既同化別人,同時自己也被別人同化即異化,這種交流活動的結果就形成了劉三姐傳說存在形態的一致性。
各地的劉三姐傳說在主題、人物、事件或情節以及傳說中涉及的詩歌上保持著相對的高度一致性。對歌情節是劉三姐傳說的核心情節,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傳說中對歌情節的不同來進行分類。根據對歌情節的不同,我們可以把劉三姐傳說大致分為四個版本類型:一是以劉三姐與張偉望對歌為核心的傳說類型;二是以劉三姐與羅秀才對歌為核心的傳說類型;三是以劉三姐與三個或四個秀才對歌為核心的傳說類型;四是沒有對歌情節的傳說類型。
以劉三姐與張偉望對歌為核心的傳說主要在貴港、桂平、桂林、廣東等地流傳。以劉三姐與羅秀才對歌為核心的傳說主要在廣東等地流傳 (在廣西的橫縣、湖南、江西也有流傳,但流傳范圍不廣)。沒有對歌情節的傳說主要是有關劉三姐的化石的傳說,如關于劉三姐的扁擔、石書箱、石籃子、石水碗、石梳妝臺、石腳印、石坐跡等的傳說。這類傳說在有可附會的石山、石洞的地方都有流傳。以劉三姐與秀才對歌為核心的傳說主要在宜州、柳州、玉林、扶綏等地流傳。雖然各地的講述方式不同,但是主題基本相同,甚至有時連情節都一樣。如在宜州流傳的傳說是:劉三姐從小就愛唱歌,哥哥試圖以挖地比賽、插秧比賽、讓劉三姐用尖底水桶挑水、讓劉三姐把石頭煎軟、守睡在劉三姐門口等方式阻止劉三姐唱歌,但都沒有成功,劉三姐還打敗了前來對歌的三個秀才。最后哥哥砍斷劉三姐攀爬的葡萄藤,劉三姐掉到河中,劉三姐飄到柳州。柳州流傳的傳說是:被害劉三姐飄到柳州,被老漁翁撒網救起,后劉三姐在魚峰山與一農夫對歌,久久不分高下,劉三姐化石成仙。扶綏流傳的是:劉三姐生性愛唱歌,哥哥試圖以挖地比賽、插秧比賽、讓劉三姐用尖底水桶挑水、讓劉三姐把石頭煎軟、守睡在劉三姐門口等方式阻止劉三姐唱歌,劉三姐照樣唱歌,把前來對歌的四個秀才,唱得一敗涂地。劉三姐的哥哥砍斷劉三姐攀爬的葡萄藤,落河的劉三姐順河漂到楊美村,定居楊美村,哥哥乞討到楊美村,兄妹相見,哥哥不好意思相認。玉林的劉三姐傳說與扶綏流傳的傳說大致相同。
“劉三姐乃是歌圩風俗之女”[1]111,劉三姐作為歌謠天才的象征,使得詩歌在劉三姐傳說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與劉三姐傳說有著極其親密的姻聯關系。詩歌在劉三姐傳說中是一種結構性的力量,劉三姐傳說的基本主干是由詩歌確定的,有些傳說幾乎是用歌謠連綴而成的。有關劉三姐的敘事長詩本身就是劉三姐傳說的一種存在形式。劉三姐傳說可以被視為由幾個因素組合而成,這幾個因素的多少決定了該傳說的豐滿性和完整程度。這幾個因素包括:劉三姐的出身、石扁擔、砍藤、煎石、溜出去唱歌、對歌、成仙或死亡、化石 (劉三姐成仙的洞、石扁擔、劉三姐墳、梳妝臺、腳跡石、石碗、石藍、鯉魚巖等)、挑水、砍柴、拒婚、諷刺官僚財主、插秧、耘田、織網、淘沙、傳歌等。在劉三姐傳說中,這些主題性的情節要素都有至少一首詩歌與之相對應。例如,有關石扁擔的詩恭城流傳的是:“一條扁擔尖又尖,插在恭城大路邊。恭城出了劉三姐,銀殿山上成了仙。”[2]353宜州、羅城流傳的是:“劉三下船游游去,留條古記后人知,如今登在石壁上,仙人古記無人移。”[2]404有關溜出去唱歌情節的詩宜州流傳的是:“我哥癲,我哥鋪床在門邊,三姐半夜走出去,我哥睡夢不知天。”[2]401扶綏流傳的是:“大哥癲,放石落鍋給妹煎,煎去煎來軟又硬,大哥睡著不知天。”[2]323有關煎石的詩宜州流傳的是:“他發癲,他給石頭我來煎,手心石頭煎得軟,他變石頭我成仙。”[2]317“手心煮的石頭軟,你變石頭我成仙,‘人壞’走到盡頭路,大石巖里壓千年。”[2]319扶綏流傳的是:“大哥癲,放石落鍋給妹煎,煎去煎來軟又硬,大哥睡著不知天。”[2]323玉林流傳的是:“大哥不準妹唱歌,給塊卵石妹來煎,煎煎炒炒就變軟,篾絲穿來掛墻邊!”[2]375有關砍藤情節的詩宜州流傳的是:“一面唱歌一面搖,葡萄藤上好逍遙。柴刀難斷葡萄藤,大水難沖喜鵲橋。”[2]318“陡壁石崖生葡萄,姐坐藤上好逍遙,哥追到來砍藤斷,姐跌石崖隨水飄。”[2]397扶綏流傳的是:“大哥信,大哥帶妹上山林,大哥想殺天不殺,兩手還抓爬根藤。”[2]323“今朝哥妹上山林,妹走在前哥后跟,哥想殺妹天不殺,兩手攀住檂寧藤。”[2]393“暗森森,哥帶妹子羅森森,三姐隨水向東流,口唱山歌好悠游。”[2]388玉林流傳的是:“三姐乒乓掉石崖,大哥乒乓失了魂,推下石崖跌不死,回手撈住救命藤!”[2]375在金秀附近流傳的是:“葡萄果,葡萄藤,全靠葡萄救妹生。”[2]71合浦附近流傳的是:“哥哥共妹看石山,無風五郎石山崩,皇天有虧劉三妹,見死手攀救命藤。”[2]68關于劉三姐成仙的詩宜州流傳的是:“哥拿竹筒做枕頭,日思夜想都見空,姐的靈魂升天界,手提藤籃會仙朋。”[2]398由此可見,劉三姐的傳說曾被以詩歌的方式廣泛傳唱,在傳唱的過程中詩歌的形式、詩歌的主題和情感被人們認可,這樣就形成了詩歌從形式到主題、情感方面一定程度的一致性。由于詩歌簡短、朗朗上口的特點,有關劉三姐的詩歌變異很小,這使劉三姐傳說在人們口耳相傳的交流和傳承過程中保持了一定的一致性,形成了劉三姐傳說的趨同化特征。
由于人們記憶所及的因素以及各地各人因地制宜自由創造的因素,使得各地有各地的劉三姐傳說版本,各地又有不同的版本,形成了劉三姐傳說的變異。這種變異關系主要表現在雖然各種傳說的主題大致一樣,但是它們的敘述方式不同,敘述的主題的完整性程度也不同。就同一個流傳范圍來說,流傳著不同傳說變種,表現最為典型的是宜州、扶綏、貴港、廣東等地。在宜州流傳著至少 5個版本,扶綏流傳的至少有 6個版本,貴港流傳的至少有 7個版本,廣東流傳的至少有 4個版本。其他地方流傳的劉三姐傳說都可以視為這幾個地區的變種。
相對于一個基本的原型來說,有些傳說之間的關系是一種變異的關系,這主要是由于人們在敘述和再敘述中,由于記憶因素和人為的選擇,導致了變異。在宜州流傳的劉三姐傳說每個版本都不一樣。第一個版本說劉三姐出生于羅城,來到中枧村,劉三姐能唱歌,哥哥認為唱歌誤事,試圖以砍柴比賽、挖地比賽、插秧比賽來阻止劉三姐唱歌,均失敗。劉三姐打敗了前來對歌的三個秀才。哥哥繼續阻攔劉三姐唱歌,用讓劉三姐用底尖的水桶挑水,守睡在門口等方式阻止劉三姐晚上去對歌,未果。再以讓劉三姐用手掌煎軟石頭的方式為難劉三姐,也未果。最后哥哥以砍斷葡萄藤的方式試圖殺死劉三姐,劉三姐漂到了柳江。第二個版本說,劉三姐生于下澗村,由于財主禁歌,劉三姐的哥哥試圖以讓劉三姐用麻籃挑水、挨餓、守睡在門口的方式阻止劉三姐唱歌,都沒成功,最后哥哥砍斷葡萄藤試圖殺死劉三姐,劉三姐漂到柳州,在鯉魚巖成仙。在這個版本的傳說中情節發生了變化,相對于第一個版本的傳說而言,包括劉三姐與三個秀才對歌的情節在內的故事的前面部分被省略了,沒有了砍柴比賽、挖地比賽、插秧比賽、與三個秀才對歌的情節。劉三姐的出生地發生了變化,第一個版本認為劉三姐生于羅城,生活在宜州中枧村,第二個版本認為劉三姐生于下澗村。哥哥讓劉三姐挑水的工具也不同,第一個版本中讓劉三姐用尖底水桶挑水,第二個版本中則用竹編麻籃挑水。劉三姐的歸宿也不同,第一個版本說劉三姐漂到柳江,第二個版本說劉三姐漂到柳州,在柳州的鯉魚巖成仙。第三個版本傳說劉三姐生在中枧村,她經常和青年對歌,李示田向劉三姐學歌進而兩人兩情相悅。“仁壞”請媒提親,被劉三姐拒絕,“仁壞”請三個水客與劉三姐比賽對歌,結果失敗而歸。在“仁壞”的壓力下,哥哥守睡在門口阻止劉三姐外出對歌,劉三姐溜出去對歌,哥哥讓劉三姐煎軟石頭否則就跟他回家,劉三姐煎軟了石頭。“仁壞”派人砍斷葡萄藤來殺死劉三姐,劉三姐用神力把“仁壞”壓在巖石下,最后劉三姐在柳州鯉魚巖成仙。這個版本加入了劉三姐與李示田戀愛、劉三姐與“仁壞”斗爭的情節。它認為劉三姐出生在中枧村,第一個版本中的砍柴比賽、挖地比賽、插秧比賽都沒有提及,劉三姐與三個秀才對歌的情節變成了劉三姐與三個水客對歌,砍斷葡萄藤的人由哥哥變成了“仁壞”指派的人。第四個版本傳說與前面的三個版本不同的是,前者中故事發生在宜州,這個版本中既有在羅城發生的事也有在宜州發生的事,故事是這樣敘述的:劉三姐生在羅城,善于唱歌,哥哥總是阻止她唱歌,試圖以砍柴比賽、挖地比賽、插秧比賽來阻攔她唱歌,都沒有成功。劉三姐拒絕了胡員外大兒子的求婚,并且以唱歌氣死胡員外的大兒子,劉三姐逃難到宜州中枧村。三個秀才前來與劉三姐對歌,失敗后,兩人氣得跳河。桃姓秀才與劉三姐產生戀情,桃秀才變成鯉魚進鯉魚巖,劉三姐也進了鯉魚巖然后成了仙。故事中少了讓劉三姐挑水、煎石的情節。這個版本中劉三姐與秀才對歌的故事由劉三姐與三個秀才對歌和劉三姐與情人對歌后成仙的故事融合而成。這種結合本身就是變異的結果。第五個版本的傳說:劉三姐是宜州下澗村人,善于唱歌。她哥哥阻止她唱歌,她哥砍斷葡萄藤,劉三姐落水,尸體漂到梧州,梧州人撈起劉三姐、視她為龍母。這個版本中與前面幾個版本的最大不同有兩點:一是除了砍藤情節外并無明確的故事情節;二是結局的不同,劉三姐漂到了梧州,而不是柳江或柳州。
在扶綏地區和宜州流傳的劉三姐傳說在情節上大致一樣。情節包括插秧比賽、挑水、砍柴、用腳當做木柴煮飯、與秀才對歌、煎軟石頭、拒媒、被哥哥或官僚財主砍斷葡萄藤,最后流亡他鄉或死亡。在扶綏流傳的劉三姐傳說可按有沒有財主官僚求婚分成兩類。在扶綏流傳的傳說中故事發生地點變成了扶綏新安村附近,而且還多了一個用腳當木柴煮飯的事件。劉三姐與秀才對歌的事件也略有不同,一類說與三個秀才對歌,一類說與四個秀才對歌。關于四個秀才的姓也有多種說法:一說是與竹姓、石姓、桃姓、李姓四個秀才對歌;一說是與陶姓、李姓、羅姓、石姓四個秀才對歌;一說是與桃、李、羅、石四個秀才對歌。在與三個秀才對歌的事件中,三個秀才的姓各是什么,也有各種說法:一說是石姓、李姓、桃姓;一說三個歌手的姓氏不清楚。
在貴港附近流傳的劉三姐傳說主要是劉三姐和張偉望對歌化石成仙的傳說和劉三姐與三個秀才對歌的傳說。劉三姐與張傳望對歌的傳說說劉三姐生于貴港石卡鄉西山村,十二歲時就精通經典和音律,同時還是一個勞動能手,種田、打沙打線樣樣在行。劉三姐打敗了撐著載滿歌書的船前來對歌的張偉望秀才和李姓秀才,他們的船翻為石山。張偉望與劉三姐又到附近的山上繼續對歌,引來無數人前來觀看。有人想制止劉張對歌,卻發現只有兩個石人在對歌,人們用狗血和馬尿才制止。這個傳說變異為三個版本。在第一個版本中劉三姐是一個通識經典的人,同時也是一個勞動能手,張偉望與劉三姐對歌引來人們觀看后,有一天形成了兩個石頭后對歌結束了,故事也結束了,沒有制止石人對歌的情節了。在第二個版本中,劉三姐只是勞動能手和杰出歌手,不再是一個精通經典的人。這個版本多了一個劉三姐撿到月姑記錄天才麻姑唱詞的歌本的事件和官僚財主制止對歌的事件。官僚或財主派人去制止劉三姐和張偉望對歌,卻發現是兩個石人在對歌,它們用尿和女人的月經灑在石人上才制止了石人的對歌。第三個版本的傳說分裂成幾個單獨的故事群:張偉望和劉三姐對歌的傳說演變為唱歌山來歷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劉三姐和張偉望化成了石筍,制止對歌的是一群婦女,她們用狗血和馬尿灑在石筍上;劉三姐對歌的情節演變為伏船山來歷的故事,故事中與劉三姐對歌不是張偉望和李姓秀才,而是一群風流才子,他們的船翻為石山;劉三姐腳踩出石印的情節也演變為一個單獨的小故事。
廣東的劉三姐傳說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對歌的傳說,主要是劉三姐與張偉望以及劉三姐與秀才對歌的傳說;第二類是很多與劉三姐有關的自然風物來源的傳說。在廣東流傳著大量這兩類傳說的變異版本。
各地都或多或少地流傳著具有一定完整性的劉三姐傳說,同時還流傳著大量的不完整的傳說。可見由于有關劉三姐的故事、歌謠在人們集體記憶中經歷了遺失、變形,劉三姐的傳說也經歷了一個逐漸遺失、變形的過程。其表現為很多關于劉三姐的傳說要么一個完整的傳說中很多情節遺失了,只剩下幾個不同的情節;要么由一個完整的故事裂變為幾個小故事;要么情節殘缺不全,某些情節被單獨提出來,然后演化成一個只含單一情節的傳說,其他成分則被遺了。有時極端到了沒有行動只有事件的結果。完整性程度較高的劉三姐傳說流傳地是羅城、宜州、扶綏、貴港等地,其他各地流傳的劉三姐傳說則顯得支離破碎,只是劉三姐傳說的片羽吉光。
當我們根據相互補充、彼此互文的原則,從零零散散的劉三姐傳說中還原出一個較完整的理想化劉三姐傳說,就會發現劉三姐傳說經歷了遺失的過程。當我們拿還原出的較完整的劉三姐傳說與現存的幾首較為完整的敘事長詩,或者與非敘事長詩形式的劉三姐傳說進行比較,就會發現相對于理想的抽象的劉三姐傳說而言,現存的較完整的劉三姐敘事長詩或非敘事長詩形式的劉三姐傳說就不夠完整。因此,就現存的劉三姐傳說而言,完整的劉三姐傳說只是一種現存劉三姐傳說總體上的邏輯效應。這也表明了劉三姐傳說的衰落。
劉三姐傳說有一個突出的現象就是某一個主題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傳說中重復出現。雖然它們之間會有一些差異,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把它們還原為一個共同的主題。在我們所能接觸到的資料中[2],有 23則傳說涉及到了對歌,有 3則涉及到把綠豆芝麻分開的情節,有 6則涉及到煎石 (或瓦片)的情節,有 2則涉及到拔秧情節,有 7則涉及到插秧情節,有 1則涉及耘田,有 17則涉及劉三姐的出身,有 3則涉及到砍柴的情節,有 1則涉及到搶婚的情節,有 2則涉及到劉三姐以手腳當柴煮飯,有 17則涉及到劉三姐成仙,有 3則涉及到劉三姐被推下懸崖的情節,有 9則涉及到被砍藤,有 4則涉及到傳歌情節,有 3則涉及到對歌招親的情節,有 9則涉及到劉三姐以歌拒親的情節,有 2則涉及到劉三姐洗衣情節,有 2則涉及到挑水情節。縱觀劉三姐傳說,我們會發現劉三姐的傳說在不斷地演繹著幾個主題性的情節,在敘述時有時表現為行動的事件,有時表現為事件的產物,如化石、自然風物。在敘述中這些情節涵蓋了從劉三姐的出身、勞作、對歌、傳歌到死亡或成仙的過程,包括出身、砍柴、煎石、挑水、溜出去唱歌、對歌、成仙或死亡、化石、拒媒、墳、用腳當柴、織網等。與此對照,現存的劉三姐傳說,沒有一個傳說是完全地包含所有這些因素的。當然,我們從中拼貼出理想的劉三姐傳說模型,并不意味著原初的劉三姐傳說本來是這樣,也不意味著只有一個劉三姐的傳說,而僅僅意味著我們經過對現存的劉三姐傳說分析對比,可以推測劉三姐傳說經歷了一個衰變的過程。因為,首先,按照故事結構的標準看,人物的故事應該包括系列的事件,現存的劉三姐傳說中人物的事件分布不均,有時事件多寡的差別很大;其次,相對于這個被拼貼出來的理想傳說,保持相對完整的劉三姐傳說也發生了衰變,理由是在這些相對完整的劉三姐傳說中語焉不詳的情節或沒有得到展開的情節,在另一些片段性的劉三姐傳說中卻得到了較為充分的表現;最后,相對于保持相對完整的劉三姐傳說而言,那些只含有一個或幾個事件或情節的傳說明顯發生了衰變,理由是后者往往也可以在前者中找到。
1.完整敘事長詩的衰落
敘事長詩是劉三姐傳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非常多的劉三姐傳說是以敘事長詩的形式來講述的。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敘事長詩在講述著劉三姐的傳說。從整個劉三姐文化圈的范圍來看,劉三姐的敘事長詩發生了遺失現象,因為即使是保存最完整的敘事長詩也沒能完整地敘述劉三姐傳說的所有情節。各地的劉三姐敘事長詩的完整性程度差別太大,有些地方還有較完整的敘事長詩,如羅城、宜州、扶綏、貴港、桂平、玉林等地,其它各地流傳的大多只是一些詩歌殘片或由一首小詩或幾首小詩組成。
以《劉三姐縱橫》收集的劉三姐傳說為例,經過統計,我們發現劉三姐的敘事長詩脫落、遺失了。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敘事長詩由 31首小詩構成,每首小詩作為敘事長詩的一節,宜州和扶綏各流傳著一首;保存有由 19首小詩構成的敘事長詩有一首,流傳于貴港;保存有由 14首小詩構成的有一首,流傳于宜州;保存有由 12首小詩構成的有二首,扶綏和貴港各流傳一首;保存有由 10首小詩構成的有一則,流傳于桂林;保存有由 9首小詩構成的有一首,流傳于扶綏;保存有由 8首小詩構成的有一則,流傳于三江;保存有 7首小詩構成的有一則,流傳于玉林;保存有由 6首小詩構成的有二則,宜州和鹿寨各流傳著一則;保存有由 3首小詩構成的有四則;保存有由 2首小詩構成的有六則;保存有由 1首小詩構成的有十八則;保存不到四句的小詩構成的有七則。考慮到劉三姐傳說也以非敘事詩的形式在流傳,所以我們不能籠統地說敘事成分的多寡與劉三姐傳說的多寡正相關,因為這里有兩種情況:或者沒有影響,它以非詩歌的形式進行了補償;或者有影響,它沒有以任何其它的方式進行補償。因此,在后者的意義上,關于劉三姐敘事長詩的衰落與劉三姐傳說是正相關的。那些只是由幾首詩構成的敘事長詩的片段構成的劉三姐傳說,在事件的多寡、事件細節,以及事件的完整性上,比其它包含更多首詩的劉三姐傳說明顯差。那些只包含一二首或半首小詩或一句的劉三姐傳說就更加殘缺了,敘事性也更差了。有時已沒有事件動作及過程,只有簡單的結果,已經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事件了。總而言之,在那些詩歌形式的劉三姐傳說中,傳說的衰落主要表現為詩歌的失落。在有關劉三姐的敘事長詩保存相對完整的地方,劉三姐傳說也保持相對完整。憑借關于劉三姐的詩歌,劉三姐的故事得以展開,使之具有具體的行動或場景。因此,有關劉三姐敘事長詩的遺失、脫落是劉三姐傳說衰落的一個方面。
2.非敘事詩形式的劉三姐傳說的衰落
在內容上,非敘事詩形式的劉三姐傳說與敘事長詩形式的劉三姐傳說相比,沒有什么差別。在流傳的過程中,隨時間的流逝劉三姐傳說也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遺失,較完整的劉三姐傳說散落成為一個或幾個由較少事件構成的小故事,而有的情節已經完全消失了,沒有了故事性。各地遺失的情況各有不同,有些地方遺失少一點,有些地方遺失多一些。大致可分為三種情況:一種是完整的傳說分裂為幾個小的傳說類型;一種是傳說散落成僅包含一個或幾個事件的劉三姐傳說類型;一種則完全沒有故事性,只留下一些作為神跡的自然風物的傳說類型。
有些劉三姐傳說散落成幾個單獨的故事。例如在貴港,在流傳著較為完整的劉三姐傳說的同時,也流傳著由這個故事裂變出的一些單獨的小故事,如唱歌山的傳說、方竹村茶辣屯的傳說、伏船山的傳說、腳跡石的傳說。
在各地也流傳著由一個到幾個不等的事件組成的忽略其他事件的傳說,如容縣流傳著一個由四個事件構成的傳說,傳說保留了“遁形”事件、煎軟石頭事件、受陷害掉下山的事件。省略了溜出去唱歌前的勞動比賽情節和與秀才對歌情節或與情人對歌的情節等其他事件。在金秀流傳的劉三姐傳說,把哥哥讓劉三姐分開混合在一起的芝麻、綠豆以阻止劉三姐唱歌的事件作為一個故事來講述。而對于其他成分則只字不提。在廣東的陽春縣流傳著一則由插秧的事件構成的故事,說劉三姐在插秧時節也不急于插種從地主手中租種的田,等別人的秧苗長成后再插種,長勢卻比別人的要好的故事。省略了所有其它事件,只保留劉三姐與秀才或幾個人對歌的傳說在扶綏、貴港、橫縣等地流傳。在廣東流傳的劉三姐傳說的遺失現象非常突出,就我們所及的資料而言,已經找不到一個由相對完整的詩歌聯綴而成的傳說,劉三姐傳說中各種獨立的事件或情節已經看不到,傳說被分裂為片段,這些片段作為一個單獨的小故事流傳。在廣東劉三姐傳說衰落大致可以說分為二類:一類是對歌的傳說,主要是劉三姐與張偉望對歌的傳說,以及劉三姐與秀才對歌的傳說,這類故事單純以對歌為核心。劉三姐與張偉望對歌的故事非常簡單,以對歌化石為主要內容,省略了其他的情節要素;劉三姐與秀才對歌的故事也很簡單,僅僅是為了附會“河唇劉三妹,借問阿哥哪里來,從古山歌從口 (松口)出,哪有山歌船載來?”[2]87,沒有具體展開。第二類是很多與劉三姐有關的諸如巖洞、石碗、石籃子之類自然風物來源的傳說。這類傳說的故事性變得極低,已經很難看到有什么具體的事件或情節了。
有的傳說則由劉三姐“留下”的神跡、劉三姐廟、劉三姐廟的遺址支撐,故事性不強。各地存在大量和劉三姐相關的自然風物,如:劉三姐廟、洗衣石、石書箱、“三妹石”、乳鐘石像、石歌書、石機杼、石麻籃、石水碗、石凳子、巖洞、石上坐跡、石上身影、三妹山、劉三妹坡、石上腳印。這類傳說的故事性變得極低。這些東西是怎么來的,在什么樣的事件中產生的,人們無法提供具體事件的動作、場景,從而給出一個完整故事來提供解釋。嚴格地講,已不能算作傳說了,只是一些劉三姐傳說的殘片。這一類型是劉三姐傳說遺失、脫落最為嚴重的一類。我們可以從傳說之間的趨同性、變異、衰變等幾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劉三姐傳說的特點,邏輯地了解劉三姐傳說的形成及流變。
[1]鐘敬文.鐘敬文民間文學論集 (上)[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2]覃桂清.劉三姐縱橫[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
The Evolution of L iu Sanjie’sLegends
PU L ie-wen
(Depart 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 iterature,Hechi Un iversity,Y izhou,Guangxi546300,Ch ina)
The circumstance of spreading Liu Sanjie’s legends were very complicated.During the exchange among people,it became to converge.Since the stories and folk songs aboutLiu Sanjie were lost,deformed and faded,Liu Sanjie’s legends accordinglywent through the same evolutionary process.
Liu Sanjie’s legends;converge;deform;fade
I276.3
A
1672-9021(2010)06-0070-06
普列文 (1974-),男 (彝族),云南峨山人,河池學院中文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文藝美學。
2010-11-18
[責任編輯 陽崇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