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波,劉宏兵
(1.孝感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湖北孝感432100;2.信陽師范學院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河南信陽 464000)
教學基本功是指從事教學工作、完成培養目標所必需掌握的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傳統的認為某教師的基本功好,大致是指黑板字寫得漂亮、板書工整、美觀,普通話標準,講解清晰、有條理、對教材理解透徹,重點難點突出等。的確,教師這些方面的基本功很過硬的話,就能保證傳統的教學目標的實現,可以使學生比較迅速的掌握應該掌握的課本知識,可以培養出較好的知識型人才。然而,近半個世紀以來,世界性的科技競爭浪潮風起云涌,人們對科學的認識發生了質的變化,振興科學技術,培養科學技術工作者,成為各國共同關注的話題。同時,“世界對人才的要求由知識型轉變到智能型”。教育服務于社會,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有了質的飛躍,高校的教學目標也隨之變化。于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培養智能型人才就成了各高校新的教學目標。無疑,高校教師正是完成該教學任務的直接責任人,而傳統意義上的教學基本功已經不能滿足培養智能型人才的需求。新時代已經賦予了我們新的責任,社會對智能型人才的需求決定了教師從事教學工作必須掌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復雜的教學方法和技能,即教師對教學基本功的認識有待與時俱進。
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現階段高校教師應掌握以下面一些教學方法和技能,即教學基本功。
傳統的師德和“一口、一手”是任何時代的教師都必須具備的教學基本功。
教師要有師德。教育者要德才兼備,教師的人格是師德的有形表現,高尚富有魅力的教師人格能產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教師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前提。學生對教師特有的期望和信賴,往往使他們在觀察教師時,產生一種放大效應,教師的一種小小善舉,會使他們感到無比的欣喜;教師的一點小小瑕疵,則會使他們產生巨大的失望。所以,教師必須對自己的人格修養提出嚴格的要求。
“一口、一手”是指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和一手漂亮的粉筆字,或者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清晰的講解和工整的板書更準確一些。這當然也是毋庸置疑的、教師必備的教學基本技能。
概念是一門課程最本質、最概括的東西,性質和定理是對概念進一步的、更深層次的認識與剖析,是更接近實際應用的內容。學生掌握了一門課程的基本概念、性質和定理,大體可以認為學生學懂了這門課程。為了讓學生盡快的學懂學好一門課程,以往強調教師在講清概念、性質和定理上狠下工夫,把它講的既準確又透徹。這樣學生就可以準確的、事半功倍的、迅速的掌握課本知識。然而,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僅僅只是知識型的人才,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都沒有能夠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得到開發和培養,而這些正是智能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素質。
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不僅有講清概念、性質和定理的基本功,還應具有引導、啟發和激勵學生掌握概念、性質和定理的能力。教師要學會把課程體系中相當比例的概念、性質、定理以及其他知識點抽象成一個個的問題,然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啟發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評價問題。讓學生在學懂知識點的同時體會一次知識的產生過程,激勵學生迎難而上,在課堂上實現已有知識點的“再發現”過程。這樣,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就會在學習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然而,如何把概念、性質、定理提煉成適合于學生去發現的問題?又如何引導、啟發學生分析、解決和評價問題呢?這是兩個沒有確定性答案但卻有法可循的問題。如果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這是在目前教法領域研究較多的“探究性教學”方法中要研究的問題。非教法研究的老師當然不可能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新興的教法,但平時還是要花點時間學習閱讀一些教法的文獻。讓理論與我們的教學實踐相結合,上面兩個問題就會有了越來越好的答案。
導數是眾多理工科都會涉及到的概念,它被定義為函數差商的極限。一般,學完極限的相關內容緊跟著的章節就是導數了。所以可以在講完極限的復習課后,就布置3~5個有關函數差商的極限的應用題,比如說根據平均速度的公式求瞬時速度,根據割線斜率求切線斜率等。細心的學生很快就會發現,這些不同的應用問題最后的歸納出來的待求極限的表達式的數學本質都是相同的。這里布置同類型的應用題就是拋給學生的第一個問題。順著學生的發現繼續引導學生思考:這幾個不同工程應用問題都用到了一個數學本質相同的表達式并不是偶然現象,在更多的應用中都會用到這個表達式,從而數學上有必要抽象出這個式子的數學本質進行深入的研究。下面拋給學生第二個問題:請抽象出這幾個應用問題中的共性,給這個常用表達式下個盡可能準確、嚴密的數學定義。這個問題目的是啟發學生、鼓勵學生完成一次導數定義的再發現過程。再在同學們給出的可能不太嚴密的定義的基礎上修改得出嚴密的導數的定義,給出統一的導數記號。然后要求學生回頭再用導數的定義去分析前面布置的各道應用題。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了導數的定義后一些應用問題的求解變得簡單多了。無形中就激發了學生學習導數這個枯燥的數學概念的熱情。
這樣,學生學懂了導數的定義,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首先發現了在不同應用領域中具有相同數學表達式的問題,然后向老師提出問題,再分析問題并提出自己的定義式(即解決問題),最后把定義式應用到前面的應用題中去,這就是通過實踐來科學的評價問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經歷了一次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評價問題的全過程。這樣的學習過程是有利于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可見,引導、啟發和激勵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鉆研而掌握概念、性質和定理的途徑是培養智能型人才好方法。從而,引導、啟發和激勵學生鉆研、掌握知識的能力就該成我們當代教師應該掌握的基本教學技能之一,即教學基本功的重要內涵之一。
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也是構成新時代高校教師、特別是專業課教師素質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誠然,一所教學型本科院校,要堅持以教學為中心的理念,然而,以教學為中心的教學絕不能等同于單一的課堂教學。我們教學的目的是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創新型、可持續發展型人才,所以我們的教學應該是融傳授知識與培養創新能力于一體的教學。這樣的教學當然需要教師自身首先就具有一定的科研創新能力。
展開來說,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除了對書本知識和對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外,教師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科研實踐的過程中獲取。與教學相比,科研是高創造性的、更為復雜的腦力勞動。科研不僅需要科學的研究方法、嚴謹的治學態度,還需要細致縝密的研究程序以及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所以,科研活動在更新教師的知識體系的同時,也促進教師將科學的思想方法、治學態度、工作作風向教學轉化,進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另外,科研有助于學科知識體系的發展和教學內容的更新。書本上的知識是永遠跟不上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的,因而教科書也滿足不了時代對人才的要求,這種不滿足恰好可以成為高校教師施展才華的舞臺。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跟蹤了解國內外與所教學科相關的前沿學術動態,在上課時適當的給學生講解,這樣就可以比較有效的解決書本和前沿研究之間的知識斷層,從而,讓學生學習到更新的知識。所以說,青年教師應該把科研創新能力作為教學必備的教學基本功來要求自己、不斷地提高自己。
一切教學活動都是為了學生,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生對教學的反饋是教學的寶貴經驗。學生就像一面鏡子,可以讓我們隨時看到教學的效果,對學生的問題一定要深刻反思。總之,在上課時、甚至于課間都要隨時捕捉學生的教學反饋信息,并利用自己的教學機智對反饋的信息做出相應的處理。這可能只是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中要注意的內容,然而,與學生良好的溝通是順利實現引導、啟發和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前提和保障,是順利實施“啟發式”、“探究式”等新興教學方法的前提和基礎。也只有及時捕捉到了學生的教學反饋信息,才能真正的“把話說到學生的心坎上”,才能更好地引導、啟發學生,才能與學生形成良好的教學共鳴。因此,捕捉和處理教學反饋的能力也該納入教學基本功的內涵。
捕捉、處理學生的教學反饋信息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注意觀察學生的課堂反應。如果較多學生講小話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學生對指定學習的內容不感興趣,建議可以講講與所學知識點相關的歷史趣事、強調所學知識點的理論意義、應用意義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注意力集中但是面帶疑惑,可能是有些地方沒有搞懂,建議與學生及時交流,找到學生疑惑的具體內容,再對癥下藥,通過講解或者引導學生排除疑惑。如果學生注意力集中,并且顯得興奮、輕松,這就說明師生間已經形成良好的共鳴。二是利用課間、課后時間與學生交流。如果有學生問問題,那固然是最好的,如果沒有,就主動與學生交流,這種交流可以本學科課程為主,但是卻不一定完全是針對本課程的,生活上、思想上、興趣愛好上等各個方面都可以是交流的內容,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談起,學生也會慢慢的對教師感興趣,對所教授的課程感興趣。三是認真批改作業,在作業中總結教學效果。適當的情況下,對學生的作業給予恰當的、或者稍高的評價和鼓勵,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重視和肯定,學習積極性會更高。
總的說來,新時代給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促使教師有更過硬的教學基本功。
[1] 胡中波,肖建海.算法科學的教學生命性欲探究性教學[J].孝感學院學報,2008(6):93-96.
[2] 孫啟民.教學基本功要與時俱進[J].教育文匯,2004(3):18-19.
[3] 麻冰涓,賀添,王慧亮.美國大學教學方法在環境專業教學中的經驗借鑒[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6(6):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