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勇
[關鍵詞]主體性教育;客體教育;教育理念
一、主體性教育的內涵
首先,主體性教育強調獨特性,人作為教育唯一的客體,其獨特之處在于他具有主體性的一面,即人的本質特征,這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含義,一是指人的精神特征,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渴望生存、自由、獨立、自主的一種“精神力”。二是指人的實踐活動中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表現出的實踐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三是指人的價值特征,人本身就是固有價值和創造價值的統一。主體性的價值包含著自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同時也具有不可重復、不可替代的意義。主體性教育就是要從個體的個性差異入手,重視并激發人的潛能,做到因材施教。又發現和突出每個人與眾不同的特點,使每個人都能得到有目的性的全面發展,做到共性與個性的和諧統一,從而使個性特點更好的發揮。
其次,主體性教育強調社會性。主體性是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是體現于個體身上的社會本質特征的綜合。主體性教育形成、發展的過程也就是人類社會化發展的過程。人的主體性是在社會關系的影響下形成的,不是與生俱來的,是人在社會條件下心理發展的產物,由社會環境所決定。從這個意義上講,主題屬于社會歷史范疇。社會成員的主體性越強,這個社會越繁榮,越生機勃勃。因此,社會發展決定主體性發展。
再次,主體性教育強調創造性。主體性是創造性的沃土,創造性是主體性中最有活力的因素,是精髓。創造是一種集體活動,社會之需是創造的主因,主體性的發展與社會環境的制約和影響是創造的條件,二者缺一不可。創造力作為自然與社會發展的動力,作為人類生存與生產的基本潛能,在任何時代都應成為主旋律。創新的過程就是探求真理的過程,也是認識與超越自我的過程。
最后,主體性教育強調真正意義上的主體性。主體性教育是教育主題與教育客體的相互啟發、引導、促使教育客體的主體性得以發揮、發展的過程,是人的自主性與合作性的統一;是科學性與人性的統一;是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是繼承性與創造性的統一;是理想與現實的統一。主體性的發展不僅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人的自身發展的必然。
二、主體性教育的歷史發展趨勢
主體性教育并非新鮮事物,已經過了幾千年。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發現法和問答法,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啟發性教學與孟子的內省法,雖然具有歷史局限性,但都閃爍著古代主體性教育思想的光芒。
古希臘哲人們的兼容并蓄、眾說紛紜是主體性教育思想的萌芽,而后,宗教神學占領了絕對的統治地位。經過中世紀的漫漫長夜,掛著復古招牌的文藝復興運動使西方文化從新注入了活力,然而這時期人類的主體性發展有明顯的占有性和征服欲望。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之后,人們才冷靜下來,主體性教育思想也從這時期逐漸走向成熟。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創造了早期主題性教育思想,然而從秦嬴政焚書坑儒開始教育就進入了比西方中世紀還要漫長的“冰川時期”。血的教訓使國人情形的認識到強國富民依賴于經濟的繁榮,而經濟的繁榮又依賴于政治的獨立與文化進步,這一切歸根結底決定于人的主體性是否得以真正發揮。所以,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強調教育的重要作用,實質上也就是強調人的主體作用。
三、實施主體性教育的主要途徑
第一,驚醒主體性教育的根本是要受教育者具備主體性意識。意識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逐漸形成。所以,主體性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從小即對受教育者進行主體性的培養。這樣,既培養了他們的主體性意識,又使他們消除了依賴心理,增長了捕捉知識、信息,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正所謂“授之以漁”。
第二,要大力提倡和發展具有時代意義的素質教育。實施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發展來實現的。應該充分尊重人的主體趨向,聯系其個體的智能、氣質與興趣等特點,為其精心選擇、設計適合其發展的內容與方法,善加引導,不拘一格的培養多類型、多層面的人才,這樣,主體性就在積極開發受教育者身心潛能的同時實現了個性與共性的統一。
第三,實施主體性教育要理順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關系。全面發展可理解為受教育者的道德修養、智力水平、身心素質、審美情趣等方面盡可能的充分發展,它體現著受教育者的統一要求。但全面發展不等同于平均發展,不注重人具有差異性的客觀事實而一味追求平均發展是唯心主義的做法,它扼殺人的主體性,同時也阻礙人的全面發展。因此,主體性教育就是要以個性充分發展為前提,進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第四,主體性教育要強調目的性教學。目的性是主體性的集中表現,在教學活動中,目的性表現為教與學內容與方式的針對性。教師要根據不同時期學生的不同特點、興趣、愛好的多樣等從教學內容與方法上作出不同的發揮,而不是盲目的照本宣科。只有從道德修養、只是機構、能力培養等幾個方面實際出發有針對性的確立育人目標,才能達到主體性教育的預期效果,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
第五,實施主體性教育要注意同傳統教育的結合。我們不能從事物的一個極端而走向另一個極端,占據了幾千年歷史舞臺的傳統教育也并非一無是處,我們提倡主體性教育的同時并不摒棄傳統教育的優點,而是注重二者優點的融合。中國赴外留學生中絕大部分在克服了語言障礙后進步飛速,這正是主體性教育與傳統教育優點相結合后顯示出來的力量。
第六,主體性教育要注重對學生評價的科學化。實施主體性教育不能用單純的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優劣的標準,而應分出不同的類型、情況,區別對待。要建立一整套科學的、專業的評價方法,并且該方法不應是教條,而應具有彈性,是發展的,不斷革新進步的。只有具備了這樣的一根指揮棒,主體性教育才不是紙上談兵。
第七,加強師資隊伍的主體性意識與素質建設。盧梭說:“努力智能培養努力,而不能培養主人”。如果教育者本身就沒有主體性,他又怎么能教育出富有主體性意識的人才呢?另外,倘若師資隊伍水平較低又如何培養出高水平、高質量的人才?這是一條淺顯卻毋庸置疑的真理。
四、結語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是主體性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根基。思想舒服而使社會前進緩慢,我們應該進一步把思想解放出來,實事求是,以科學發展、求真務實的態度來推行主體性教育,在進程中不斷的總結經驗、糾正錯誤,彌補錯誤,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性精神,努力踐行“三個代表”的本質要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服務。□(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