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剛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思想政治《政治生活》;教學領悟
新課標高中思想政治《政治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確定的必修模塊,是集政治知識、社會認識和公民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課程。課堂教學要從社會生活出發,以生活主題為基礎,政治觀點為主線,學科知識為支撐,把握課程性質,明確教學目標,培養學生能力。
一、理解課程性質,注重教學的生活性
新課程高中思想政治《政治生活》的內容,在于對高中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政治理論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教育,通過學習,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國家觀、民主觀、政府觀、公民觀和世界眼光,增強學生的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權利和義務意識,使學生成為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質,法律意識和國際視野的社會主義國家合格的公民。樹立“德育回歸生活”的學習理念,教學要與社會相結合,以生活邏輯為主線整合教材,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增強課堂教學的感染力和親和力,使學生在政治課的學習中感受到社會生活的魅力,潛移默化地受到“知識、情感和價值觀”的教育。例如:我在講授“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權力機關”這一框題時,依據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對教育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圍繞我國人民行使國家權力機關知識的進行教學,突出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一,突出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截取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十一屆三次會議的視頻,全景式展示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幕式的盛況,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我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的場面。其二,突出人民代表大會的活動。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一組人民代表大會活動的圖片和說明,介紹人大代表的產生,人民代表大會的主要工作等,讓學生歸納圖片所反映的我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性質,人民代表大會與人民的關系,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利等。其三,突出人民代表的作用。課堂上,我設計了學生活動,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討論:“假如我是一名人民代表”,我要求每組選一名人民代表到講臺前發言,人民代表應該履行什么樣的職責。學生們討論熱烈,紛紛發言。學生在討論中認識到了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權力和義務。
二、明確目標,注重教學的時代性
新課程高中思想政治課目標分三類,一是總目標,二是以“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內容的“三維”分類目標,三是《政治生活》的具體目標,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幫助學生認識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懂得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了解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依法行使權力,履行義務,參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意義,途徑和方式;理解國際競爭與合作對于我國發展的影響,進一步增強公民意識和國家觀念,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從課程標準的目標中我們不難看出,《政治生活》在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的基礎上,充實了我們黨在實踐中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說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觀點,體現了與生活結合,與時代同步的內容。例如,在闡明中國共產黨領導時,按照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系統介紹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突出了黨的理論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教學中還應引導學生意識到,實踐無止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將繼續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繼續需要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的創新,對此,青年學生也應準備作應有的貢獻;在關于我國政府的論述中,表述了我國政府的新觀點,即建設服務型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績效政府等,表明我國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也在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目的就是提高政府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提高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政府必須依法行政,必須接受人民的監督,努力建成服務型、責任型的政府。
三、培養能力,注重教學的實效性
新課標高中思想政治《政治生活》秉承新的教學理念和學習理念,促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以活動型、探究型與合作型的學習模式,為教師與學生交流互動創設了一個新的平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潛力,培養學生能力;學生探索新知識的經歷與思考,獲得新知識的感悟與經驗,都為學生的人格和能力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學生主動構建知識,內化信念,培養能力都在主動學習中得以實現。課堂教學要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通過創設情境,提供案例和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探討思考問題,然后實現問題的解決或深入研究。例如,教材在講到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方式時,列舉了參與居委會或村委會的管理,參加“雙擁”活動,行使公民的監督權,參與網上評議政府的活動,參與選舉等,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參與政治活動的重要性,增強了公民的責任意識。教材的開放性從另一方面反映了政治課教學注重實效性的特點,開放性的教學與學習,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科學思維的培養以及行為能力的發展都會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開放性具體表現為背景材料、資料呈現和問題設計等方面,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究。例如,在背景資料的開放性中,教材提供了一些供學生感受、理解和學習的背景資料但并不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而是倡導教師和學生能夠聯系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社會發展情況,搜集更多、更恰當的資料,充實教材的內容,實現開放性信息交流,資源共享,教學相長,達到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S].
[2]政治生活教師教學用書[M].□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