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1.1 一般資料 本組選取本院2000~2006年共1100例LC病例,其中中轉開腹41例,中轉率3.73%。在中轉開腹病例中男18例,女23例;年齡32~71歲,平均45.4歲;術前診斷慢性結石性膽囊炎急性發作10例,慢性結石性膽囊炎25例,急性結石性膽囊炎5例,膽囊息肉1例。遴選出19個數據定義為潛在的影響因子(定義為B組)。為研究其對LC中轉開腹的影響作用,在同一手術成員組、相同時間段、按男女相同比例另取LC成功病例60例定義為對照組(A組)。
1.2 統計方法 資料采用χ2及校正的χ2的檢驗方法,所有統計分析均用SPSS 12軟件。
1.3 賦值方法 根據術前臨床數據指標在中轉組的有無給予χ2檢驗賦值。經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后得到主要的影響因子及相對危險度β值。
2.1 影響中轉開腹率的相關因素 表1的χ2結果顯示對中轉開腹率有意義(P<0.05)的因素分別是:肝硬化史、腹部手術史、糖尿病史、膽囊長徑前后徑≥90×40 mm、膽囊長徑前后徑≤40×20 mm、膽囊頸部結石嵌頓、壁厚>4 mm、墨菲氏征陽性、白細胞升高、發熱、肝區叩痛、絞痛>3次、及靜脈應用抗生素。
2.2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使用Enter法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表2結果顯示,進入方程的自變量為:墨菲氏征陽性,壁厚>4 mm,膽囊長徑前后徑≤40×20 mm,和膽囊頸部結石嵌頓。
2.3 影響LC中轉開腹率的主要及次要因素 影響LC中轉開腹率的主要危險因子為:膽囊≥壁厚≥4 mm、墨菲氏征陽性、膽囊長徑前后徑≤40×20 mm及膽囊頸部結石嵌頓;次要因素為:肝硬化史、腹部手術史、糖尿病史、膽囊長徑前后徑≥90×40 mm、白細胞升高、發熱、肝區叩痛、絞痛>3次、及靜脈應用抗生素。

表1 術前各臨床數據在A.B兩組中差異性的對比分析

表2 對影響LC成敗的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所得結果
國內余開煥等[1]認為膽囊壁厚度≥4 mm易造成膽囊剝離困難,膽囊易破裂,出血多,不宜行LC手術。本研究發現本院中轉病例中膽囊萎縮多同時合并充滿型結石,此與陳衛彬等報告超聲影像提示膽囊萎縮,其預測手術困難的靈敏度高達100%,同時也提示了有較高的中轉開腹概率的研究結果相符。膽囊頸部結石嵌頓常引起急性膽囊炎,墨菲氏征陽性提示為高張性膽囊,給LC在膽囊頸顯露和膽囊管分離帶來困難且膽囊管粗大不易上鈦夾,是LC手術中最復雜的一種。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轉開腹率除了與術者技術水平及器械設備密切相關外,膽囊壁厚≥4 mm、墨菲氏征陽性、結石頸部嵌頓及膽囊長徑前后徑≤40×20 mm是影響LC中轉開腹的主要危險因子。本統計學分析取材尚不夠廣泛,缺乏前瞻性的驗證性數據,是本研究的不足。正確對待LC的中轉開腹的相關問題,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中轉開腹不是手術的失敗,應該看成是LC的完善和后。因此在保證手術安全的前提下,如何降低中轉開腹率,提高LC的成功率也是醫師追求的目標。
[1]余開煥,嚴際慎,姚峰.B超對慢性膽囊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難度的預測.中國超聲醫學雜志,1999,15(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