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平 張春蘭
近年來,由于多種原因兒童的發病率較高、季節性強,我院兒科患兒一度居高不下病癥廣泛的特點,針對兒童抗菌藥物應用情況隨機抽取我院兒科2008年第一季度住院患兒785例,對其使用的抗菌藥物進行調查分析,以期為合理用藥提供依據。
隨機抽取的785例住院患兒出院病歷,調查分析其從入院至出院前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年齡在0.8~5周歲、平均年齡3.46周歲。
2.1 抗菌藥物使用概況 本組785例病兒在院期間使用了抗菌藥物共12種,其中前5位的抗菌藥物使用頻率分別為注射用頭孢替唑鈉92.87%、美洛西林鈉88.02%、注射用阿奇霉素68.02%、阿莫西林舒巴坦鈉49.74%、頭孢哌酮舒巴坦鈉10.19%。單獨使用有90例占15.9%,兩種有599例占73.31%,3種抗生素聯用有96例占10.79%。
2.2 用藥合理性評價 鑒于目前尚無統一的評價抗菌藥物應用和理性的標準,參照有關文獻[1]將本組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分為4種主要表現見表1。

表1 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的4種主要表現(例,%)
3.1 對患兒抗菌藥物的應用 本組785例其中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最常用,屬合理用藥,從給藥方案分析所有的給藥途徑均首選靜脈輸注。同時配以抗病毒藥物炎琥寧等以及解熱鎮痛藥物,還有止咳化痰平喘藥物治療均屬合理性用藥。但抗菌藥物使用時間過長屬不合理用藥。
3.2 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2]濫用抗菌素是目前最為突出的問題,對非感染性疾病如:腸痙攣、單純性腹瀉以及一般性感冒,首先對其應用抗菌藥會給患兒帶來許多問題,兒童感染性腹瀉62.8%~63.4%為輪狀病毒和腸產毒性大腸桿菌感染,不恰當地給予抗菌藥物治療會導致產生耐藥菌株和二重感染。
3.3 關于抗菌藥物的選擇及給藥方法 對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療,用藥原則強調的是針對病原體選擇敏感有效藥物并采用足量足療程治療,有針對性地選用抗菌藥物是合理用藥的首要原則。正確的細菌學診斷和病毒的實驗是正確選用抗菌藥物的基礎,而本組病例中僅有32份細菌化驗單,其余均是醫師憑經驗用藥。患兒同時應用美洛西林鈉和阿莫西林舒巴坦鈉占有42.93%屬于重復用藥。短效β-內酰胺類藥物1次/d的給藥方法不妥,大多數β-內酰胺類藥物半衰期很短、后效應較短、其作用呈時間依賴型。因此,除了個別半衰期很長的藥物(如頭孢曲松)可1次/d,其余半衰期較短者1 d的劑量分2~4次給藥效果好,且不容易產生耐藥性。本組病例中β-內酰胺類藥物靜脈給藥均采用1次/d,全日量一次給予致單次用藥劑量過大,使體內短時間內血藥濃度過高,毒性及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增加。而這類藥物的殺菌效應與體內的血藥濃度維持最小抑菌濃度(MIC)以上的時間成正比,而不與最高濃度相關。因而此類藥物應按半衰期推薦的給藥時間給藥,不得隨意改變。
對配伍輸液的選擇不合理。如靜脈滴注注射用頭孢替唑鈉、阿莫西林舒巴坦鈉、美洛西林鈉最好選用0.9%氯化鈉注射液,阿奇霉素宜選用5%葡萄糖注射液,而本組病例中89.3%的患兒輸液選擇不合理,大量應用葡萄糖注射液[3]葡萄糖具有營養、解毒、強心、利尿四大作用。不少醫院把葡萄糖作為兒童的基本液易造成新生兒的高血糖癥,新生兒的腎小管的最大回收僅為成人的五分之一,對糖耐受低胰島細胞功能不全,胰島素的活性低,因而過快或持久地靜脈滴注可造成醫源性高血糖癥,甚至顱內血管擴張而致顱內出血。
3.4 關于抗菌藥物的聯用 目前認為,不能無目的地聯用多種抗菌藥物治療多種細菌感染[4]。本組兒童用藥中單用僅占15.9%,84.10%的病例聯用了2種或2種以上抗菌藥物,值得提及的是聯合用藥中的重復用藥現象,臨床上常將注射用頭孢替唑鈉與阿莫西林舒巴坦鈉聯用,二者均因作用于細菌細胞膜上的青霉素結合蛋白PBPS而發揮其抗菌作用,合用時因競爭同一結合靶位而產生拮抗作用,甚至導致細菌耐藥性的產生。總之,小兒處于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在解剖、生理、病理方面有明顯的特點,許多臟器(如心、肝、腎)、神經系統功能發育不完全,對許多藥物極為敏感。因此兒童用藥要做到合理性強,防止因用藥不合理而造成危害。
[1]崔潔,李志光,羅立勤,等.1994例住院患者抗菌藥物應用合理性分析醫藥導報,2002,21(12):813.
[2]高仲陽.國家執業藥師資格考試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2003,72.
[3]高仲陽.國家執業藥師資格考試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2003,73.
[4]許景峰.北京軍區抗菌藥物合理應用指導原則.解放軍藥學學報,2003,1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