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不是因為這場災難,許多人可能從未聽說過海地,盡管這個加勒比小國距離美國僅僅幾百英里。
北京時間2010年1月13日5時53分爆發的一場地震,將這個國家半數夷為平地,遇難人數或超20萬。以這樣慘烈的方式,我們看到了海地。
在這塊貧瘠的國土上,近900萬人口中,75%的人生活在赤貧狀態下,只有20%的人能飲用上自來水,文盲率高達80%。海地人渴望走出貧困,擺脫苦難,然而等待他們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軍事政變和隨之而來的政局動蕩、社會騷亂,是一輪又一輪的颶風侵襲,以及這一次:200年以來的最強震。
自然的偉力瞬間摧毀了海地人的家園,將無數鮮活的生命碾壓進廢墟。黃金救援時間已經過去,更多的救援將面對那些流離失所的生者展開,然而現實卻全然不容樂觀:物資緊缺,醫療匱乏,治安形勢嚴峻,甚至,隨著高溫下遺體開始腐爛,又缺乏清潔水源,海地人剛剛承受了撕心裂肺的家園破碎之痛,很可能又將面臨疾病和疫情的襲擊。由于政局動蕩、國力貧弱,他們的重建之路無疑會異常艱難。
我們關注海地,也因為有8名同胞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們被派往西半球的這個遙遠國度,身處險境執行維和任務。隨著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越來越積極地扮演國際角色,履行國際道義,他們個人和家庭命運被交織進國家使命中。
除了8名維和人員,截至1月19日,還沒有其他中國公民的傷亡報告。
飽受災難摧殘的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國家,但他們是人類共同體的成員。我們與他們膚色不同,但在自然偉力面前我們都是脆弱的人類,正像我們在2008年也曾遭遇“震痛”。
生命一樣脆弱,又一樣堅強,一樣值得敬畏。以生命的名義,向所有在海地震災中遇難的人們致哀,也以生命的名義,祈愿這個苦難的國度在飽經摧殘之后能重燃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