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政華

吉利并購沃爾沃,不僅是驚動中國汽車業的一個并購案例,更是中國民營經濟的重大勝利。李書福以其特有的草根智慧,游刃于國際資本和地方政府之間,最終實現了鯉魚躍龍門的關鍵一跳。吉利,也許并不是中國最先進的汽車制造商,但它撐起了中國民營經濟的新高度。
李書福,1963年出生于浙江臺州,現任吉利集團董事長。他的職業生涯從制造電冰箱開始,后來從事過房地產,1993年進入摩托車制造行業,進而在1997年成立“四川吉利”。吉利集團是中國第一家生產轎車的民營企業。2010年吉利汽車以1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瑞典汽車企業沃爾沃100%的股權。
合資就像是勾引我們抽鴉片。品牌掌握在誰手里,核心的技術掌握在誰手里,主動權就掌握在誰的手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2010年12月4日,當出席某商業論壇的李書福念到這些句子的時候,臺下開始交頭接耳:他們熟悉的那個浙江老板不見了。
更多人對于李書福的印象,仍然還停留在2002年。當時他40歲,剛拿到汽車生產許可證,意氣風發,憑著造摩托車的經驗對媒體說:“汽車就是四個輪子加兩個沙發。”日后,李書福曾多次澄清此事。但“汽車瘋子”“汽車狂人”的傳言早已經四處傳播開來。
今年8月初,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利)最終完成對沃爾沃轎車公司(以下簡稱沃爾沃)的收購后,作為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各式公開場合,開始言行謹慎起來,談得最多的還是“我的價值主張”。
“創業首先要學會做人,要學會感恩。”在11月9日的一次論壇上,李書福說,“我要感謝當年幫助我、支持我的鄉長、村長、縣長、區長、區委書記、縣委書記、鄉黨委書記。”他還與眾人分享創業經驗:“如果要創業,首先要研究中央精神、國務院文件。如果精神不吃透、文件不搞明白,就不知道怎么創業。”
“農村青年愛上歐洲公主”
今年3月28日,對李書福來說,是個難忘的日子。
這天,在瑞典的哥德堡市,吉利集團與福特汽車簽署最終股權收購協議,獲得沃爾沃轎車公司100%的股權以及相關資產。
李書福形容兩家企業的并購時說,“吉利是一個農村青年,愛上了歐洲的公主。”早在2009年,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均瑤集團副董事長王均豪,得知李書福打算收購沃爾沃后,大為詫異。王均豪說,“他總能干出些你意料不到的事情。”
一個以生產低端品牌轎車起家的中國民企,收購了世界知名的豪華車品牌,成為今年中國汽車業的頭條新聞。
2009年,吉利集團銷售汽車32.5萬輛,位列中國第十大汽車廠商。不過,與一汽、東風、上汽、長安等四大國有汽車集團比,吉利仍然是個主打低端市場的小廠商;甚至與同為自主品牌的奇瑞集團相比,吉利的民營背景仍顯實力單薄。
通過海外并購來提升技術水準,一直是中國本土汽車企業夢寐以求的目標。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汽車產業走上了一條“以市場換技術”的合資道路。30年后,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合資品牌汽車占領了國內70%汽車市場。
2008年,國家發改委發出了“中國汽車企業對外資的依賴度已經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預警,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以市場換技術,丟了市場,卻沒得到技術,中國汽車工業已經淪為跨國公司的附庸。”
對于吉利、奇瑞和比亞迪等國內僅有的少數幾家自主品牌廠商來說,起步更為艱難,“模仿——消化”幾乎成為當時的唯一出路。自主開發幾乎是被逼出來的。當豐田汽車要對吉利豪情車系配置的豐田發動機大幅提價時,吉利被迫自主研發發動機。日后回憶這段經歷時,李書福說,“創業的人,都是孫子,這一點必須要明白。”
對于先進的國外汽車公司技術,吉利們從未放棄引進。2002 年寶馬宣布出售羅孚品牌時,李書福就已躍躍欲試,“但當時確實因為某種原因被人搶走了”。
下一個機遇要到七年后才降臨。2009年初,受金融危機沖擊,奉行“一個福特”戰略的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決定出售沃爾沃轎車。沃爾沃歷來以安全性著稱。但自1999年福特收購沃爾沃以來,沃爾沃每年都處于虧損的狀態,2008年和2009年虧損額分別達到16億和9.34億美元。
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董揚看來,“在中國車企中,與上汽、東風、一汽三大集團相比,吉利更需要兼并沃爾沃,因為吉利的品牌知名度和技術來源不如其他,所以吉利是最需要兼并沃爾沃的企業。”
吉利所熟悉的中國市場和銷售經驗,沃爾沃所擁有的先進技術及品牌,雙方的互補性最終促成了這筆交易。并購完成后,李書福終于完成了自己多年的一個心愿:參觀沃爾沃在瑞典的試驗場,此前在與福特的談判接觸中,他都始終未能獲得參觀許可。
位于瑞典的沃爾沃實驗場,給李書福留下了深刻印象:“幾萬畝地,非常龐大,幾百公里長的道路,好幾百人一天到晚地在做各種各樣的實驗,所以他們要實現零傷亡、零排放完全能做得到。因為他們實實在在隨時隨刻地在研究,所以這些都令我欣喜。”
并購沃爾沃,吉利付出了18億美元的成本,包括2億美元票據和16億美元股本。李書福此前曾對外透露,大慶和上海市政府為并購分別提供了4.44億美元和1.48億美元的資金支持。目前,吉利集團計劃將在大慶、上海、成都三地建廠。
“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
與并購相比,對李書福來說,更大的挑戰則是并購之后的經營。
中國企業海外并購,鮮有成功整合先例。2004年,聯想集團以17.5億美元收購IBM個人電腦事業部,磨合的過程不無苦痛;同一年,TCL并購歐洲最大的傳統電視湯姆森彩電業務,但隨著液晶電視的流行,這一并購價值隨之縮水;與吉利同為汽車行業的上汽集團自2004年收購韓國雙龍后,一直深陷“竊取雙龍技術”爭論,勞資雙方沖突不斷。
在并購沃爾沃不到一百天時,李書福就與沃爾沃的管理層爆發一場爭論:為中國市場設計的沃爾沃轎車型應該更小還是更大?
在李書福看來,“中國人喜歡大的車你就造大的,像有些車拉得很長,加長加長再加長。”此前,李書福曾對外表示,在未來三到四年,吉利控股將為沃爾沃增添2到3款更大更豪華的車型。
但是作為低碳、環保和安全的先鋒代表,沃爾沃方面則堅持走安全、低調、高品位的道路,未來的車型應該是小型化、環保和節能。
“我們會充分交換想法,在兩種方向中尋求平衡。”李書福說,如何提升沃爾沃這個產品在中國的銷量,就必須要進一步研究中國用戶的消費心理。后來,李書福又建議,“沃爾沃在產品研發上作調整,盡最大可能根據中國市場的特點,開發適應中國消費者的沃爾沃產品”。
產品的精準定位,是李書福接管沃爾沃之后必須解決的問題。沃爾沃2009年在中國一共銷售2.4萬輛,尚不足同期寶馬在華銷量的四分之一。在李書福看來,沃爾沃銷量不佳,與其定位人群過于狹小有關。在并購前,沃爾沃定位的銷售人群主要是教授、律師、會計師、銀行家、白領、環保人士、藝術家。李書福稱,在中國,“這樣的消費群體確實是鳳毛麟角。”
更多場合,李書福還是盡量展現吉利和沃爾沃之間的平等關系。“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李書福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這是兩個不同的品牌定位,沃爾沃是一個豪華品牌,吉利是個大眾化的企業品牌,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投資主體,分別由兩個關系層來管理的汽車公司。
但誰又能保證雙方永遠沒有沖突呢?上汽在重組韓國雙龍汽車一年后,雙龍就爆發了大規模的罷工事件,在位于韓國平澤市的雙龍汽車涂裝2號車間內,至今仍然保存著當時事件的痕跡。直到12月6日,印度最大SUV和拖拉機制造商馬亨德拉公司宣布,收購韓國雙龍汽車公司70%的股份,上汽才從雙龍的泥潭中解脫。
吉利和沃爾沃的未來會怎樣?在12月4日的某商業論壇上,李書福用這樣一句話結束了自己的演講:“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