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敏

“我不希望控煙成為形式主義的工作,說得更刻薄一些,別作秀。”
楊功煥,63歲,公共衛生和流行病學專家。現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控煙辦公室主任、中國控煙協會副會長。1987年赴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學習,1990年回國以后擔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流行病學微生物學研究所監測室主任,負責建立和運轉全國疾病監測系統。
舉十幾年之力,楊功煥牽頭建立了一個覆蓋全中國的疾病監測網,所搜集的關鍵數據以及開展的相關研究成為中國煙草死亡歸因的最有效證據。她始終站在控煙戰斗的第一線,不僅與龐大的利益部門討價還價,還要與人類的自制力較勁。在這場尚未結束的戰爭中,她的身影盡管孤獨,卻無畏而光榮。
在中國,“控煙”看似一張不痛不癢的宣傳海報。
這令楊功煥感到尷尬。她是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控煙獎得主,也擔任著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控煙辦公室主任、中國控煙協會副會長的職位。
中國在2003年簽訂《全球煙草控制框架公約》之后,人們才更多地關注到她。然而,到了今年,承諾期已到,而中國并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履約,于是,這位控煙斗士被稱為“唐 .吉訶德”——無畏、執著,卻又孤獨、悲情。
在記者面前,這位63歲的女士舉止從容緩慢,笑起來還有酒窩。她并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個瘋狂而孤獨的騎士。她說自己清醒著,還有志同道合的兄弟。她語氣柔和,卻又斬釘截鐵:“吸煙一定會帶來健康危害。”
“吸煙有害健康”,已是眾所周知,但對于楊功煥這并非只是隨口而出的陳詞濫調。在參與控煙之前,她在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工作了10年,負責中國疾病監測系統的組織與運作。
她手中掌握煙草導致死亡歸因的翔實數據和研究報告,這是一把利器。
“四面楚歌”
用楊功煥的話說,她不是官員,也不是御用學者,煙草公司也把她列進了黑名單。總之,就是“四面楚歌”。
她一直戰斗在控煙運動的第一線。1999年,楊功煥在世界衛生組織無煙行動倡導組織(TFI)任職,為《煙草控制框架公約》準備流行病研究及法律文本。2001年,中國作為談判成員國參加公約的討論,楊功煥被聘為衛生部專家參與其中。
但隨著中國煙草專賣局的介入,她發現自己并非“主流”。
在公約的籌備工作會議上,煙草局就表現出“反對傾向”。他們在公約文本上,試圖減輕煙草危害的措辭。比如將吸煙“極具破壞力的影響”改為“有害影響”。
“控煙并不會在短期內對煙草工業造成影響,”楊功煥認為,但煙草對公共衛生的影響會更快到來。如果一國政府當年的煙草稅是若干億美元,那么20年后,這個政府將不得不用當年所征收的煙草稅的2.8倍來支付吸煙帶來的健康危害。
在2008年11月南非德班的國際控煙大會上,中國得了一個“臟煙灰缸獎”。
中國控煙的主導部門,曾是衛生部、發改委經貿司等。目前,工業和信息化部主導中國履行控煙公約,卻又管理國家煙草專賣局。
沖破利益的盤根錯節,楊功煥顯得無能為力,“如果不改變執行部門,控煙就是一紙空文。”
有些時候,她甚至感到,除了這個龐大國家的煙草利益部門之外,自己身邊的戰友也是“敵人”。
基層衛生人員跟她說,控煙誰不會,“無煙醫院”我們搞了好多年。在楊功煥看來,醫院準備了 “禁止吸煙”的銅牌,貼在墻上,年復一年,迎接檢查。
“從疾控的角度,這些工作的結果是無效的。”楊功煥說,過去創建的“無煙醫院”,有領導小組,有控煙標識,有數據庫,就是沒有“沒人吸煙、沒煙頭、沒煙味”。
“死亡地圖”
數據,是楊功煥最為忠實的戰友。她也用科學的依據,打出了感情牌。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控煙辦公室《2009年中國控制吸煙報告》就這樣開篇,“中國吸煙者超過3億,每年死于煙草相關疾病者超過100萬,大約每分鐘2人死亡。當你用15分鐘讀完這本報告,意味著又有30個因患吸煙相關疾病的人永遠離開了人世。
“100萬是個宣傳數字?”記者問。
“不,這來自流行病學的科學調查。我們把不確定性放到最小,這個數值,甚至低估了。”
在發展中國家,最為缺少的是客觀準確的數據,公共衛生領域也不例外。傳染病、慢性病對人群的危害究竟有多大?中國不同地區的人群處在疾病模式轉變的哪一階段?
這些公共衛生的基本信息,是對未來幾十年疾病發生及流行模式進行預測的關鍵性依據。建立一個覆蓋全國的疾病監測網,就是楊功煥在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十數年的主要工作。
監測網絡把全國農村地區分為四類,分別設點。前四年里,楊功煥跑遍了各省,每個省她至少要去一兩個監測點。這些監測點按照科學抽樣方法,搜集了中國3000多個縣市,具有統計學意義的監測數據。
至2000年,監測網絡1000多名工作人員共搜集了60萬例死因報告。楊功煥帶領課題組對這些數據進行反復校正,根據每種疾病的死亡率和變化趨勢,按照嚴重程度劃為6檔,以不同的顏色清晰地標記在每張地圖上。
這就是中國“死亡地圖”,客觀而系統地回顧了過去50年(重點是近10年)來中國人群不同死因的流行水平、變化趨勢和分布特點,勾畫了中國人群的行為危險因素的地區分布。
中國煙草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流行。基于世界其他地區的調查結果,煙草流行20~30年后對健康的影響將達到高峰。
楊功煥決定盡早搜集數據。1994年,她依托疾病監測系統建立了25萬人的隊列,進行吸煙與健康的研究。該隊列已經維持了16年。前期5年的觀察結果證明了在20世紀末煙草使用導致了12%的超額死亡。由此推論出中國到2000年,每年有100萬人死亡歸因于煙草使用;2025年,這個數字將擴大為200萬人;到2050年,會上升為300萬人,并且有1/2的死亡發生在35~64歲之間。
這些數據和研究成為中國煙草導致死亡歸因的最有效證據。
未競之業
帶著這些數據與研究成果,楊功煥自然理直氣壯。但她也承認,從公眾的角度,這些努力還是一場“秀”,報告止步于報告,一些嚴苛的行政控煙手段也讓眾多煙民多感不適。
于是,楊功煥還要和人類的自制力討價還價。
說起來很簡單,一個人應該對自己的健康負責,每個人也應該尊重并保護他人擁有健康的權利。不過,人們很難為20年后才發生的危害而限制目前的行為。
楊功煥當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人們不可能都是流行病學專家,明白其中的利害。吸煙的危害不像是甲流,明天就有癥狀。吸煙也并不一定會導致肺癌等疾病,這就像飲酒駕車,危險系數增高,但不一定會出事故。
“我們研究的結果,應該得到專家體系和政府的認同,最終由政府發布給公眾。”她說,無論如何,我們的最終目標還是建立政府控煙的公信力。政府需要向市場和社會設計健康生活的觀念,發布有關煙草客觀、科學、公正的知識,定期發布煙草的行業和消費報告。只有讓人們自由選擇煙草、或者摒棄煙草,控煙效果才能更為穩固。
在美國,這場“控煙戰爭”已經持續了半個世紀。基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研究,1964年,美國衛生部發布“外科總結報告”,美國政府也認同這個結果。1967年,“吸煙與健康大會”激起了以美國為首的戒煙浪潮。
在戒煙浪潮中,公眾不清楚煙草消費和接觸煙草煙霧造成的健康后果、成癮性和致命威脅,而帶有“警示圖形”加文字警告的煙草包裝是一種最具有成本效益的手段。
楊功煥認為,中國每年生產大約1千億盒卷煙,如果在煙盒上都印上健康警示標識,將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控煙健康宣傳。但在目前,中國煙盒的精美包裝仍在延續,而參與控煙工作的政府專家,也改由煙草部門的人員擔任。
楊功煥轉而“押寶”在知識界,希望順應整個中國的經濟政策,以發展綠色工業為目標進行控煙。她組織了數十位公共衛生領域專家、經濟學家、法學家等,準備在2011年1月發布2010年度控煙報告。
“中國社會還不太具備對科學信息辨別和信服的習慣。我們以專家組名義發布報告,具有獨立學術的價值,希望得到公眾的認可。” 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