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生
當代中國對“現代化”的目標并不陌生。從1954年中國政府第一次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任務,到1964年提出要在20世紀內實現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目標,再到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提出以“翻兩番”為核心的“三步走”目標,中國一直在向現代化發展。
在經濟層面,中國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速度超出了預計:1987年,中國GDP總量達到了1980年的2.04倍,提前3年完成了第一個翻番的目標;1995年,GDP總量達到了1980年的4.33倍,提前5年完成了翻兩番的經濟增長戰略目標;2009年,中國的GDP總量已達到了1980年的15.54倍。北京大學有關學者估計,到2010年底,中國將提前完成鄧小平當年提出要在2030年?2050年達成的“三步走”的宏偉設想。這意味著,中國將提前至少20年完成現代化的目標。
毫無疑問,中國30年來以經濟為核心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社會現代化的水平和國際地位。在中國崛起的大勢之中,我們看到了許多彈冠相慶、萬事大吉的興奮情緒。我們越來越不愿意關注別人的評價,而更在意自己的崛起。
環顧四周,在巨大的經濟成就之下,我們不難看到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然而,現代化不只是GDP一個指標的增長和擴張,而是有著更為廣泛內涵的評價體系。現代化首先表現為一些“硬目標”,如經濟增長、四個現代化等。在這個方面,中國離預期的現代化還有一些距離。比如中國的農業,至今基本還是以小農經濟為主,離現代化農業還相差很遠;中國的工業、科技發展也不平衡,作為一個大國的工業體系和科技體系,與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距離。如果動態來看,這種差距就更大了。
如果說實現“硬目標”對中國并不是大問題,但作為現代化內涵中的“軟目標”,何時實現,尚待商榷。
什么是現代化的“軟目標”?沒有標準答案。在筆者看來,它應該是在經濟和科技現代化背景下,以人的權力和人的發展為核心的社會制度、文化、價值觀念等方面發展進步的過程。它很難量化,但有多方面的表現,如:社會公平、保障與福利、人權和私人財產權的尊重與保障、法制化、人的自由表達、教育、信用等。在這些“軟”指標方面,一個進步的國家應該取得與經濟增長同樣的發展。
國內有學者曾經提出過“社會現代化”的概念,包括三個戰略重點:生活質量、社會轉型和國民素質。在具體內容上,涉及到經濟發展、消除貧困、社會保障、城市化、教育、衛生、信息獲取等多個方面。如果“重硬輕軟”的問題不加以認真解決,就會出現富饒之下的貧困、社會分配不公、缺乏正義、物質與精神脫節、人們擁有財富卻感覺不到安全的局面,“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的事情就會經常發生。中國發展至今,的確到了一個為現代化目標注入新的人文和制度內涵的時候了。就此而言,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的確是抓住了中國未來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