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云 黑龍江省雞西市城子河區人民醫院(158170)
小針刀與毫針治療粘連性關節炎療效觀察
陳瑞云 黑龍江省雞西市城子河區人民醫院(158170)
目的 觀察小針刀與毫針治療粘連性關節炎致頸肩腰腿痛麻病的臨床療效分析。方法 分兩組觀察比較臨床效果,小針刀組95例,毫針組165例。結果 兩個療程后,小針刀與毫針組治愈率分別為93.68%、75.76%,小針刀組明顯優于毫針組,差異非常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小針刀神經阻滯治療對粘連性關節炎是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
粘連性關節炎;小針刀;局部穴位注射;神經阻滯;毫針理療;功能鍛煉
粘連性關節炎是日常生活勞動引起常見病、多發病,是由于關節周圍軟組織病變而引起關節疼痛和活動障礙。特點是關節活動逐漸受限,慢性病程積累,有的疼痛劇烈,甚至影響夜間睡眠和日常生活質量。針對該病復雜致病機制及對病情認真辨析,實行標本兼顧治療原則,采取小針刀治療后,療效顯著。現將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完整資料進行分組觀察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共選取260例。小針刀組95例,男38例,女57例。頸椎病6例,肩周炎32例,肘關節肱骨內外上髁炎16例,腰骶椎病8例,膝關節炎27例,足跖趾關節炎及足跟刺痛6例;毫針組165例,男73例,女92例。頸椎病17例,肩周炎59例,肘關節內外上髁炎18例,腰骶椎病26例,膝關節炎38例,足跖趾關節炎及足跟刺痛7例。年齡在20~40歲76例,41~60歲114例,61歲以上70例。
1.2 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治療標準》確立診斷標準[1]。
1.3 輔助檢查 X線、CT﹑磁共振成像。
2.1 小針刀組
2.1.1 操作 準確找到關節局部穴位或壓痛點,少數可觸及包塊,先用手法按摩、松解,痛點局部碘伏消毒,局部注射鎮痛液麻醉,然后應用小針刀縱行切割3~5次,并且擺動剝離,使粘連的筋膜松解,術畢局部壓迫5min,防止出血,貼無菌紗布或雷夫諾爾紗布、創口貼即可,每周施術一次,二周1個療程,對照組相同。
2.1.2 鎮痛液配制 0.5%利多卡因2ml,維生素B1100mg,維生素B120.5mg,曲安奈德10mg(或強的松龍25~50mg),當歸液2ml,慶大霉素4~8萬U混合液10ml。糖尿病者禁用激素制劑。
2.2 毫針組 中醫辨證,局部和循經取穴,配合電針或理療,手法松解按摩,每日施針一次。
3.1 療效標準 參照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制定[2]。治愈為臨床痛麻等癥狀消失,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隨訪半年無復發;好轉為臨床痛麻等癥狀明顯減輕,不影響工作和生活,隨訪期間偶有加重,治療后減輕;無效為臨床癥狀無改善或稍減輕,隨訪期間臨床痛麻癥狀時有發生,明顯影響工作和生活者。
3.2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
3.3 兩組療效比較n(%)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n(%)]
3.4 療效分析 兩組療效治愈率差異非常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總有效率小針刀組明顯優于毫針組,說明小針刀療法效果明顯,而且治療次數少,見效快。
關節炎是發生在關節周圍結締組織、肌筋膜的退行性病變,包括關節囊、滑液囊、周圍韌帶及關節內外兩層肌肉,病變不在關節本身。毫針、按摩、理療等措施,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癥因子吸收,減輕或消除疼痛,促進良性循環。
關節周圍滿布豐富的自主神經纖維,局部致炎因子易引起反射性血運障礙,形成“疼痛—肌肉缺血—致炎粘連”的惡性循環,小針刀神經阻滯術可切斷此惡性循環,此種治療,通過神經叢阻斷病變的傳入沖動,廣泛影響患肌肌群的神經、血管,使局部血管擴張,改善患肌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解除肌群痙攣,緩解疼痛,阻斷惡性循環。
局麻藥可阻斷周圍神經由病灶傳向中樞神經系統的惡性刺激,鎮痛藥液本身也是一種微弱溫和的良性刺激,對神經系統可起到調節作用,從而改善局部營養,恢復組織器官功能,同時阻斷運動神經傳出的沖動,使病區肌肉松弛,解除局部肌肉痙攣,從而阻斷疼痛的惡性循環,恢復關節活動功能。
鎮痛液中曲安奈德注射后局部濃度高、作用快、全身不良反應減少,具有抗炎消腫作用,并可減輕或松解粘連,解除對神經纖維的壓迫,使疼痛緩解或消失,關節腔注射可使藥液直接作用于局部,進一部消除水腫,松解粘連。但應嚴格無菌操作,并可加入少量抗生素,預防感染。
利用利多卡因局麻,曲安奈德防粘連和抗炎,小針刀松解局部軟組織粘連,病癥消退,疼痛緩解,具有立竿見影的手術效果,療效顯著,治愈率高。小針刀治療創口小,不需要縫合,不必換藥,一次性治療效果可靠、明顯。無痛苦,方便簡捷,安全經濟,要求手術場地簡單,患者易接受,適合基層醫療單位,值得臨床推廣。糖尿病、凝血障礙及活動性結核等病禁用小針刀治療。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治療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186.
[2] 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S].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1998:511.
10.3969/j.issn.1672-2779.2010.10.039
1672-2779(2010)-10-0044-02
201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