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江 楊理連 李佐
核心競爭力視角下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研究
□劉文江 楊理連 李佐
目前,高職教育已經進入內涵式發展階段,其如何提升核心競爭力已成為關注的熱點問題。通過對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內涵要素的分析,提出了以核心競爭力能級模型為基礎的界定方式和基本建設途徑,并形成了以核心競爭力能級模型映射機制評價標準為主要內容的評價體系。
高職核心競爭力;基礎能力;文化傳承能力;社會影響能力
高等職業教育在規模發展和內涵建設過程中,有其建設與發展的內在規律,能夠挖掘和建立起自己的競爭優勢,迅速提升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本文以此為切入點,通過對基于核心競爭力的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標準化、模式化進行研究,以期對目前高職教育內涵發展能有所啟迪和借鑒。
基于核心競爭力的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是其多元化發展戰略模式中的一種類型,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是現代主體發展中以社會為中心、競爭為主流的時代變革產物,它是以組織論、競爭論、知識經濟論為理論依據,把高職院校視為一個有機的社會組織系統,通過競爭獲取生存和發展優勢的能力。
核心能力層次學理論闡述,核心能力的形成是經歷了組織運用資源的必要能力,必要能力結合優勢強項形成關鍵能力,進一步優化、整合產生難以被模仿的關鍵能力時,就形成了核心競爭力。由此可見,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是一個按能級來構建形成的能力模型(以下簡稱“能級模型”),以其本身組織為基礎,以外部因素不斷作用,其組織學習能力與組織績效之間具有顯著的正向關系[1],從而形成內化效應的多維度遞進能力系統。高職院校的組織主體是其本身職能適應歷史使命的結構形式,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是以組織的基本能力要素為中心,梯度發散到結構特征維度、社會價值維度乃至整體維度的能力系統。剖析能級模型各個維度的能力構成主要有:基本能力要素包括理念能力、專業能力、“教學做”一體化能力、師資能力、戰略能力、管理能力、文化能力等;結構特征維度主要包括基礎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分為運行能力和創新能力);社會價值維度主要包括人才培養能力、科學研究能力、社會服務能力以及文化的傳承與輻射能力。從整體系統看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能力,分為學校組織結構形成的“功能”、由社會需求與歷史使命形成的“職能”和由社會地位與作用形成的“勢能”。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能級模型是其界定和培育過程研究的基礎,同樣是其核心競爭力效能最大化的主要內涵(具體關系見下圖)。

綜上所述,能級模型的結構特征維度是界定高職核心競爭力標準層次,擴展層次維度的能力均是以此為基礎,外界因素不斷作用的結果,是核心競爭力的發展和提升。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主要應具備三個要素:一是以其硬件資源、專業技術資源和人力資源為基礎,對影響學校發展的一系列要素逐步優化的能力;二是將其發展過程中長期培育和積淀的獨特優勢,形成理念層面、制度層面的社會共識,并根植于院校文化和精神內質中的能力[2];三是使其整體資源在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和社會服務三個維度上的具有競爭優勢,并在競爭中取得可持續生存與發展的能力。
應該說,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能級模型中的結構特征維度界定了核心競爭力的標準模式,核心競爭力是一個內生而不自生,可培育不可模仿的過程量。因此,培育的過程必須結合自身能級模型中的結構和優勢能力,通過高職院校主體與外部作用,使功能內化為核心競爭力,從而培育出生存發展的優勢能力。筆者認為,高職院校的戰略管理、組織結構因素和環境變量是作為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能級模型三個可控要素,同時也是實現其核心競爭力發展的主要途徑。
組織結構是任何有機主體發展的物質基礎,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正是以組織為基礎,從而實現其優勢能力的積蓄與延展[3]。高職院校創新戰略管理是組織結構合理化的可操作層面,是引導學校密切關注與之發展相關的環境因素,把握與經濟社會和教育熱點相符的發展方向,同時是摒棄阻礙優勢能力發展的差異性,即解決組織結構發展形成后的剛性和滯后性問題。與之相對,高職院校應突出基于發展戰略的辦學定位和基于驅動優勢能力逐漸內化的管理機制。
目前,以突出高職院校辦學理念和發展戰略定位為前提培育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已經成為教育界的共識,這是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形成的精神動力,是其發展規律中“知”的重要體現;同樣提升高職院校的各項管理機制是其核心競爭力培育過程中另一層面的重點,高職院校優勢能力成長的各個階段和促使主體結構遵循“他律性”發展的內部動因皆受益于此。為此,高職院校必須圍繞這一原則在辦學類型、辦學層次、辦學規模、服務范圍、發展目標等方面都要有凸顯特色的辦學定位,從學校相關利益者的期望出發,對所處的外部競爭環境以及內部的競爭條件進行科學的分析和預測,進而做出學校發展的總體部署,同時高職院校要建立并完善基于權責分明、激勵機制、組織系統、學習環境、歷史遺存和文化傳統在內的一整套高效管理體系,把資源有效地分配到各個領域,實現功能的最大化,這種管理體系不僅是高職院校競爭力的生成機制,而且是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核心標志。
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形成是外部因素作用于組織,從而實現能力逐步內化提升的培育過程。當今,高職院校作為社會有機主體,其組織方式正經歷著從機械式系統向自然生物系統范式轉變,即不斷以組織結構的調整和重構來適應復雜的環境變遷,這就需要一種控制組織結構變動的“智能化”因素——知識獲取型組織結構。組織系統論指出,知識獲取是組織內部以知識為核心,通過利用、共享、傳播和創造,對組織內個人知識和組織知識進行持續創新,以提高組織的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的發展模式[4]。應該說,知識獲取的結構形式是核心競爭力能級模型發展的內部動因,也是核心競爭力逐級內化提升的方式途徑。
目前,高職院校已經不同程度地意識到學習型組織建設對于學校發展的重要性,然而,上升到理論層面主要是信息積累體系和知識創新體系的“系統化”,即知識積累是知識獲取的基礎,知識創新是其持續發展、彰顯特色的保障體系,兩者相互融通,以求最終達到在信息資源積累配置過程中“創新特色”和在知識創新過程中的“傳承積淀”。前者說明了有機組織主體知識存量的增加在知識創新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后者則顯示知識創新能力的形成是核心競爭力晉升階段的一個標尺,重復晉升的歷史過程是形成難以被超越和取代的競爭優勢的發展模式。為此,高職院校的資源整合過程中要注重全方位內涵建設能力的內化,以求知識獲取進程中的“信息全面化”和“能力核心化”,包括工作過程系統化導向式高職課程改革、校內實訓基地“生產性”與校外實訓基地“教學化”建設、“雙師結構”團隊構建、柔性化教學管理制度建設以及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的系統性、綜合性的人才培養模式;另外,高職院校應在自身核心能力提升的過程中,始終結合自身的優勢特點,貫以文化傳承的思想,在辦學過程中不斷挖掘、總結并繼承學校的傳統優勢,及時發現和提煉每個發展階段的特點,并結合人文環境、地域環境、經濟環境等眾多因素,形成物質與精神相結合的發展模式。
高職院校創新戰略管理是核心競爭力的生成導向基礎,知識獲取型組織構建是核心競爭力培育的結構基礎,而主體組織邊界聯系系統是體現大學核心競爭力的“資源獲得性”的控制因素。可以說,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要求其是一個“多邊界聯系系統”的組織。高職院校必須要增加與社會的接口,調動多方面的力量來為社會服務,并從社會聯系中取得相應的效益,這樣學校的“邊界聯系系統”就才能多樣化和多層次化,同時伴隨著社會對其綜合能力的認同觀念不斷積累增加,就形成一種特別的核心競爭優勢。
綜上,高職院校要加強校企合作與國際合作,通過吸收外部資源,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整合更多的教育資源。例如,高職院校可以通過教育合作等方式形成專業、行業和企業之間的聯盟,在師資隊伍、教學資源、人才培養、學科建設、重點實驗室等內涵建設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合作,發揮各自優勢,進行協作競爭,從而取得雙贏的結果。另外,應打造高職院校品牌效應,其不僅可以提升學校市場競爭優勢,更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識,例如學校應加強專業品牌建設,依托自身所具備的專業優勢,結合市場人才需求、區域經濟變化、地域人文環境等因素開拓新專業或改造原有專業,創建出自己的品牌專業,并以此為中心,構建院校核心競爭力,增強社會對學校認可度和畢業生對企業的吸引力。
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能級模型是其核心競爭力界定和培育的基礎,然而評價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能級強弱程度,需要借助能級模型的映射機制,即高職院校核心競爭能力特征和變化往往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并以一定的結構方式來實現組織目標:高職院校改革的力度映射評價其能力的調整、高職院校發展的程度映射評價其能力的增長、高職院校穩定的程度映射評價其能力的均衡、高職院校特色的鮮明程度映射評價其能力的優勢和異構。目前,高職院校的特色和穩定的表現,是學校長期歷史積淀的結果,以高職院校的改革與發展指標來評價核心競爭能力的調整與增長是學校階段性發展的主流[5]。
一是基礎能力建設是高職核心競爭力的基本資源建設,同樣基礎能力評價標準也是對高職院校基本資源建設情況的定性、定量分析。基礎建設評價標準是以學校擁有的校內外資源為評價主體,分為可量化的基本建設和內涵建設指標,包括硬件設施、人才培養方案、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實訓基地建設、具有創新性的師資隊伍及結構合理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具有自主創新性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等,例如實訓基地建設標準可以從實訓設施、實訓環境、實訓功能等方面問題入手評價。
二是隱性能力評價標準是對高職院校軟實力建設的分析,高職院校的軟實力主要包括教師創新能力、領導決策能力、教師自我學習能力、制度創新能力、專業建設與課程開發能力、教學科研能力等,例如科研能力評價,可以通過科研經費總額及人均經費、國家或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數、公開發表學術論文數、科研成果轉讓次數等成果來共同衡量。
三是核心成果評價標準即對學校“產品”的評價。學校的核心成果包括示范性建設專業、精品課、教學成果獎、項目化教學設計課程以及社會聲譽等,例如保持較高的社會認可度是高職院校形成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用人單位、家長、學生對高職院校的認可程度,學生就業率、專業對口率、就業滿意度等均可以量化為評價核心競爭力的指標因素。
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是一個按能級來構建形成的能力模型,其運行是以創新戰略管理為發展導向和動力、組織內部結構對知識的智能獲取以及組織邊界系統所具備的“資源獲取性”三個控制因素來驅動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與提升,同時分析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評價體系,要從能級模型與高職院校兩個主體間的一種映射機制入手,這種映射機制實現了定量標準對定性能力的評價。
[1]陳國權.組織學習和學習型組織:概念、能力模型、測量及對績效的影響[J].管理評論,2009(1).
[2]雷久相.用優秀的校園文化提升高職核心競爭力[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4).
[3]唐華生.管理創新,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競爭力提升的必然選擇[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7(4).
[4]劉聘.知識管理與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提升[J].職教縱橫,2007(4).
[5]張翠英.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評價體系探析[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2).
責任編輯 殷新紅
G712
:A
1001-7518(2010)36-0009-03
劉文江(1955-),男,河北獻縣人,天津職業大學黨委書記,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管理;楊理連(1975-),天津職業大學職教所所長,副研究員,中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秘書長,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李佐(1982-),天津職業大學職教所科員,研究實習員,碩士,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
2010年天津市政府決策咨詢重點課題《基于產業集群發展的濱海新區技術應用型人才體系構建研究》階段性成果,主持人:劉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