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 賀香 沛和娟
高職女畢業生擇業價值取向與職業自我效能感的關系探析
□李力 賀香 沛和娟
本研究對5所高職院校的376名女畢業生進行了擇業價值取向和職業自我效能感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高職女畢業生擇業價值取向在年級、學科、學校、有無兼職經歷、是否獨生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女畢業生擇業效能感在性別、在校身份、兼職經驗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女畢業生的擇業價值取向與擇業效能感存在顯著的相關,同時擇業價值取向對擇業效能感具有正向的預測作用。
高職女畢業生;職業自我效能感;擇業價值取向
高職大學生,尤其是高職女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社會十分關注的熱點話題。高職院校學生是大學生整體中的一個特殊群體,與本科院校學生相比,入學分數較低、學制較短、教學設備與師資隊伍相對薄弱。近年來,隨著高職招生規模的逐步擴大,高職畢業生的存量資源大大增加。一方面不少企業對高職畢業生的能力要求更加具體和嚴格,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就業形勢更為嚴峻,就業競爭更加激烈。用人單位錄用畢業生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正常的現象,如有的用人單位無節制的提高用人規格,本來高職生就能勝任的工作,非要招收本科生、碩士生,造成人才使用上的浪費;另一方面由于就業制度的改革,部分學生在“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模式下沒有及時調整好心態并建立正確的擇業價值觀,導致對自身評估與定位的不確定,造成就業失敗或擇業失誤,從而產生了畢業生相對過剩的現象。在整個就業環境不樂觀的情況下,高職女生的就業問題顯得更加突出。有的單位明確表示“只接受男生”或“優先考慮男生”,表現出“排女”傾向。在畢業生就業過程中,尤其是理工科專業畢業生就業時,社會對女生的需求信息大大少于對男生的需求。據資料統計,在招聘單位落實率上男性明顯高于女性。男性總體的落實率為65.6%,女性為56.0%,相差9.6個百分點。因此由于社會分工的差異以及性別角色期待的不同等各種因素,高職女生在就業過程中面臨著許多特異性的困難與挑戰。某些宏觀的社會因素,更加重了她們的就業壓力。
擇業價值取向又稱職業價值觀是指人們對待職業的信念和態度,或是人們在職業生活中表現出來的一種價值傾向,是價值觀在職業選擇上的體現,也可稱之為擇業觀[1]。職業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實現與擇業相關任務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覺,是自我效能感在擇業中的體現[2]。職業自我效能感在個體的職業選擇行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從某種意義上講,職業效能感比實際從事某種職業的能力更為重要,職業效能感的高低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個體的職業選擇。本研究從職業價值觀和職業效能感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來探討高職女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心理,一方面旨在從個體發展角度提高高職女畢業生的職業決策水平,幫助其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在擇業的過程中對自身進行正確的定位與評價,幫助其盡快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崗位并順利就業;另一方面也呼吁全社會關心和重視高職女生的就業,積極尋求解決其就業難的出路,使人才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確保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順利進行,為有關教育管理部門的職業指導提供心理學依據及建議。
從某省5所高職院校抽取了400名即將畢業的女生為被試,剔除無效問卷后,獲得有效被試376名,從學校、生源地、專業、是否黨員、是否獨生子女和是否有過兼職經歷等方面就擇業價值取向和擇業自我效能感兩方面做對比分析。
1.大學生擇業價值取向調查問卷。該量表由王沛、康廷虎(2005)編制,共48題,分為八個維度:工資福利(4題)、自我價值實現(7題)、工作環境因素(7題)、工作穩定性因素(6題)、社會地位因素(4題)、社會需要因素(5題)、專業及個人興趣因素(6題)、背景變量(9題)。采用利克特式5點計分的方法,按照“非常重要”、“比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不重要”5個等級進行評定,分別給予5分~1分。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α系數為0.9016[3]。
2.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該量表由彭永新、龍立榮(2001)編制,是根據Betz和Taylor編制的“職業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結合進行的訪談資料和學生開放式問卷調查結果修訂而來。該量表具備較好的信、效度,同質性信度為0.93,重測信度為0.656。共39題,包括五個部分:自我評價(6題)、收集信息(9題)、選擇目標(9題)、制定規劃(8題)、問題解決(7題)。對每一題目的評定按Likert自評式五點量表進行:要求被試根據自己的實際,按照“完全有信心”、“比較有信心”、“有一些信心”、“有一點信心”、“沒有信心”5個等級進行評定,分別給予5分~1分,得分越高表明個體的擇業效能感水平越高[4]。
3.數據處理。運用SPSS11.5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表1 高職女大學畢業生擇業價值取向的差異比較(M±SD)
經過統計分析,高職女畢業生擇業價值取向各維度得分順序依次為:自我價值實現>工作環境>社會需要>專業及個人興趣>工資福利>背景變量>社會地位>工作穩定。表1的統計結果表明:高職女大學畢業生職業價值觀在學科、有無兼職經歷、是否獨生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其它方面沒有出統計上的差異。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學校女畢業生的擇業價值取向在自我價值實現、工作環境因素和社會地位三個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余維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表2 不同高職院校女大學畢業生擇業價值取向的方差分析(M±SD)

表3 不同院校間女大學畢業生擇業價值取向的多重比較(LSD)
為了進一步了解不同高職院校女畢業生擇業價值取向的具體差異,對存在顯著差異的三個維度進行多重比較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在自我實現維度上重點院校與一般院校和民辦高校都存在顯著的差異;從均差上看,一般院校和民辦高校的女生比重點院校的女生更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而一般院校與民辦高校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在工作環境維度上,一般院校的女生得分比重點院校的女生更高,并達到顯著水平,民辦高校也比重點高校得分高,但經校正后檢驗未達到顯著性水平,一般院校與民辦高校不存在顯著差異。在社會地位維度上,民辦高校與重點院校和一般院校都存在顯著差異,民辦學校女生比重點院校和一般院校的女生在擇業時更注重考慮社會地位因素,而重點院校與一般院校間不存在顯著差異。
1.在校身份的差異比較。女大學畢業生擇業效能感的各維度得分高低順序是:自我評價>收集信息>選擇目標>制定規劃>問題解決,且趨勢是隨著任務難度的增加而遞減。如表4所示,女大學畢業生的擇業效能感各維度在是否黨員或干部和有無兼職經歷兩個方面均存在顯著差異。黨員或學生干部的女畢業生總效能感及各維度水平均高于普通高校女畢業生,有兼職經歷的女畢業生在擇業效能感及各維度上也均高于沒有兼職經歷的女大學畢業生。
1.女大學畢業生擇業價值取向與擇業效能感的相關分析。從表5可以看出,女大學生的擇業價值取向各因素與擇業效能感的各維度都存在顯著性的相關。其中總的擇業價值取向與擇業效能的相關系數為.0.318,并達到了顯著水平。
2.擇業價值取向對擇業效能感的回歸分析。為進一步探明擇業價值取向對擇業效能感的影響,以擇業價值取向的各維度為自變量,擇業效能感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結果如表6)。

表6 擇業價值取向對擇業效能感的逐步回歸分析
多元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專業及個人興趣因素與自我價值實現兩個因子進入回歸方程,它們一起解釋了擇業效能感10.1%的變異量。
本研究發現來自不同高職院校的女畢業生的擇業價值取向在自我價值實現、工作環境、社會地位三個因素上存在顯著差異。高職女畢業生擇業價值取向在兼職經驗上的差異顯著,其差異表現在自我價值實現因素上,相比較而言,有兼職工作過的女生在擇業時更注重自我價值實現的追求。職業價值觀影響個體的職業選擇,而兼職時關于職業的直接經驗反作用于個體的職業價值觀,個體根據不斷調整平衡適應其現實環境的職業價值觀做出最有利于自我價值實現的擇業選擇。在獨生子女情況上,除了在工資福利因素上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明顯得分高,其他的職業價值觀因素的差異均不顯著。這可能是由于獨生子女由于沒有兄弟姐妹的分擔,在未來贍養父母維持生計的負擔更重,所以在擇業時重視考慮工資福利。在學科、學校方面,從研究結果來看,文史類和理工類的擇業價值取向的差異不大,只有在社會地位因素上存在差異,文科生在擇業時相較理科生更重視考慮社會地位因素。這種差異可能是專業的性質與發展前景不同造成的。
從擇業效能感的研究結果來看,總體上高職女畢業生擇業效能感處于中等偏上水平,標準差相對較大,說明擇業效能感的個體差異較大。女畢業生擇業效能感各維度得分均值高低順序是:自我評價>收集信息>選擇目標>制定規劃>問題解決,即隨著處理任務難度的增加而遞減。各維度分數相近,說明其對自身的信心與整體的能力的評估較為一致。高職女畢業生的擇業效能感在年級、學科、學校、生源、是否獨生子女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不同在校身份的女大學畢業生擇業效能感存在顯著差異。是黨員或學生干部的女大學生總的擇業效能感及各維度水平均顯著高于普通女大學生。女大學生擇業效能感在有無兼職經驗上存在相當顯著的差異,有兼職經驗的女生在擇業效能感的各維度上水平均顯著高于沒有兼職經驗的女生。
職業價值觀與擇業效能感的相關研究表明,高職女畢業生擇業效能感與擇業價值取向及其各因素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從各維度上看,除了工資福利分和自我評價、問題解決維度的相關,還有工作的穩定性與自我評價、收集信息、選擇目標維度的相關并不顯著,而兩量表的其他的維度上的相關系數均達到顯著性水平。說明職業價值觀與擇業效能感存在相互影響。多元回歸分析的結果也說明職業價值觀的專業及個人興趣與自我價值實現因素對擇業效能感有一定的正向預測作用。職業價值觀中的發展因素直接影響大學生的擇業效能感。在擇業價值取向中看重發展因素的學生,其擇業效能感較高[5]。
在當前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市場,高職女生就業群體要加強自身能力的培養與綜合素質的提高,認清就業形勢,實事求是地分析自我,轉化就業觀念,確立適當的就業期望值。同時,還要主動學習、掌握專業知識和就業技巧,并拓寬就業渠道,以創業帶動就業,并要及時調整就業心理,保持平常心態,要學會在挫折中培養自己堅強的意志力和提高就業自信心。發展具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并根據學校教育和就業形勢的變化及時靈活調整自己的計劃。因此對自身準確的定位,改善擇業效能感顯得十分必要。從擇業效能感的各維度比較來看,高職女大學畢業生在制定規劃、問題解決上的信心較低,而在自我評價,收集信息的能力評估較好。但實際情況是,許多學生并不清楚自己的自我評價是否恰當。大學生在“自我評價”維度上的得分較高,反而說明大學生有盲目地反映自己了解自己的傾向,而過高和過低的自我評價都不利于大學生擇業就業。高職女生在制定規劃、問題解決維度的得分較低,反映了不少女生的擇業取向并不明確,不懂采用怎樣的擇業策略和方法來規劃實現所設目標。如果過分追逐名利,看重社會地位,會使學生在擇業時形成過高的期望值,產生不切實際的想法,好的單位去不了,一般的單位又不愿意去,造成眼高手低的尷尬的就業局面,既降低了擇業效能感,也會使自己產生失望、懷疑、彷徨等消極的心理狀態,導致心理不和諧。因此,高職女畢業生應了解自身的實際能力,認清就業形勢。在就業壓力很大的情況下,降低期望值,從對現實情況的考慮出發,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出長遠規劃。

表4 高職女大學畢業生擇業效能感t檢驗(M±SD)

表5 女大學畢業生擇業價值取向與擇業效能感相關分析
高職院校女生由于自身能力和條件所限,導致他們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處于不利境地。因此學校對高職女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不僅僅是提供對應的就業信息,還應幫助學生學會調試好心態,建立正確的就業觀。學校應提供合理、實際的就業服務:一要盡可能提供就業信息,扭轉高職院校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并通過調查了解學生的各種就業心理現狀,從而提供相關就業指導。研究表明在職業價值觀中看重發展因素的學生,其擇業效能感較高,他們對競爭的適應能力強,喜歡具有競爭性和挑戰性的工作;并傾向于選擇制度建設、職位設置和工作安排比較完善的單位,從而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追求發展前途。學校通過了解女畢業生在職業選擇中對發展因素的重視情況,可以預測學生的擇業效能感并開展相關教育。二是加強自信教育,提高就業自信心,加強對高職女生的自我評價方面的指導,促進其自身的全面認識和適當的評價,提高高職女生的自信心。三要培養適合高職女生的就業技能,使她們能發揮各自的優勢和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取得優勢。如鼓勵她們積極參加學校社團與班級活動,競選學生干部,鍛煉自己,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獲得更多的肯定,從而提高自我效能感。積極創造和提供實踐的機會,鍛煉和提高高職女生問題解決的能力,鼓勵學生進行課外兼職,為以后順利就業打下基礎。
[1]凌文銓,方俐洛,白利剛.我國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研究[J].心理學報,1999,31(3):342-347.
[2]林建珠.福州市大學生職業決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心理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3]王沛,康廷虎.大學生擇業價值取向調查問卷的編制及初步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5,11(2):143-148.
[4]彭永新,龍立榮.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測評的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1,7(2):38-43.
[5]張鈺.高職學生擇業自我效能性別差異的實證研究[J].職業研究教育,2007(1):86-87.
責任編輯 王國光
G711
識碼:A
1001-7518(2010)36-0061-04
李力,女,南昌大學教育學院講師,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生,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心理統計與測量;賀香沛,男,江西省婦女干部學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和娟,女,陜西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為應用心理學。
項目課題:本文為2008年度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女大學生積極就業心理的社會支持系統研究”(項目編號:08JY35);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貧困女大學生就業心理的自我支持系統研究”(項目編號:08YB212);江西省南昌大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07XXL01),同時受南昌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省級重點學科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