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芬 歐陽河
從社會分層的視角探討職業教育吸引力問題
□歐陽芬 歐陽河
社會學的大量調查數據顯示,人們在選擇職業時,會考慮社會地位,經濟收入等因素。而人們對職業的集中選擇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職業的吸引力狀況。以“職業分類”和“十大社會分層”為基礎,從各大社會階層的收入和地位差距對職業吸引力的影響入手,對比分析“產業工人階層”與其它階層的差距,進而探微以“技術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為主要培養目標的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問題,并提出了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的幾點措施。
十大社會分層;職業吸引力;職業教育吸引力;措施
(一)“職業分類”與我國的“十大社會階層”
我國的職業按照國家標準編碼法分為八大類[1](見表1)。其中,“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這一大類的職業分屬我國工業生產的各個領域。從這類職業的工作主要內容分析,其特點是以技術應用型和技能型操作為主。而有研究者認為使接受職業教育者獲得某種技術應用型技能型職業是職業教育的主要目的,職業教育中的“職業”,是指“技術應用型技能型職業”[2]。十大社會階層”是社會科學院社會學 “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提出的。該研究發表的成果是陸學藝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在該書中,陸學藝以職業分類為基礎,以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占有狀況為標準來劃分社會階層,指出當前我國的社會階層已經分化為“十大階層”[3](見表2)。十大社會階層是以職業分類為基礎的,這使得十大社會階層和八大類職業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相似。其中生產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這一職業的絕大部分都被歸類為第8大階層即產業工人階層。表1就是我國八大類職業和“十大社會階層”分布的情況。
(二)社會分層對職業吸引力的影響及表現
人們對職業的集中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職業的吸引力。在人們的觀念中,社會上眾多的職業是可以按照一定的“好”、“壞”標準進行排序的,個人對社會的職業也具有一定的評價與選擇偏好。那么決定人們進行職業選擇的因素有哪些呢?在當前十大社會分層的基礎上,各大類職業的吸引力是怎么樣的呢?產業工人這一階層在十大階層中的吸引力又是怎么樣的?以下就這些問題進行分析。

表1 我國八大類職業和“十大社會階層”分布
1.社會階層的收入差距對職業吸引力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社會調查數據表明,當前各大階層的收入差距在加大,產業工人的收入相對還比較低下。李春玲(2005)在當代中國社會分層分化實證分析中,以十大社會分層為基礎,從在業,城鎮在業,和鄉村在業三方面對各階層之間的收入水平進行了實證調查[4](如表2)。從表2的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城鎮在業的各階層,鄉村在業的各階層,還是總體在業的各階層,私營企業主的收入水平最高,其次是經理人員。相比之下,私營企業主在業人員的平均月收入是最底層農民的27倍,是產業工人的6倍多,而私營業主鄉村在業人員的平均月收入是產業工人平均月收入的16倍多。將產業工人階層的平均月收入與其它前四大階層的平均月收入相比較,我們會發現產業工人階層與他們還存在明顯的差距,在十大階層月平均收入的高低排序中排在比較后面的位置。

表2 十大階層的收入水平[5]
2.社會階層的社會地位差距對職業吸引力的影響。社會地位是社會分層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對于如何衡量一個職業的社會地位,學者們仍有爭議。希臘學者薩卡諾斯 (Tsakarissianos,2008)[6]指出,“社會地位是社會附加于一個人職業上的身份,認可影響和聲望,即社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職業聲望所決定的。在社會學研究領域,我國一些學者對不同的職業聲望進行了相關的測量研究。我國的學者職業聲望測量一般是列出一些職業,讓被調查者按好壞程度進行評價或高低等級排列賦予相應的分值,并進行計算,得出每個職業的聲望得分。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員許欣欣博士制作的中國城市職業聲望量表[7]。根據其制作的量表,我以十大社會分層為參考,將其所列的69個職業歸類為十大階層,得出產業工人這一階層的聲望得分在34.9-53.2分之間,而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的得分在85.7-92.9分之間,經理階層的得分在75.9-81.3分之間。產業工人的聲望得分相對其他階層來說很低,屬于較差的職業。
從以上十大社會階層的收入和職業聲望得分中,我們可以看到,十大階層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產業工人與其它前四大類階層的差距無論是從收入上看,還是從社會地位上看,其差距還是很明顯的,收入和社會地位都比較低。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人們的心中對各種職業評價的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職業對人們的吸引程度。
3.從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供求情況看不同職業吸引力的表現。從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供求情況可以看出人們對職業的偏愛選擇。在2009年度中國勞動力市場職業排行榜上,單位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及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的職業依然深受廣大求職者的青睞,相比之下,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這一產業工人的職業就顯得冷落很多。分析對比2009年前三個季度的勞動力市場求人倍率,我們不難發現,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這一職業類別的求人倍率遠遠高于前三大類職業的求人倍率,和農林牧漁水利生產人員及商業服務人員的求人倍率相近。而某個職業的求人倍率等于該職業的需求人數與求職人數之比,表明勞動力市場中每個職業崗位需求對應的求職人數。求人倍率越高,表示某一崗位求職人數相對其需求人數越少,反之如此。如2009年第三季度生產運輸設備操作工的求人倍率為1.05(如表3),1.05就表示每10個求職者競爭10.05個崗位,說明該需求的人數還大于求職的人數,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該職位的競爭不是很激烈,吸引力不大。又比如2009年第三季度單位負責人的求人倍率為0.75,就表示10個人求職該職業的7.5個崗位。
社會分層對教育產生的影響是以教育促進社會分層和流動為前提的。人們渴望通過一定程度的教育進入一定的社會階層,獲得或改變某種職業以向更高的階層流動。也就是說,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能為接受過職業教育的人獲得某種職業的吸引力。

表3 按職業類別分組的供求人數[8]
(一)曾經的職業吸引力與職業教育吸引力
從歷史上看,職業教育是有吸引力的。從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前,技校畢業即為技術工人,中專畢業更能轉變身份成為干部。改革開放前,當時的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同時在改革初期,各階層經濟差距不大,工人的待遇相對還不錯,甚至“行行出狀元”成為了當時的社會風氣,社會上認可體力勞動是光榮的。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能上中專和技校是很大的光榮,人們在當時對職業學校更是趨之若鶩。普通中專和技工學校就非常有吸引力。無可否認,當時職校畢業生“工人”或“干部”身份的獲得使得那時的職業教育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當前的職業吸引力與職業教育吸引力
隨著1998年高校的大規模擴招,社會成員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接受不同的教育,可能會獲得不同的職業。如表4所示,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人中有61.8%成為了專業技術人員,8.8%成為了單位負責人;接受本科教育的人中50.3%成為了專業技術人員;在接受了大專以上的教育人群中,大部分人成為了單位負責人和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相比之下,接受初中和高中教育程度的人群中超過一半成為了產業工人這一階層,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教育對人們職業獲得的影響。
同時高校擴招后原有的以中專為龍頭的中等職業教育體系遭到極大的沖擊,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不包分配,職業學校學生畢業后領導階級的身份不復存在。同時人們接受職業教育可能獲得的職業與職業教育的主要目的有一定的關系。我們知道不同層次的職業需要的人才層次不同,而不同層次的人才的培養是通過教育和培訓來完成的。而職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接受職業教育者獲得技術應用型技能型職業,而這種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就決定著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可能從事“生產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這一大類職業,也即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畢業后可能會成為產業工人階層,而在當代社會階層研究報告中,產業工人階層是第8階層,其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都比較低。上文列出的關于產業工人與其它階層的收入差距及社會地位的差距足以說明。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人們對職業教育的選擇,降低了職業教育對人們的吸引力。

表4 按受教育程度劃分的城鎮就業人員構成[9]
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既涉及教育內部,也涉及教育外部。從內部來說,就是要增強職業教育的辦學和教學的吸引力。本文是從社會分層的視角探微職業教育吸引力問題,因此,著重從教育外部來探微職業教育吸引力的提高。以下從教育外部出發,以提高職業的吸引力入手,提出了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的幾點措施。
(一)縮小各職業之間的差別,提高技術工人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
現今,我國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規模大體相當,而二者的吸引力差距還很大。我國技術工人即使考上高級技工或技師,工資待遇還不如大學里的助教或講師。提高工人的待遇,讓初中級技術工人在社會分配中的份額不斷提高,讓他們從事體面的、有尊嚴的工作,這是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的一條有效途徑。為此,我國應出臺技能人才的最低工資標準,避免沒有任何技能的人進入工作崗位,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工資,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職業教育以培養第一線的技能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定位,這也就是為社會培養中低層第一線工作者。把這些人的社會地位、經濟收入提高了,中產階級的比例也就提高,才有利于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促進社會和諧。當社會上各種職業之間的社會地位、經濟待遇差別很小,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辦學條件相當時,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就能與普通教育大體相當。
(二)弘揚職業教育文化,形成崇尚勞動的社會風氣
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積極宣傳具有一切勞動特色的職業教育文化。各級黨政領導要利用各種媒體,大力宣傳職業教育對經濟對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所起的巨大作用。中央電視臺及各級地方電視臺可以開辟專題欄目,宣傳技能選手成長的經歷或定期舉行職業技能大賽,鼓勵職業院校學生參加。同時可以將職業教育重大歷史事件拍成電影或電視劇,至今還不見一部頌揚當代技能英雄的影片,唯一的“大工匠”還在敘述上世紀50年代的故事。通過以上種種,充分發揮輿論的力量,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社會氛圍,使職業教育以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人心,營造一種重視職業教育的氛圍。
(三)改進社會用人機制,樹立良好的職業教育價值取向
現今,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還是遭到社會上的歧視,社會用人機制上不重視職業教育,用人單位在招聘時設置學歷門檻,在用人上唯學歷,技能型人才沒有得到充分的任用。同時,家長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低,都希望孩子上大學。但在歐洲和美國,家長并不認為自己的孩子非得上大學,他們已經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社會價值取向。因此,從教師到家長,從企業到學校,人人都應關心和支持職業教育,認識了解職業教育的重要性,糾正對職業教育認識上的偏差,使職業教育在良好的社會氛圍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四)擴展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的立交橋,提升高等職業教育的層次
在我國,立交橋是有的,問題在于通而不暢。就整個教育體系來說,職業教育轉到普通教育的難度還很大。在國外有“第四級教育”,即普通教育畢業生經過一年半載的技能培訓,就能夠考上職業學校,職業學院學生若想考普通學校,經過一年或半年的文化補習,也有機會考上。而在我國,并沒有類似于“第四級教育”這樣的一個層次,所以一旦進入了職業教育,就基本上只能從事中低層次的職業,職業教育就更沒有吸引力了。我們應加強職業教育內部各階段、職業教育與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之間的銜接與溝通,提升高等職業教育的層次,高等職業教育應有專科、本科、甚至研究生。這樣一方面可以適應當前經濟迅速發展對高技能復合型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改變職業教育作為一種終結教育的形象,擴展職業教育與其它教育的立交橋。這樣通過不斷擴展職業學校的升學渠道,使職業教育的重心逐步上移,不僅能提高職業學校的社會聲望,還能擴展職業學校學生畢業后所從事的職業范圍。
[1]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05增補本)[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2]歐陽河,等.職業教育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3]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4]李春玲.斷裂與碎片:當代中國社會階層分化實證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5]李春玲.斷裂與碎片:當代中國社會階層分化實證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131.
[6]李玉靜,陳衍.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歐洲的政策,理念,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09,4(12).
[7]楊繼繩,中國當代社會各階層分析[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106-107.
[8]2009年第三季度102個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職業供求狀況分析[EB/OL].http://www.lm.gov.cn/gb/employment/ 2009-11/09/content_332846.htm.
[9]中國勞動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72.
責任編輯 徐惠軍
歐陽芬(1986-),女,湖南隆回人,湖南農業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研究生;歐陽河(1952-),男,湖南臨湘人,湖南省教科院高教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高等教育。
G712
A
1001-7518(2010)12-0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