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明 徐盈群
浙江塊狀經濟下產學結合的“雙鏈雙群”戰略模式
□林 明 徐盈群
浙江塊狀經濟的發展為區域性的高職院校實踐性教學提供了產業資源,從企業的核心能力的角度,高職院校應該培育的是一種獲取、累積、整合和傳授職業技能的能力。以產學結合的實踐性教學為手段,基地為平臺,把學校的專業群資源與企業集群內的產業鏈及企業價值鏈上的活動結合在一起的“雙鏈雙群”戰略,是增強高職院校核心能力的有效模式。
塊狀經濟;高職院校;雙鏈雙群;產學結合;核心能力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企業能力理論成為企業戰略理論的主流理論之一。1990年,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爾(G.Hamel)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企業核心能力》一文,提出企業最為本質的東西是能力。一個企業之所以具備強勢競爭優勢或者競爭優勢,關鍵是因為其具備了自己的“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核心能力是“組織中的積累性學識,特別是關于如何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多種技術流派的學識”。核心能力是企業技術和技能的綜合體現,其滲透在組織之中,具有難以模仿性、價值性、異質性等特點,是組織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累積的,因而具有長久性,可能支撐企業長期的持續性競爭優勢[1]。從核心競爭能力的角度來說,高職院校應該培育的是一種獲取、累積、整合和傳授職業技能的能力。由于職業技能的載體是學生與教師,而教師又是為培養高技能的學生服務的。因此,高職院校的最終核心產品是高技能的學生,那么,判斷高職院校核心產品是否具有競爭力,關鍵看培養的學生是否符合市場的需求,是否符合企業的用人要求,是否能為區域性經濟建設服務。區域性的高職教學是為了培養適合當地經濟發展的應用性技能人才,是為當地的經濟服務的[2]。以產學結合的實踐性教學作為培養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的模式已經為高職教育領域所認同。當前,以產業集聚為特征的塊狀經濟正成為浙江產業發展的模式,浙江區域經濟的發展體現為具有鮮明產業特色的塊狀經濟的發展模式[3],以寧波為例,已形成了機電一體化的裝備制造、電子電器、汽車及零部件、石化、高檔紡織服裝等五大重點優勢產業的產業集聚區,并將逐步建立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軟件及服務外包、醫療及保健設備等五大新興產業。那么,在浙江(寧波)塊狀經濟的背景下,如何培育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能力?本文以寧波的塊狀經濟為背景,通過對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在省示范校建設中,如何依托寧波地方的產業資源構建產學結合的“雙鏈雙群”戰略模式進行分析,探索高職院校的核心能力的培育模式,這將有助于豐富高職院校的基礎能力理論,并為那些同時具有工科類和經濟管理類專業的高職院校的不同大類專業資源的整合路徑及產學資源的整合提供一個理論框架。
“雙鏈”指的是,塊狀經濟(企業集群)下的產業鏈和企業價值鏈。“雙群”指的是,企業集群和專業集群。其中,專業集群運用了企業集群的概念,指的是學校各個具有不同職業技能內容的專業群集聚在一起,分工服務于同一個產業鏈或企業價值鏈的活動。產學結合的“雙鏈雙群”的戰略模式指的是,以產學結合的實踐性教學為手段,基地為平臺,把學校的專業群資源與企業集群內的產業鏈和企業價值鏈上的活動結合在一起,以學促產、以產促學、產學交替、產學融合,培育出符合企業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最終實現地方教育為地方經濟服務。當前,在工學結合的背景下,同時具有工科類與經濟管理類的專業的高職院校,普遍面臨著兩大類專業資源整合和產學資源如何融合的問題。那么,首先需要識別和構建學校的優勢專業資源,并以優勢專業為基礎,建立優勢專業群。其次以實踐性教學為手段,實踐基地為平臺,實現優勢專業(專業群)資源與企業的崗位群(處于企業價值鏈上的不同活動)的資源的融合,即專業群與企業集群的融合。以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圖1顯示了該校的產學結合的“雙鏈雙群”的戰略模式。

(一)校內優勢專業群的建設
專業群是以專業建設為核心的資源整合,將分散的教學資源進行合理配置,集中優勢資源形成教學資源的優勢,實現教學資源共享,突出特色專業。校內優勢專業群的建設以現有龍頭專業的建設為切入點,把相關專業納入同一專業群中,形成專業共用資源利用的范圍經濟。例如,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一所工商結合的學校,其經濟管理類的優勢龍頭專業有營銷(國家精品課程、教育部教學改革試點專業)、國際商務 (浙江省重點專業)、物流、應用英語(商務方向)、投資理財專業(省重點專業),工科類的優勢龍頭專業有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寧波市重點專業)和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浙江省重點專業,教育部教學改革試點專業)。圍繞著這些優勢龍頭專業,已經形成了商貿類優勢專業群、財經類優勢專業群、機電類優勢專業群等。以商貿類優勢專業群為例,它是以營銷專業為龍頭的,國際商務、電子商務、工商企業管理、旅游管理為支撐的專業群。整個商貿類專業群形成的專業共用資源利用的范圍經濟體現在:公共的教材和課程資源(包括作為技能培養載體的項目、案例、產品、服務等),公共的教師資源,公共的生員,公共的教學設施,公共的實踐平臺(實驗、實訓與實習基地)。
(二)專業集群與企業集群的融合
高職院校依據塊狀經濟下制造企業所處的行業技術背景,以實踐性教學為手段,實踐基地建設為平臺,圍繞著同一產業鏈或企業價值鏈的活動,進行工科類與經濟管理類兩大專業群之間的資源整合,即在實現專業集群的同時,實現專業集群與企業集群之間的融合。以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長期以來,經濟管理類專業群與工科類專業群所依托的產業背景和塊狀經濟不同。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產業背景是服裝業(例如,雅戈爾)、港口服務業(各類國際貿易公司、物流公司)、現代連鎖經營業(例如,必勝客)、金融業(銀行、證券、投資理財類公司)。工科類人才培養的產業背景是傳統制造業,如模具、文具類,小家電類,機電類及新興的高科技產業(動漫、軟件設計與開發)。由于經濟管理類與工科類專業之間的互不來往,一方面造成學校資源的浪費,不能發揮教學資源的利用最大化,另一方面,不利于培養一專多能、既懂得經濟管理知識又懂得技術的高技能的人才。因此,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在2008年提出,通過工商混合專業的辦學模式,依托浙江(寧波)先進制造業基地,把經濟管理類專業資源和先進制造業相關的工科類專業資源相結合,共同服務于某類產業的戰略發展模式,并依據現有的專業資源和產業資源,重點進入寧波余姚、慈溪的家電產業與寧海的模具產業。這種通過產學結合的實踐性教學,圍繞著同一產業鏈或企業價值鏈的活動,實施專業資源與產業資源的整合,目的是培育一專多能的高技能人才的發展模式,是一種產學合作的“雙鏈雙群”的戰略模式,有利于形成有限教學資源的利用最大化,培育一專多能的高技能人才,從而增強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能力。
1.圍繞產業鏈(企業價值鏈)上的活動進行產學資源的融合。產學資源的融合,從宏觀的角度來說,是高職院校兩大類專業群與產業集聚區的產業鏈結合(如圖2),其中,模具、電子類等專業組成的工科類專業群進入制造產業的產業鏈的上游和中游,商貿、財經類專業群組成的經濟管理類專業進入整個產業鏈,但是,從微觀的角度來說,是高職院校的專業資源與制造企業價值鏈上的活動(崗位群的工作)相結合(見圖3)。依據哈佛大學波特教授的企業價值鏈模型,企業價值鏈上的基礎活動包括進料后勤、生產、發貨后勤、銷售與售后服務,輔助活動包括企業基礎設施(財務、計劃等)、人力資源管理、研發與采購。與制造企業的價值鏈上的活動相關的經濟管理類專業主要有市場營銷、物流管理、企業管理、國際商務、電子商務、會計、財務管理等。同時需要掌握經濟管理類專業技能和工科類專業(知識)技能的企業價值鏈上的活動主要有會計核算、采購、生產與銷售。那么,依托企業價值鏈上的活動,實現專業群資源與產業(企業)資源的融合,存在著兩種模式:(1)企業價值鏈上的某個具體活動并不是同時需要掌握經濟管理類知識與工科實踐技能。對于企業的這類活動,學校的經濟管理類專業與工科類專業并不同時進入。而是依據企業不同活動對不同專業技能的要求,分別進入不同的活動中。這種不同專業融入企業價值鏈的不同活動的模式,不能形成經濟管理類專業與工科類專業之間的資源整合,但是可以形成專業群資源與產業(企業)資源的融合。(2)企業價值鏈上的某個具體活動需要同時掌握經濟管理類技能與工科實踐技能。對于企業的這類活動,經濟管理類專業與工科類專業可以一起進入,實現專業資源的整合的同時,實現產學資源的整合,增強一專多能人才的培養。以模具行業的制造企業的價值鏈上的生產活動為例,同時需要掌握工科類的制造技能又需要掌握管理技能,那么,模具專業可以與企業管理專業進行專業資源的整合,共同培養既懂得模具制造又懂得管理的一專多能的應用型人才。在課程體系方面,可以把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工科類知識與管理類知識結合在一起,例如,《產品開發過程與管理》、《機械制造過程與管理》等。


2.以實踐性教學為手段、實踐“基地”為平臺進行產學資源整合。區域性塊狀經濟環境下,高職院校以實踐教學的方式,參與區域性企業集群內分工協作,以自身研發優勢和理論教學的優勢,為處于不同產業鏈位置的企業提供相應的人力、智力及設施等資源。區域性的塊狀經濟的企業集群存在著大量的產品鏈的上下游企業,這些企業之間存在著廣泛的產業分工關系,集群的規模越大,這種分工就越細,則越能夠實現專業化生產。塊狀經濟下的產業分工能夠為處于不同分工的企業提供經營所需的高度專門化的部件、原料、機械設備、研發、服務、人力等資源。那么,對于區域性高職院校來說,它可以從產業集聚區獲得的實踐性教學資源有:專業建設資源,課程資源,學生資源,教學場所、設施等資源,教學管理的資源等[4]。產學合作的實踐性教學促進產學資源融合,它包括學校的學生資源與企業員工的融合,教師和企業技師的融合,教學設施與企業的經營設施相融合,從而實現了教學與實踐的高度統一。為了能夠積極為區域性的產業集聚區經濟的發展服務和有效地利用企業集群內的產業資源,在產業集聚區周邊或在產業集聚區內,學校可以與企業合作建立學校內部的實踐性教學基地,或者與企業合作在企業內部建立實踐基地,或者與產業(協會)合作在產業集聚區內共同建立實踐基地等,可以縮短學校與產業及企業之間的距離,增強學校實踐教學與企業的經營活動的結合。以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實踐基地的建設,積極引入多方的投資主體和多邊共同治理的模式,堅持從產業中來到產業中去的原則,確立了多種與企業、行業、政府等共同建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基地模式。具體做法有:(1)進廠建室。例如,2006年學校投資近200萬元與寧波生命力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將企業的生產車間改造成教學型生產車間,可將模具生產與管理結合,并實現模具專業在實踐教學中為企業的生產服務。(2)引廠進校。例如,2007年與美國通用電氣合作(由該公司投資1400萬元),在學校的電子技術實訓基地建設了GE FANUC自動化系統集成實訓室。(3)官、產、學合作辦學的寧海模具城實踐基地。例如,2004年與寧海縣政府、中國(寧海)模具城合作在寧海模具產業園區共建寧海產學研基地,該基地占地150畝,建筑面積3萬多平方米,其中廠房8000多平方米,總投資超過1億元,2007年建成使用。在寧海產學研基地內建有模具數控實訓基地,同時在周邊建立了9家緊密型校外實訓基地,可以完成機電類專業和大部分經濟管理類專業 (例如,電子商務、物流、財會、企管等專業)的認識實習、專業實訓和畢業實習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借助這個大平臺,在實踐教學中促進了學校與產業(企業)在技能鑒定、研發、生產及管理方面的深度合作,在實踐教學中實現了為產業(企業)服務,從而有效地增強了學校的核心能力。
浙江塊狀經濟背景下,職業教育的競爭日益激烈,尤其在當前世界金融經濟危機下,如何培育自身特色的核心能力已經成為各個院校正在努力做的事情。高職院校核心能力強調的是一種獲取、累積、整合和傳授職業技能的能力。核心能力的培育,需要以產學合作的實踐性教學為手段,并通過實踐基地的平臺,在為塊狀經濟服務中,實現學校專業群資源與產業資源的融合。在產學資源的整合過程中,可以采取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的模式。首先,以點帶線,即通過龍頭優勢專業帶動相關專業群的專業資源與產業鏈或者企業價值鏈的資源融合;其次,以線帶面,即通過專業群帶動專業集群內的處于不同位置的專業群的進入產業鏈和企業價值鏈,實現專業集群與產業集群的結合。為了有效地促進專業資源的整合與產學資源的融合,高職院校還需要注重以下幾點:(1)合作產業和企業的選擇。在選擇合作產業及企業時,要尋求與優勢專業(專業群)相同或相關的行業與企業,因為,在相關技術領域內具有經驗的伙伴之間的聯盟會使知識 (技能)在組織間轉移更有效。如果高職院校和企業之間知識(技能)的關聯性大,那么高職院校更可能從合作企業獲得新的知識與技能,這將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師與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吸收能力。(2)以優勢專業進入企業價值鏈中的核心業務活動,這樣有利于增強企業對學校的資源依賴,發揮學校在合作中的主導地位。(3)在專業資源融合中,需要注重專業的柔性,即專業特色與多技能的協調,這樣有利于在當前世界性的金融經濟危機下,增強學生的一專多能,提高就業能力。(4)建立產學合作中的企業進入與退出機制。高職院校需要依據自身專業資源和地方塊狀經濟的產業特色,有選擇地與企業進行合作,同時,為了確保產業資源獲取的動態性,對于不適合合作的企業,還要規定一定的退出機制。
[1]Prahalad C.K.,HamelG..TheCoreCompetenceof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56-60.
[2]蔡澤偉,姚奇富.高職教育要為現代制造業培訓技能型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7(1):64-67.
[3]唐根年,徐維祥,汪少華.浙江區域塊狀經濟地理分布特征、績效及其形成機制研究[J].人文地理,2003(4):23-26.
[4]徐盈群,林明.浙江塊狀經濟背景下高職院校實踐性教學中的產學結合研究[J].職教論壇,2009(8):42-45.
責任編輯 徐惠軍
林明(1972-),男,管理學博士,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戰略管理與組織創新;徐盈群(1965-),女,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商務學院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市場營銷。
課題項目:本文系浙江省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商貿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和管理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yb05104)的階段性成果,課題主持人:徐盈群。
G712
A
1001-7518(2010)09-0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