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權
高職院校基于網絡的學生評教理念與實踐
□徐國權
學生評教是教學質量管理中的重要環節,高職院校基于網絡開展學生評教工作,一要強化宣傳教育,使學生端正態度、理解內涵、正確操作;二要科學制定指標體系,使各級評價指標既充分體現教學目標,又兼具差異性、靈活性與可操作性;三要充分發揮網絡優勢,講求獨立性與人性化、實時性與交互化、關聯性與智能化;四要妥善處理評教過程與最終結果,真正實現“以評促建、籍評促改”。
高職院校;學生網絡評教;理念與實踐
近年來,隨著教育信息化的迅猛發展,學生基于網絡評估系統對教師的教學表現實施在線評價,日漸為愈來愈多的高職院校所應用,相對于傳統的紙質評教,網絡評教不受地域、時間等限制,具有參與面廣、信息豐富、經濟高效等諸多優點,充分利用和發揮好網絡評教優勢,無疑將使評教工作更為客觀、系統和科學,從而真正成為教學質量監控和評估的有力武器。本文結合相關院校網上評教實踐,從四方面扼要論述網絡評教理念,以期為高職院校有效開展學生網上評教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撐。
網絡評教作為一種新型的評教形式,學校有必要依托相應的機構或組織,通過全校大會、班會、櫥窗板報、校園網、評教知識手冊、校內報紙廣播等系列載體,深入持久地對學生開展評教的常規教育工作,圍繞“為何評”、“評什么”以及“如何評”等關鍵問題,積極宣傳引導,務使參與評教的學生端正態度、理解內涵、正確操作。具體如下:
(一)思想教育。針對“為何評”這一問題,通過思想教育,使學生充分了解評教目的,認清評教意義,進一步明確自身教學主體地位,意識到自己是教學工作成功與否的當事者及教學效果提高的直接收益者,從而以公正、客觀的嚴謹姿態,積極主動、發自內心參與評教工作,堅決杜絕虛于應付、請人代評或代別人評的違規現象,力求降低甚至避免因為課程性質與難易、個人興趣與偏好、教師寬嚴要求、客觀授課環境及同學意見干擾等因素對學生評教帶來的主觀影響。如根據東莞理工學院教務處2007年對該院網上評教情況的調查,有96%的學生是自己上網評教,而1%的同學代別人評過,3%的同學請人代評過;只有19%的學生會給理論講述型課程老師打高分,而81%的學生傾向于對活動訓練型課程打高分;27%的學生會給與之親近的老師打高分,而8%的學生會給對自己要求嚴格的老師打低分。[1]
(二)內涵教育。目的是通過詮釋相關評價指標的具體內涵,使學生真正領悟參評內容,對“評什么”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在評教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評價的針對性與準確性。評教當中,學生通常按各自的尺度及對評價指標的理解而進行操作,由于個性、經驗及能力等差異,難免出現不同程度偏差,甚至有可能背離評教指標設計的本意和宗旨,以一級評價指標教師教學態度為例,一些學生往往只是片面地理解為教師上課是否認真,而忽視了為人師表、嚴格管理、備課、作業批改、輔導等,更有甚者狹義地認為是教師上課時對學生的態度,以致于教師一旦批評學生就可能影響到評教效果。因此,有必要通過理論講解、研討及示范等形式,加深學生對評教指標內涵的理解,強化對高職院校優秀教學的認知。
(三)方法教育。目的是讓學生清楚怎樣才能高質量地完成教學評價,即解決“如何評”這一問題。正確實施網絡評教,不僅僅在于理解指標、熟悉評價環節及界面操作流程,更重要的是對所評價的教學活動有一個全面系統的認識,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要充分掌握評教所必需的相關信息。顯然,評教之前,學生首先應該領會學校的辦學宗旨與特色,充分了解所評價的對象,通過校園網搜集學校教育目標、教學規范、教學計劃、大綱、教案等相關信息并加以分析;二是要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學生惟有通過認真聽課,積極交流互動等,切實與教學保持同步,才能把握課程特色,透析教學本質;三是要客觀分析教學內涵。學生評教不能僅根據教師的人格特征、課堂行為等外在表象來判定教學的優劣,而是要獨立思考,注重教師教學內涵,客觀分析教學對學生學習所帶來的深層次影響。
指標體系是學生參與評教的載體,其中,指標內容決定了評教信息的涵蓋范圍與價值導向,指標標準則規范了評教操作的要領與尺度,可以說,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是學校評教成功與否的前提和保障。正因為如此,指標體系絕不能由少部分教學管理人員單方面憑空制定,而是要基于國家法律條文及高職教育與教學規律,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多方借鑒相關院校成功經驗,廣泛征詢參評師生雙方建議,通過反復教學實踐,最終確定各級指標并按科學方法(如AHP層次分析法等)分配其權重分值。在此基礎上,指標體系的建設還應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一)圍繞目標。高職教育針對某一社會職業或技術崗位群,培養從事一線工作的應用型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其鮮明特色在于就業導向,即“職業素質、實踐能力與創業精神”,因此,高職院校在充分考慮既有教學資源的前提下,制定評教指標必須圍繞培養目標,突出應用特色,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務使指標內涵充分體現社會需求、專業內涵和學生特點。
(二)貼近本質。眾所周知,教師的教學是一項十分復雜的活動,因而,我們難以期望通過少部分評價指標來完全準確反映教師在教學上付出的努力以及由此帶來的效果,但卻有必要使評價指標盡可能具有全面性、代表性及重點性,真正貼近教學活動的本質,設法避免對教學并無多少促進意義的相關指標 (如學生對教師的直觀印象與個人喜好等),通過評價指標切實引導教師教學理念與時俱進、個性品質積極向上、教學風格和諧風趣、教學態度嚴謹踏實、學識水平寬泛廣博、教學方法與手段先進適用、教學內容切合要求等,最終使學生在知識、技能與情感多方面得到應有的提高。
(三)體現差異。任何一項教學活動,都必須遵循教學的基本屬性、要求和規律,從這一點來看,教學具有共同的衡量標準,這些標準也就構成了教學評價的共性指標,在此基礎上,又必須注意到,不同學科、層次、性質的課程,其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規律并不一致;不同背景、條件下的教學,起點差異迥然,此外,特色各異、見解獨特的教師,教學中往往獨辟溪徑等等,所有這些決定了教學評價必須正視和體現評價對象的差異性,制定與實際對象特點相符的評價指標,必要時,應該允許教師本人靈活補充個性指標,鼓勵創新。[2]P33
(四)適于操作。制定評教指標必須重視其可操作性。首先,各級指標內涵應清晰、直觀、準確,切合高職學生評價能力,避免語意模糊、歧義甚至相互重疊,如理論授課評價指標“能緊密聯系本課程,介紹一些新信息,補充一些新案例”簡潔明了,而“科學合理地講授課本知識”則過于概括,學生把握明顯有難度,再如表1[3]P16中Ⅱ-1級指標顯然與其它態度指標內涵重疊,而Ⅱ-3級指標中的 “教學熟悉”則似乎不應完全歸為教學態度;其次,評價指標應富有柔性,為學生評教時充分表達自身感受預留空間。[4]P174操作中,學生一方面可以針對客觀指標直接選擇等級或量化評價,同時還可對一些不易量化的主觀指標根據自身感受動態發表個性化意見和建議,甚至直接補充教師較突出但現有指標沒有涉及的相關內容。

表1 某校學生評教指標及權重(部分)
從技術上來說,當前基于Internet的B/S和C/ S架構網絡評教系統具有傳統評教模式無可比擬的諸多優點,開展教師評價工作,理應發揮所長,充分利用,以下略談幾點。
(一)獨立性與人性化。獨立性是指,評教系統通過權限控制使學生在具備有效的身份驗證前提下,擁有各自獨立私密的評教空間,以排除心理顧慮,暢所欲言。在此基礎上,評教應力求人性化,一方面要界面友好、操作便利、容錯功能完善,評教中遇到問題能快速獲得幫助等;另一方面又要充分體現對參與評教學生及被評教師的尊重,正確處理相關評教信息的公開范圍。
(二)實時性與交互化。實時性是指,在整個評教過程中,學生可以在評教規定期限內,于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在任何可以登錄Web網的系統上登陸評教網站,整理和修改自己的評教數據,教師同樣可以實時通過數據、圖表等形式查閱學生對自己的詳細評價信息。在此基礎上,系統還應開辟專門的留言欄或論壇,供評教師生交互探討,具體闡明建議和意見,以彌補學生只能對評價指標進行簡單勾選或量化評分的不足,真正實現教學相長。[5]P92
(三)關聯性與智能化。關聯性包含兩方面,一是學生評教中所需要的相關信息通過鏈接相互關聯,以便實時調閱,實現數據共享;二是學生評教記錄與選課系統關聯,對無故不參與評教的學生將影響下一學期的選課資格。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網絡系統的智能化功能,一方面應做到自動查尋和統計評教信息(如教師得分、排名及學生參評率等),生成和導出評教數據(如教師評分表、學生評教情況表、學生評語表等),并對評教人員的歷史操作產生記憶;另一方面又要能最大程度地自動監控“漏評”與“惡評”現象,剔除并糾正與評價無關或無效信息,對評價違規和授課質量反映強烈的情況適時預警。如表2所示為某校某學期學生網上評教部分結果,根據需要,系統可以按表中首行字段對表中信息自動排序,對評價中出現的異常現象如《工程熱力學》課程參評人數超過選課人數適時分析處理。[6]P129

表2 某校某學期學生網上評教結果
教學評價的價值取向不能僅停留在結果的診斷和利益的獎懲,更在于教學方向的引導與教學質量的改進,因此,具體實施網絡評教工作,高職院校必須重視教學評價的形成性及發展性功能,立足于評教的根本目的即“以評促建,籍評促改”加以妥善處理,以下從評教過程與結果兩方面扼要論述。
(一)強化過程監控與引導。學校首先應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評教過程,力求評教工作的開展規范、有序、高效,為此,院、系各級評教管理人員必須端正態度、提高素質,切實改善和維護好評教所需的硬件設備與網絡環境,加強評教過程的動態管理、監控與引導,對評教過程中的重要信息加以適時分析、反饋與處理,通過網絡留言、信息員匯報或直接約談等形式,傾聽學生的心聲,鼓勵學生積極的評教態度與行為,調控并糾正學生在評教中因自身理解偏差而曲解指標或因情緒波動而出現的操作違規現象,同時協助動態測評中得分過低或定性評價意見較多的教師不斷發現和修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使評教工作真正與教學同步,為教學助力。
(二)重視結果分析與反饋。評教結束,評教管理部門應該運用科學合理的篩選與統計方法對相關評教信息(評教數據、教學意見與建議等)加以分析總結,形成結論。必須指出,判別教師最終的教學效果決不能過于草率,比如,在評教樣本數過少及評教周期過短的前提下,評教結論就容易失真,不同性質課程由于客觀特點其評價分值往往并不具有直接的可比性等等,同時,教學效果的衡量尺度宜粗不宜細,期望像學生考試那樣用一個確切的分數來衡量教學的優劣并嚴格區分名次本身并不科學,事實上,用等級取代具體分數反而更易為評價雙方所接受,當然,指標等級應避免非此即彼(如好、不好)的極端化傾向。多年來,我校堅持學生對教師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采用總體印象分的形式進行,根據系統提供的10項指標評定“優”、“良”、“中”、“及格”、“差”五個等級,收效良好。對于評教結果,根據某校調查,絕大多數教師希望得到及時、詳細的反饋,特別是評教分代表的含義及在所有評教分中處的位置等,以便掌握自身教學的優點和主要問題,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7]P23最后,對教學長期優秀的教師,學校應從榮譽、薪酬、評聘等方面加以鼓勵,并組織公開課供同行觀摩交流,對教學落后、反響較大的極少部分教師應允許其申訴,確為教師本人原因要有針對性地加大幫扶力度,實在無法勝任教學的則予以轉崗。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只是基于實踐針對學生網絡評教工作闡述了幾點理念,而學生評教只是衡量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依據之一,實際評價教師的教學工作需要重視的因素遠不止這些,同時,隨著高職辦學形式的變化、教學觀念的不斷更新、教改的逐步深入以及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高職院校必須在實踐的過程中,對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及網絡操作與數據管理方式不斷加以修正和優化,惟其如此,網絡評教才能真正成為促進教師職業發展和提升學校教學質量的有力手段。
[1]東莞理工學院.關于學生網上評教情況的調查報告[EB/ OL].http://jmx.dgut.edu.cn/news/ShowArticle.asp ArticleID= 355,2007-11-28.
[2]徐國權,朱愛華.高職院校教師評價策略淺析[J].職教論壇,2009(4)(下):32-34.
[3]張錄鶴.高職教學評價系統的研究與實踐[D].合肥工業大學,2008.
[4]王鳳,易松芝.影響高校學生網上評教有效性的因素及其控制[J].教育時空,2008(2):174.
[5]薛風英,任永奎.學生網上評教的研究與實踐[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5(4):91-93.
[6]張亞靖.學生網上評教工作的實踐與建議[J].管理觀察,2009(3):129-130.
[7]韓園園.大學生利用網絡評價教師課堂教學的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南京: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6.
責任編輯 徐惠軍
徐國權(1969-),男,江西豐城人,華東交通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與管理。
課題項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當前高等職業教育教師評價研究》(編號:05YB211)階段成果之五,課題主持人:徐國權。
G715
A
1001-7518(2010)09-00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