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桂芳 仝素梅 王 利
關于高職院校混合學習成效的實證
□程桂芳 仝素梅 王 利
以“flash制作”課程為例,通過準實驗研究法,比較實驗組和控制組中學習者的學習成效和教師教學成效之差異,借此分析混合學習在教學實踐中的成效。實驗結果表明混合學習可以有效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成效和教師的教學效果,尤其在改善學生思維能力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混合學習;準實驗研究法;Z檢驗;X2檢驗
當前,高職院校的教育信息化環境體系建設已日臻完善。資源豐富的數字化圖書館、先進的多媒體教室、開放的網絡精品課程及功能齊全的學習平臺,使得教學活動更趨于多元化。近年來更有許多學者開始提倡混合學習(Blended Learning)。混合學習是人們對網絡學習進行反思后形成的理念和教學方式,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把面對面教學和在線學習兩種學習模式有機地整合,以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種教學方式[1]。盡管混合學習模式的理論構架可以從有關的理論中直接推導得到,但它是否真能適應實際教學的需要,卻不是理論推導所能夠解決的。因此,本研究以“flash制作”課程為例,通過準實驗研究法,比較實驗組和控制組中學習者的學習成效和教師的教學成效之差異,探討混合學習模式對教學效果的影響。
本研究旨在考察與傳統教學法相比,混合學習模式在教學實踐中的教學成效。在研究中,教學成效主要包含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者參與混合學習行為所獲致的主觀觀點。基于對混合學習模式研究文獻分析,本研究問題如下:
1.混合學習與傳統教學對學生的課程學習成績影響有無差異。
2.混合學習與傳統教學兩種教法教學效果有無真實差異。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是一個探索性研究,采用準實驗研究法,研究對象為山東省貿易職工大學信息技術專業08級學生,共71名同學,分為兩組。2班34名學生為控制組,采用課堂講授、上機實驗和作業相結合的傳統教學方法;1班37名學生為實驗組,采用傳統教學與網絡學習相結合的混合學習方法。授課時數均為16周。在前6周,兩個班均采用傳統教學法,并接受學業成就前測;后10周,實驗組接受網絡學習的實驗因素處理,控制組不接受實驗因素的處理。
(二)混合學習模式教學設計
1.實驗課程的選取。研究選取的實驗課程是“flash動畫制作”課程。“Flash動畫制作”是一門操作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課程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熟練掌握Flash 軟件的各項功能和Flash動畫設計創意的思維及技能,最終實現自主設計具有創意的Flash動畫。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是以講授和上機試驗為主,學生雖然對知識體系掌握比較好,能夠制作簡單動畫,但在自主設計具有創意的大型動畫方面的能力欠缺。在混合學習教學改革中,旨在不僅需要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flash操作技能,還需要讓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大型完整動畫作品的設計和制作。
2.構建網絡學習與傳統講授相結合的混合學習。為實現教學目標,混合學習采用課堂教學、上機實驗與網絡學習相結合,自主學習、小組協作學習與集體教學方式。本門課程網上的學習活動借助網絡天空教室學習平臺進行。學習平臺不僅為師生提供互動空間,也提供了電子學檔和各種必要的網絡學習工具。學生依據個人情況組建學習團隊,以項目研究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和小組協作學習,完成一個大型動畫的創意、設計及制作。項目研究小組利用協作學習平臺的提問回答、言論發表、文件共享等功能模塊共同探討如何協作分工完成項目任務,也可以進行網絡以外的交流活動。根據平臺上練習作業的反饋情況,教師就比較集中的專業問題及課程的難點內容進行集體面授;并在課堂上組織三次小組項目進展情況匯報。學習評價包括小組成果評價(占總成績40%)和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60%)。課程實施的學習活動見表1。

表1
(三)實驗變量設計
根據實驗任務,設定變量如表2。

表2
(四)研究對象前測
在學期開始,兩個班采用傳統教學法學習“flash制作”,6周后對其學習效果進行第一次測試,統計結果如表3。

表3
由于N>30,可以采用Z檢驗,將以上數據分別代入Z檢驗,Z=0.928,P>0.05,因此參加研究的兩個班在“flash制作”學習上總體水平相近,并無顯著差異。
(五)研究對象后側
控制班采用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對實驗班實施10周的混合學習模式。實驗結束后對實驗班和控制班學生進行 “flash制作”課程學業成績測試,并對兩個班進行教學效果和學習態度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包含學生對學習效果、教學效果及能力變化的態度和對教學的意見,以驗證混合學習模式的有效性。研究數據處理包含教學效果調查結果和期終測試成績,用來比較實驗班和控制班的測試成績是否存在差異。
1.學生學習后測成績分析與討論。期末考試試卷題型包括:填空、選擇、簡答、分析和論述,為確保閱卷公正性,采用兩班級試卷混合的匿名方式閱卷。成績分析如表4。

表4
將以上數據分別代入Z檢驗,Z=2.04,P<0.05,兩個班的后側學習成績差異顯著。這說明混合學習模式對提高學業成績有顯著影響。
為進一步區分出哪些成分可以從混合學習方式中獲得益處,分別就客觀題(填空和選擇)和主觀題(簡答、分析和綜合設計)的成績進行檢驗。分析結果如表5。

表5
將以上數據分別代入Z檢驗,客觀題Z檢驗值是1.39,P>0.05,兩個班在客觀題得分上差異不顯著。鑒于客觀題重在測量學生對知識的識記程度,結果表明混合學習在改善知識識記方面不具備優勢。主觀題Z檢驗值是2.13,P<0.05,兩個班在主觀題得分上差異顯著。主觀題重在測量學生的知識組織、理解和分析能力,對于考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創新能力等方面有獨到的功能。數據結果表明,混合學習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2.調查問卷結果分析與討論。在課程結束之際,分別對實驗組和控制組進行調查,實驗組調查問卷回收37份,控制組回收34份,為比較兩班學生對學習效果和教學效果的態度是否存在差異,對統計數據利用x2進行差異程度檢驗。下面根據調查研究結果加以討論。
(1)學習效果分析。通過考察X2檢驗,比較實驗組和控制組對學習效果的態度,對學習效果的調查包含三個問題,分析結果如表6。結果表明,在混合學習和傳統教學兩種條件下,學生對三個問題回答的差異量均大于x20.05,P<0.05,達到顯著水平,表明混合學習更有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可見在混合學習環境中,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好。

表6
(2)對教學的滿意度分析。通過考察 X2檢驗,比較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生對教學的看法,包含兩個問題,分析結果見表7。結果表明,兩種條件下,學生對教學方式的滿意程度無顯著差異,從實際的調查數據大小比較發現:混合學習中的學生對教學方式的滿意程度多集中在 “非常滿意”和“滿意”;而傳統教學中的學生對教學方式的滿意程度多集中于“滿意”和“一般”。從開放性題目的回答和訪談結果分析來看,該調查結果產生的一個可能原因是傳統教學中的學生已習慣于課堂講授,在沒有經歷過其他教學方式的情況下,對教學方式的評價更多來自于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經歷過混合學習的學生則認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應更加多樣化。
比較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我們發現混合學習條件下學生的評分顯著高于傳統教學條件下學生的評分,其差異達到P<0.01的非常顯著水平。數據表明在傳統教學條件下,學生盡管對教學方式還算滿意,卻認為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可見混合學習的教學效果更優于傳統教學效果。

表7
(3)混合學習模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影響。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81.1%的學生認為自主學習有較多提高;62.2%的學生認為人際交往能力有較多提高;56.8%的人認為專業的知識面提高較多;78.3%的學生認為綜合性的知識應用能力也得以提高。數據表明混合學習條件下學生的各方面能力能夠得以提高。
經由實證研究數據分析,面對面的傳統教學與網絡學習相結合的混合學習方式,改變了教師灌輸知識,學生靠死記硬背和機械模仿應付作業及考試的局面,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參與者,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及對學習內容的應用。混合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尤其是在知識的組織和理解及綜合能力培養方面比傳統教學更具有無以倫比的優勢。同時教師的教學效果也明顯好轉,這一點不僅反映在學生的調查問卷統計上,還反映在學校“教學質量評價”網上,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在2007~ 2008年度學生評分為 92.17,2008~2009年度為98.67。
在各高職院校網絡精品課程和信息化環境建設比較完善的背景下,混合學習模式在我們的教學改革實踐中的效果已得到廣大教師充分肯定。混合學習模式是教學理念和學習理念的一種提升,這種提升不僅會使學生的認知方式發生改變,教師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角色也都發生改變,這種改變不僅只是形式的改變,而是在分析學生需要、教學內容、實際教學環境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在線教學和課堂教學的優勢互補來提高學生的認知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
[1]李克東,趙建華.混合學習的原理與應用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04(07).
[2]田富鵬,焦道利.信息化環境下高校混合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J].電化教育研究,2005(04).
[3]黃榮懷,周躍良.混合式學習的理論和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李克東.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謝榮國
程桂芳(1975-),女,山東濟寧人,碩士研究生,聊城大學傳媒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輔助教育;仝素梅(1975-),女,山東濟寧人,碩士研究生,山東省貿易職工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網絡教學;王利(1975-),男,山東泰安人,博士研究生,聊城大學傳媒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信息化。
G712
B
1001-7518(2010)08-0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