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衛芳
任務驅動型會計項目課程設計
——以《基礎會計》為例
□章衛芳
“以能力為本位,學生為主體,實踐為導向”是職業教育的教學指導思想。研究和實踐證明高職院校的學生更喜歡實踐的學習方式而不是抽象的聽講、閱讀等學習方式。因此,任務驅動型的學習對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是一個比傳統學科型學習更容易接受的學習方式。從教學實際出發探討了任務驅動型會計項目課程的設計理念和思路,以基礎會計課程為例具體展示任務驅動型項目課程的設計,在教學中更強調專業知識的職業定向性、崗位針對性和實踐性,從而突出高職教育職業化的特色。
任務驅動;工作過程;項目課程;高職會計教育
根據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高職教育課程改革與建設思路應“以工學結合為突破口,以工作過程為課程設計基礎,以真實工作任務或社會產品為載體,優化課程結構,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創新課程開發建設機制,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
《基礎會計》課程是會計專業的主干課程,同時也是經濟管理類其他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基礎會計》是一門基本理論較多的課程,由于高職學校的學生對企業經營活動缺乏起碼的認知,對本學科的學習停留在讀背的階段,會照會計分錄依葫蘆畫瓢,卻不理解和現實經濟業務之間的聯系。畢業以后從事會計工作更感覺無從下手,好像什么都學了,又什么都不會,和高職學生需注重職業能力素質的提高相去甚遠。為了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必須按照上級文件精神,以工學結合為突破口,以真實的工作任務為載體,實施“項目導入、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模式,加強教學改革。
職教專家姜大源教授曾提出:“課程微觀內容的設計與編排遠未跳出學科體系的藩籬,因而在這一傳統觀念束縛下編寫的教材始終不能適應職業工作的需要。無疑,課程內容的序化已成為制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成敗與否的關鍵。按照工作過程的順序開發課程,是凸顯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開發的突破口。”
“項目導入、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其原則就是:學生的學習活動性質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不斷地挑戰和激勵學生前進,從而使學生真正掌握所學內容,并通過此任務來舉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其主要結構是“提出任務—分析任務—完成任務—任務評價”。
任務驅動型課程開發的目的在于克服學科體系結構化內容的學習,而有利于與工作過程相關內容的學習。任務驅動型課程是來自職業行動領域里的工作過程,即從職業典型工作過程確定職業實際工作任務,歸并成教學工作任務,最終轉化為職業教育教學任務。它是一個從行動領域到學習領域,最終到學習情景的過程。
任務驅動型會計項目課程的設計要改變以“知識”為基礎設計課程的傳統,真正以“能力”為基礎來設計課程。要圍繞職業能力的形成組織課程內容,以項目為載體整合相應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要避免把職業能力簡單理解為操作技能,注重職業情境中實踐智慧的養成,培養學生在復雜的工作過程中做出判斷并采取行動的綜合職業能力。會計工作作為一門技術,和其他學科相比具有很強的操作性,要強調在“做中學”,對知識點可以設計成一系列任務,通過完成任務的一系列活動中產生對知識的需求,學習對完成任務有幫助的知識,最后掌握學科知識和相應的操作技能。
任務驅動型會計項目課程開發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內容:一是項目教學的內容,應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應具有一個輪廓清晰的任務說明,應能將某一教學課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結合在一起,應具有一定難度。如在基礎會計任務驅動型課程設計中關于商品銷售業務環節的設計,就可以從簽訂經濟合同開始,從經濟合同中了解運費對于銷售的影響及怎么進行會計處理,在銷售業務的處理中融入發票及其他單據的填制,稅款的計算和申報等實際操作技能,讓學生除了會對經濟業務進行會計處理外,還掌握了該階段的實際操作技能。二是項目教學的過程,應與企業實際生產過程或現實商業活動有直接的關系。在會計學科的學習中很多學生會解題,但不能理解會計業務處理的本質是要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情況,是和企業每天的業務緊密相關的。在會計教學中可以模擬一個企業一個月中可能發生的常見業務,進行綜合記賬,最后出賬簿,出報表。三是項目教學的結果,應有明確而具體的成果展示,并且師生共同評價項目工作成果以及工作與學習的方法;四是項目教學的方法,應讓學生有機會自行計劃、自行組織學習行為,自行處理項目中出現的問題。
(一)任務驅動型《基礎會計》課程能力目標
《基礎會計》是會計類課程的入門級課程,學生對于會計類知識是一片空白,不明白會計工作在企業中的作用,和企業運作有什么關系,和那些部門有聯系。本課程的能力設計主要是要學生掌握會計核算的基本原理,理解會計工作和實際企業運作的關聯度,會從一個企業的基本業務出發首先會做賬,然后做對賬,做好帳。除了會計實際業務處理的能力外會計工作也要強調非專業能力的拓展,比如在學習中要培養的交流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二)任務驅動型《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
以往的會計基礎的教學內容是分章節來進行的,從第一章概論講到最后一章的財務會計報告,教學內容之間彼此雖然有聯系,但是前后章節還是有很明顯的界限,知識點的分布按章節來安排,在知識編排上雖然學科邏輯結構嚴密、系統完整,前后也有關聯但是還是注重對會計事項處理結果的說明,忽視和缺乏對經濟業務事項的來龍去脈、來蹤去跡的分析講解和描述說明,缺乏對企業整體業務處理的把握。學生基本處在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學完一章后以做習題結束,對于學習的內容的前后關系不關心,導致了學生“會學”,但是“不會用”,會“做題”,但是“不會做事”的現實情況。
任務驅動型《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中可考慮把所有的內容重新整理歸類為幾個工作任務,教師所要教授的知識點穿插在各個工作任務中,通過完成工作任務達到滲透理論知識的目的。課程教學內容以一個模擬企業為背景,采用真實的單證賬表,按實際會計工作流程和方法,以學生完成企業一個月的全部會計工作為任務,根據會計工作的實際工作步驟、工作內容,以及完成該工作需具備的技能和知識來組織教學內容,將傳統會計教學中割裂的會計核算方法,轉變為與工作任務相結合的實際運用,搭建整體會計工作框架,樹立全盤賬務處理觀念。從而可以符合職業崗位的需求,實現和職業崗位的快速對接。
具體教學內容的選擇如表所示:

項目名稱基本原理部分 會計學基本原理;會計要素、會計科目的識別借貸記賬法的原理和基本運用工作任務引領部分 企業籌資業務的會計處理企業采購業務的會計處理企業簡單生產業務的會計處理企業日常費用的會計處理企業銷售業務的會計處理企業財務成果的會計處理期末結賬,企業簡單財務報表的編制期末總結、考核
(三)任務驅動型《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觀念認為學和做是兩個過程,必須學了才會做。因此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強調教師的“教”和學生“學”,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參與教學活動機會少,積極性和主動性很難發揮。學生對會計學習往往感到迷惘,特別是對于繁多的需要識記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反復做題有厭倦情緒,和實際生活又無法對應,找不到學習的樂趣。
任務驅動型的教學方法改變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位置,使教師從這門課的“總導演”,變成了其中的一個“演員”,從“發號施令者”變成學生學習的設計者、指導者、合作者,圍繞工作任務配合學生完成各項工作。而同學從原來被動的接受知識變成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和知識的建構者,在完成工作任務這個目標的驅動下找到使命感和責任感,感受到知識的用處,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任務驅動型《基礎會計》課程的工作任務可以安排如下:
核心內容:在講述完會計基本理論和操作的基礎上模擬中小型企業連貫的日常業務,從企業籌資開始到購入貨物,簡單生產、銷售貨物和期末納稅計算和簡單會計報表的編制。具體工作任務可以設計如下:
1.創設教學情境,模擬成立企業。每兩個同學一組模擬創建一個企業,需完成的具體任務是從企業起名開始到企業籌資方式的選擇,籌資業務的會計處理。要完成這些任務學生需要學習企業籌資的相關理論知識,產生了核算企業資金來源的需求。在任務的完成中需要學習企業建賬、填制會計憑證等知識和技能。從這步驟開始,企業的經濟業務就交給兩個同學來具體負責記錄。通過教學情境的創建使本來需要研究學習的對象轉換成了可理解的現實生活的情境,通過角色模擬完成會計業務使學生產生對知識的親切感和實用感。
2.任務驅動,教師適當引導。任務驅動教學中,首先任務的設計要考慮課程教學內容原有的知識結構,不能完全脫離知識原有的體系,特別是對于會計這種前后有關聯性的學科;同時任務的設計中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任務的難易度可以控制在學生有能力也有興趣去完成的范圍內,一次的任務設計不要涉及過多的知識點,以突出知識在實際中的運用。
如在企業成立后的經濟業務設計中,可以讓同學利用企業現有資金模擬進行采購,教師扮演供應商的角色,學生進行流程模擬和采購相關發票和業務單據的填制,編制會計憑證并進行登帳,讓學生不僅會進行采購業務會計分錄的處理,更要理解的是實際采購業務的操作過程,記賬的意義,讓他們體會企業資金的流向。在任務中實際隱含了企業采購業務、憑證填制、登賬要求、錯賬更正等知識點,把本來分列在幾章內的知識通過一個任務進行融會貫通,在學生的實際操作中很容易理解知識點的應用。
3.任務驅動,過程和結果并重。任務驅動型基礎會計課程以同學組建一個模擬公司開始,以會計的實際工作過程為導向選取幾個具有連貫性的典型工作任務來組織教學,在提出工作任務后,讓學生依次完成單據審核、賬務處理、期末匯總等會計業務處理,以具體工作任務驅動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實踐操作。為了最后能提交本企業的會計資料使整個課程的教學成為一項綜合任務,每個同學都必須積極地進行經濟業務的會計核算。
同時在會計憑證傳遞、日常業務處理流程等教學中讓學生扮演業務經辦人員、制單會計、審核會計、出納、記賬會計等角色,通過相互間的業務往來模擬,讓學生掌握各會計崗位在實務工作中的分工及銜接,會計部門和相關業務部門的業務關系,以及如何在會計工作中發揮監督職能。
在每個任務完成后對于理論知識的總結和講評中,可類比模擬企業發生的經濟業務,讓同學更能切身體會他所模擬的企業發生經濟業務的正確處理。通過與學生共同分析比較企業目前財務狀況、未來財富積累趨勢、目前可自由支配支出等,形象地引出要評價一個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所應考慮的因素。
(四)建立以能力評價為核心的考核體系
任務驅動型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過程已經分解為各工作任務,和以往的教學有很大的不同,教學評價也不能和以往的一樣靠期末考試來完成。在任務驅動型基礎會計課程中,課程考試中要引入工作任務完成情況等實務考核內容,與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改革相配合,考核學生對會計工作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以能力評價為核心的考核體系具體評價可以分為幾個方面:平時學生完成工作任務中的表現,完成經濟業務會計核算的正確性,其工作過程的效率和團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綜合評價;教師對學生工作過程的總體評價,形成的會計資料的正確性和完整性評價等方面,重點考核任務完成情況和質量及其所體現出來的相關知識掌握情況。這樣就改變以往一張卷子定勝負的傳統考試形式,使每個同學都能積極地參與到課程學習中來。
在學習任務驅動型《基礎會計》項目課程中,學生從自己組建一個公司開始,核算了本企業發生的采購、生產、銷售、期末結賬、出報表、報稅整個連貫循環的業務流程。在教學中把知識點穿插在各個任務中,學生通過完成任務參與教學、獲取經驗、構建應用知識;教師通過創設情境、模擬業務、知識點總結幫助學生構建課程需要學習的知識,由原來的他激式、封閉式教學轉變為自激式、開放式的教學方式。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在自己獨立完成任務的時候更多的體現出來,大大激發了學習的能動性和潛能,通過實際操作切實提高了職業技能,培養了職業意識,為以后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1]姜大源,吳全全.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孫慧平,佘麗萍,柯春松.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置研究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7(36).
[3]徐涵.職業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方案對教師的新要求[J].教育與職業,2007(05).
責任編輯 何穎萍
章衛芳(1976-),女,管理學碩士,上海行健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會計學及職業教育。
G712
A
1001-7518(2010)08-0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