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以娟 曾曉云
關于龍鳳吉祥圖案在首飾設計專業教學中的應用
□趙以娟 曾曉云
珠寶首飾的美是一種將材質、工藝、藝術完美結合的過程。截取中國傳統圖案中具有濃郁代表性的龍鳳吉祥圖案,本著傳承與延伸的理念,闡述了在現代首飾設計教學中如何引導藝術類首飾設計專業學生把他們熟悉的藝術形式應用于既符合國際理念又能詮釋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首飾設計學習實踐中,這不僅是發揚民族文化,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的一個重要途徑,同時也是現今首飾設計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一項創新性的教學課題。
龍鳳圖案;吉祥元素;首飾設計;教學應用;
社會在不斷發展,人們對美的審視也隨之發展,首飾作為人們審美觀念的直接物化體現,也已不再局限于視角美感的臨摹,逐漸演繹成注重首飾的使用功能、實用價值、技術含量、內在品質、文化內涵等綜合性的追求。中國傳統圖案博大精深,雖歲月流逝,但其內涵散發出來的美麗光芒至今仍然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審美觀念。而如何將中國傳統圖案中美麗元素借鑒到現代首飾設計應用領域中去是值得我們以全新的思維來思考和探索的一個較為重要的課題。
從綜合的角度來看,中國傳統吉祥龍鳳圖案不同于一般的中國傳統圖案,它們有形,有神,更有意。它們是民間傳達吉祥祝福的視角符號,表現了民間人們趨吉避兇,祈福納祥的思想觀念,它們不僅有視角表現手法的可鑒之處,更具有豐富的創意思維的靈感激發點。研究龍鳳吉祥圖案在中國現代首飾中的應用教學,不僅有利于培養更多未來的優秀中國首飾設計者,而且對于中國首飾走本土化道路,從而走向世界舞臺,展示中國首飾的民族魅力具有一定的現實和深遠意義。[1]
本文結合筆者目前從事的教學實際,以應用方法為切入點,如何引導首飾設計專業學生較為深入的理解和領會首飾設計并借鑒傳統吉祥圖案中的精華元素于現代首飾設計理念中去,作拋磚引玉。
現代首飾設計借鑒中國傳統吉祥龍鳳圖案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引導學生了解古今中外首飾設計對龍鳳圖案的應用狀況,然后才能知道現今或將來中國的首飾設計該如何應用龍鳳圖案。
龍鳳圖案在中國首飾設計中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龍鳳玉佩就大量涌現,而且形態多樣,有單龍騰飛,有雙龍戲游,有群龍相盤,有的龍騰虎躍,有的龍鳳合歡,將龍鳳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不過龍鳳圖案的造型原始時比較簡單,后來慢慢變復雜,特別清代時,它們被裝飾得更加繁復,趨于寫實化。[2]根據時間和設計風格的不同,在首飾中呈現出龍鳳紋有兩大類:一類是比較復雜的,屬于寫實類;另一類是比較簡化概括的,符合現代審美風格。中國現代首飾還是比較重視材料,多為訂婚或結婚紀念的商業首飾,其中代表男女的龍鳳圖案借用很多。現在中國出現一批在藝術首飾和商業首飾的縫隙間尋找契合點的首飾設計師,他們在學習歐美風格的首飾設計同時,還會采用富含中國意蘊的圖案,其中龍鳳圖案趨于簡化概括,符合現代世界首飾設計理念。例如:圖1和圖2中具有歐美風格的現代龍形首飾作品。[3]


龍鳳圖案在西方現代首飾設計中借用也很廣泛,早在1888年,卡地亞便開始從中國藝術上尋找靈感,舉世聞名的“龍之吻”珠寶系列創作靈感主要來源于中國龍文化。這系列首飾應用黑白兩種顏色,大膽地進行色彩創新,應用西方的方式詮釋出龍圖案所表達的幸福和吉祥,成為成功和永久的珠寶珍藏品。
現代首飾設計借鑒中國傳統吉祥龍鳳圖案的教學過程中,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對于其造型和內涵的思維聯想,為此,我在日常教學實踐中采用逐步引導、啟發學生學會提煉和創新龍鳳圖案的“形”的同時,也要求他們學會對“意”的傳承。
1.要求學生掌握借鑒與重構龍鳳圖案“形”的技法。所謂“形”一般指圖案所表現出來的物象外形與結構。龍鳳圖案整體的形、局部的形、抽象出來的形都是現代首飾設計的靈感源頭。當然龍鳳傳統圖案往往就是一個啟示點,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對龍鳳圖案原形進行轉化和嫁接成新形。首先,教育學生主要通過三種形式來表現首飾中的龍鳳紋:一是龍鳳圖形,二是龍鳳圖和文字結合,三是龍鳳文字形式。在此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感受、不同立意、不同構圖引導他們創作出不同的造型和構圖。這就要求學生在進行龍鳳圖案在現代首飾中轉型時,要將龍鳳圖案抽象、夸張、簡略、提煉處理,給它們注入新的活力,使之呈現出現代時尚性,防止學生拘泥于形式美。然后,要求學生具體通過圖案寫真和圖案再創作兩種練習方法對龍鳳圖案進行借鑒或重構。例如:本人通過圖3“中華魂”首飾講解如何利用共用形、共用線、共用空間等設計要素,巧妙組合重構,把“龍”圖形融入首飾形態結構中,形成新的形象。兩條龍共用一條龍身,超越了自然的可能性,但雙方互借互生,形成特殊的形態。[4]再告知學生不要只看到圖案的整體,還要會提取圖案的局部或局部和整體綜合借用等等方法。因部分鳳凰圖案簡潔、抽象且內涵豐富的特點,正符合了現代首飾設計的發展潮流,所以鳳圖案在現代首飾中局部或整體都可以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圖4中在首飾設計中選用鳳鳥具有特征性的尾部羽毛進行設計,尾部雖然是局部,但是鳳凰的形象卻很生動。這種借鑒龍或鳳的有代表性的局部寫真在現代首飾設計中的案例很多,此時學生應該把自己的注意點放在圖案的主要動態線或標志性部分。從而以簡約的造型與風格將古典與現代融合在一起,打造出現代優秀首飾來。當然還可以通過改變材料或結構;改變工藝或風格等等形式對其進行創新,這有別于中國古代的,特別是明清時期的龍鳳首飾。

圖3 首飾作品“中華魂”

圖4 鳳戒指
2.引導學生在造型實踐中加強意寓承接和延伸的理念。將龍鳳圖案與現代首飾設計結合,不是說在現代首飾設計中簡單的放一個龍或鳳傳統吉祥紋樣,就可稱之為傳統與現代首飾的融合了,我們要善從傳統中吸取精神的、有內涵的。龍鳳圖案在現代首飾中的應用,在滿足人們對形的美和工藝的精致等等追求的同時,還要給消費者留下吉祥、美好等心理回味。目前,由于現代學生的急切成為優秀設計師心態及教學課時壓縮變化的現狀,要能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通過臨摹方法讓學生理解不同的圖案內在精神已是不現實,大量枯燥的圖案理論的學習只會使學生對借用圖案產生反感。首飾設計創意語言的感染力取決于設計者對現實需求的判斷力和本人的文化業力。[5]所以,在龍鳳傳統圖案在現代首飾教學中,教育學生應把重點放在對龍鳳圖案的寓意、風格、文化背景的整體把握及其和現代首飾設計理念融合的方法上。
學生容易局限在龍鳳的神爺、威武、吉祥、富貴、幸福等的寓意上,而忽略龍的麒麟、牛、虎等,鳳的鸚鵡、孔雀、鴛鴦等邊緣意及首飾設計理念[6]。麒麟在中國有麒麟送子的吉祥意義,此寓意首飾多應用于兒童飾品和送給新婚夫婦的飾品,以祝福早生貴子。鳳的鴛鴦身寓意,民間常把鳳當做愛情的象征,“鳳凰于飛,和鳴鏘鏘”。意思是說鳳凰雌雄俱飛(雄者為鳳,雌者為凰),相和而鳴,鏘鏘然。后來就被人們是用來祝賀婚姻美滿,比喻夫妻相親相愛、幸福美滿。男女訂婚或私戀幽會,女方多以鳳釵贈與男方,以表示對愛情忠貞,終生不易其志。鳳釵是婦女的一種首飾。《中華古今注》曰:“秦始皇以金銀作鳳頭,玳瑁為腳,號曰鳳釵。”[7]現代首飾龍、鳳單獨出現和愛情關系不大,就是男性和女性的一般飾品,但是龍鳳同時成套出現,多為情侶飾品。
要通過案例分析幫助學生對龍鳳的風格及文化背景的理解。龍不但種類繁多,還有九子,“九”在中國古代為吉祥含意。清代在皇家的建筑上,器物上常常出現“九龍壁”、“九九門釘”“九間宮殿”等,都是以九龍做裝飾,顯示皇家的赫赫權威。我們也常用“九五之尊”來形容帝王。在龍鳳文化中數字“九”作為一種吉祥的符號。學生在借用龍鳳圖案時,這些文化背景要深入挖掘。例如:圖5《中國龍》吊墜中,主體設計為可以旋轉的九顆龍珠。設計師用到龍鳳文化中的數字符號“九”,在這里“九”不僅僅是個數字,它象征至尊至大,彰顯了成功男士的魄力與胸襟。此款吊墜在整體把握“龍”的寓意后,再高度概括“九”的意味,并將“龍”進行大膽的抽象、夸張、簡略、提煉處理。[8]

圖5 龍飾品
3.提醒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把握好文化的差異性。隨著中國經濟文化與世界融合得越來越密切,中國的首飾設計也應該與時俱進,放遠于世界,為世界人民所接受。龍鳳在我國為一種圖騰文化,“龍”在世界上已成為中國的象征,“東方巨龍”用以表達中國悠久的歷史,中國的成長和壯大,以及中國不可忽視的影響力,中國文化影響著世界的設計界。在國際首飾設計大賽中有龍、瓷器或長城等標志性圖案的中國作品獲獎頻率很高,也可以折射出外國人眼中中國的文化,在世界人眼中可以說中國就是一條巨龍,龍就是中國。鳳在中國指鳳凰,為百鳥之王,雖然它和龍一樣,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但不是中華民族獨有。鳳在西方文化中被稱為火烈鳥,是永生和復活的象征,也保持著正面形象,教育學生在設計首飾時既要考慮西方人心中的鳳的寓意,又要考慮世界消費者的審美習慣和接受能力。鳳集錦雞、鸚鵡、鴕鳥、孔雀、鴛鴦等各種鳥的特點組合成。在借用鳳為孔雀形象和寓意時,要注意:孔雀在東方人心目中是美麗的,但是在法國是淫婦的別稱。龍,傳說是鹿角、虎眼、獅鼻、牛唇、鷹爪、魚鱗、蛇身的形象,在借用龍為鹿和豬形象和寓意時,在中國一般將鹿看作是快樂、活潑、長壽的象征,但鹿在巴西等地卻是“同性戀”的俗稱;伊斯蘭教國家禁用豬及類似豬的圖案設計。在借用龍或鳳的黃色或紅色吉祥色彩時,美國人用紅色代表憤怒,深色表示嫉妒,藍色意味憂慮,黃色象征怯懦;英國人忌諱黃色;伊斯蘭地區把黃色作為死之色;埃塞俄比亞人辦喪事時穿黃色衣服。[9]
由于各國存在這些特殊的禁忌,這就要求我們中國的學生在設計面向世界的中國現代首飾設計時,不能隨心所欲,應注意要和各地的社會文化傳統相適應,不要違背當地的風俗習慣和各國的宗教信仰,特別是各地的忌諱。
綜上所述,在現代首飾設計教學過程中,專業教師不但需要運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在民族文化底蘊方面如何去加深素養,厚積薄發,并借鑒現代西方先進的首飾設計理論,將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元素融和進首飾載體,還要教育學生在應用諸如龍鳳圖案文化元素進行現代首飾設計時,如何正確地揚長避短,盡可能地使用無差別的語言,減少文化差異,使之設計的作品既能體現中華民族文明之亮點又能滿足國際性的審美標準。這是一個值得我們這些藝術教育工作者去認真思考和探索的創新性教學課題。
[1]趙以娟,張榮紅.敦煌圖案在現代首飾設計中的應用[J].寶石和寶石學,2006(4):45.
[2]耿陽.商周與明清龍紋圖案特征之比較[J].裝飾2005(9)(總149):90-91.
[3]陳征,郭守國.珠寶首飾設計設計與鑒賞[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30.
[4]張彪.圖形創意[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2.
[5]廖望春.首飾設計語言初步研究[J].寶石和寶石學雜志,2006,8(4):41.
[6]王昶,申柯婭.中國少數民族首飾文化特征[J].寶石和寶石學雜志,2004(3).
[7]鄭傳寅、張健.中國民俗辭典[M].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87.
[8]張莉.現代首飾設計對古代飾品文化的繼承和發展[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碩士學位論文.
[9]彭煥萍,王志華.從奧運符號看中國吉祥文化[J].青年記者,2008(7中):15.
責任編輯 夏煥堂
趙以娟(1976-),女,井岡山大學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與教學。
G712
A
1001-7518(2010)08-00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