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漢輝 黃樂珊 黃旭光
氟喹諾酮類藥物為人工合成的抗菌藥物,其抗菌譜廣,藥物在組織體液中濃度高,消除半衰期長,從而減少了給藥次數,使用方便等特點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但不良反應和耐藥性也隨著其應用的廣泛而增加。
1.1 資料來源 我院 2007年 1月至 2010年 3月,收集到不良反應報告共 372例,其中涉及氟喹諾酮類藥物的不良反應有 78例,占 21%。按報告來源,患者性別、年齡,引發不良反應的種類,給藥途徑,涉及系統及主要臨床表現等進行匯總分析。
1.2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 13.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性別與年齡分布情況 男 24例,女 54例(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年齡最小 15歲,最大 92歲,平均 62.9歲。年齡分布見表1。
2.2 不良反應報告的來源 78例氟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報告來源于 9個科室。其中,門診報告 55,住院部報告 23例;藥師報告52例,醫師報告 26例。一般的不良反應66例,新的一般的不良反應 8例,嚴重的不良反應 4例。
2.3 不良反應涉及藥物品種、例數及構成比,見表2。
2.4 不良反應涉及的系統及臨床表現
2.5 用藥情況 文中提及發生不良反應的氟喹諾酮類藥物的使用多以靜脈給藥為主 69例(88.5%),口服 9(11.5%)。用藥時間為 1次/d的 48例(61.5%),2次/d的 30例(38.5%)。

表1 患者年齡、性別分布(例)

表2 引發不良反應的藥物品種、例數、構成比(例,%)
3.1 氟喹諾酮類藥物的作用機制 喹諾酮類藥物的作用靶位是 DNA螺旋酶,拓撲異構酶Ⅳ也是喹諾酮類藥物的作用靶位。作用機制正是通過與DNA、DNA螺旋酶或拓撲異構酶Ⅳ發生交互作用形成三元復合物,誘導 DNA和拓撲異構酶Ⅳ發生構型改變,從而導致這種酶對DNA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最后導致 DNA降解及菌體死亡[1]。
3.2 不良反應與性別及年齡 由表1可見女性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明顯多于男性患者(P<0.05),各年齡段不良反應發生比較平均,但由表4可以看出,發生嚴重不良反應都為老年人,這與老年人代謝有關。因此氟喹諾酮類藥物在老年人應用時注意不良反應的發生。
3.3 對皮膚系統的影響 氟喹諾酮類藥物常見的光敏反應包括光毒性反應和光變態反應。主要是由于紫外線能量在皮膚中釋放導致皮膚的損傷及藥物吸收能量成激活狀態,并以半抗原形態與皮膚中的蛋白結合形成藥物一蛋白復合物引起的變態反應[2]。表1表明女性患者明顯多于男性患者(P<0.05)。由表4可見各年齡段皮膚系統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與年齡無關。因此,對于各年齡段的人群使用氟喹諾酮類藥物都應注意避免直接光照,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表3 不良反應涉及的系統及主要臨床表現(例,%)

表4 皮膚、神經系統不良反應年齡分布
3.4 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 在眾多的不良反應中,中樞神經系統的不良反應是尤為嚴重的。氟喹諾酮類藥物可誘發癲癇,其機制可能是由于該類藥物結構含有具脂溶性 F原子,使其透過血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能力增強,抑制腦內抑制性遞質 γ一氨基丁酸(GABA)與其 GABA受體的結合,而使中樞神經興奮性增高,導致驚厥和癲癇等嚴重中樞神經系統不良反應的發[3]。文中 60歲以上的患者占了 46.2%,而發生的 4例嚴重的不良反應均在 70歲以上,見表4。研究發現用藥劑量是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不良反應的危險因素,其反應程度與劑量呈正相關;由于老年患者腎功能的減退,藥物清除率下降,半衰期延長,容易導致藥物蓄積,血藥濃度升高,同時由于其脂溶性性,使藥物更容易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因此,老年患者在使用氟喹諾酮類藥物要充分考慮患者腎功能的改變,監測這些藥物的血漿濃度[4][5],選擇合適的用藥劑量及方法,且需保證補充足夠的水量。
3.5 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消化系統不良反應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脹、口干、食欲不振等不良反應。其機制可能與藥物本身的刺激性和藥物劑量過大有關,劑量愈大,消化系統不良反應發生率愈高。
3.6 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文中資料也顯示氟喹諾酮類藥物對心血管系統及其他方面也有一定的影響,包括靜脈炎、心悸、低血壓。由于所有的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均有潛在的QTC間期延長作用,但嚴重程度不一,輕至臨床無意義的QTC延長,重至可能發展為尖端扭轉性室速。因此臨床上在使用喹諾酮類藥物時,應盡量避免與有心臟毒性的藥物或其他已知可延長 QTC間期及引起心動過緩的藥物聯合使用。
3.7 影響軟骨發育 氟喹諾酮類藥物可影響機體鈣磷代謝,在未成年動物中應用本類藥物可致關節軟骨病變發生,故孕婦、哺乳婦女禁用,18歲以下者盡量避免使用,文中發現有 1例 15歲患兒使用了左氧氟沙星導致了皮疹及心悸的不良反應,如細菌僅對氟喹諾酮類敏感,應權衡利弊后慎用。
氟喹諾酮類藥物作為人工合成的第三代喹諾酮類抗生素,抗菌譜明顯比第 1代和第 2代擴大,抗菌活性也顯著增強,隨著臨床應用的增多,由于藥物本身特性及不合理用藥和濫用藥物現象的存在,不良反應的出現越來越多。臨床應用氟喹諾酮類藥物應引起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注意對其不良反應的監測,合理用藥,提高用藥的安全性,減少不良反應的重復發生。
[1] 孫淑紅.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不良反應及安全應用.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20):133-134.
[2] 梁秀芬.董桂娜.喹諾酮類藥物的光敏反應及預防.青島醫學雜志,2008,40(3):200.
[3] 袁進,姚小莉.氟喹諾酮類藥物引致癲癇發作54例的國內文獻回顧.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7,9(2):100-102.
[4] 曹湘龍.氟喹諾酮類藥物臨床合理應用的探討.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2007,13(18):2712-2719.
[5] 袁少筠,曾佳群.喹諾酮類抗菌藥物不良反應的文獻回顧性分析.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21):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