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軍
胰島素泵內裝有一個短效胰島素的儲藥器,模擬人體健康胰腺分泌胰島素的生理模式,通過一條與人體相連的軟管向體內持續輸注胰島素,能夠使胰島 β細胞功能得到恢復。本研究對我院 2009年新診斷的 36例 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島素泵治療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科科住院的初診 2型糖尿病患者 72例。年齡在 32~87歲,平均(48.3±7.9)歲;其中男43例,女 29例;體重指數平均為(25.1±4.7),病程在 1~12個月之間,平均(4.9±2.1)個月。所有患者均未用過任何口服降糖藥和胰島素治療。
參照《實用內科學》[1]擬定 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①空腹血糖≥7.0mmol/L;②有糖尿病癥狀,且任意血糖≥11.1mmol/L;③糖耐量試驗 2 h血糖≥11.1mmol/L。若患者首次診斷符合以上標準中的至少一條,則于隔天再次檢查,所仍符合上述標準中的至少一條則確診為 2型糖尿病。排除嚴重感染,肝、腎、心、肺功能衰竭,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及等急性應激情況的患者。
1.2 治療分組 將 72例患者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 36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體重指數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竟義,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采用胰島素泵持續皮下注射治療,儀器為 MiniMed 508胰島素泵(美國美敦力公司生產),胰島素為諾和靈R(丹麥諾和諾德公司生產)。根據患者的體重、血糖檢測結果以及既往胰島素使用情況,按照 0.4~0.6U/kg估算患者的胰島素全天用量,將全天用量的 50%作為基礎量由泵 24 h持續輸入皮下,于早、中、晚三餐前將余下的 50%按各 1/3追加劑量的形式輸入。對照組采用胰島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療。分別于三餐前半小時及睡前皮下注射諾和靈R和諾和靈 N。兩組患者均在注射期間監測患者血糖,隨時根據患者耐受情況調整用量。
1.3 療效及評判標準 參照 2007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制定標準中的血糖控制目標進行2型糖尿病治療效果的評價。即,三餐前血糖≤710mmol/L,2 h PBG≤810mmol/L。低血糖診斷標準:為具有心慌、出冷汗和嚴重的饑餓感癥狀,血糖≤218mmol/L(50mg/dl)。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3.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s描述,采用 t檢驗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空腹血糖和餐后 2 h血糖均沒有差異,P>0.05。兩種治療方法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即空腹血糖和餐后 2 h血糖治療后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治療后空腹血糖比較,t=4.736,P<0.001;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治療后餐后 2 h血糖比較,t=2.652,P=0.010。表明觀察組對血糖的控制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糖和餐后 2 h血糖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糖和餐后 2 h血糖的比較(±s)
組別 n 空腹血糖(mmol/L)餐后 2 h血糖(m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6 18.3±4.5 5.4±0.7 18.5±6.1 7.6±0.8對照組 36 17.8±3.9 6.3±0.9 18.1±5.2 8.1±0.8
觀察組的血糖達標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胰島素用量顯著少于對照組,P<0.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UKPDS研究指出,新確診而未進行治療的 2型糖尿病患者的β細胞功能平均喪失 50%左右,這是采用外源性胰島素控制 2型糖尿病血糖的重要依據。胰島素泵持續皮下注射對治療 2型糖尿病有較好的效果。本研究通過對患者分別采用胰島素泵持續皮下注射治療和胰島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療,結果發現胰島素泵持續皮下注射治療對空腹血糖和餐后 2 h血糖的控制效果優于胰島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療,且血糖達標時間和胰島素用量顯著少于胰島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顯示,胰島素泵持續皮下注射對治療2型糖尿病有較好的效果,血糖達標時間和胰島素用量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