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建萍 甘念
ICU患者由于面臨疾病,疼痛,甚至死亡的威脅,各種ICU設備,噪音,重大搶救,睡眠障礙剝奪引起ICU患者強烈的應激反應,出現生理,心理反應,產生自主性不安、顫抖,出汗增多,面部緊張,坐立不安,額外的小動作,容易激動,極度害怕,意識混亂,同時降低患者對疼痛的耐受能力,如感覺痛苦,肌肉緊張,血壓升高,心率加快等,導致在醫患配合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影響了疾病的恢復,造成在院治療時間延長。國內也有一些學者進行了有關上消化道出血,甲狀腺疾病患者焦慮情緒的護理干預評估的初步研究,取得一些成果[1,2]。但對ICU患者心理焦慮癥狀情緒的干預尚未報道。本研究采用綜合護理干預的方法,對ICU患者的心理健康進行干預,以檢驗綜合護理干預對ICU焦慮癥狀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 2010年 1月至 2010年 6月收治我院 126例內科ICU患者為焦慮狀態測評對象,48例患者符合焦慮狀態,其中在干預期間轉科 7例,出院 4例,病情加重 3例,死亡 2例,余 32例患者作為干預對象,且在入 ICU前神志清醒均無精神障礙和家族精神病史,無老年癡呆,可以進行交流。其中男 19例,女 13例,平均年齡 63.7歲。根據患者入 ICU后產生焦慮癥狀表現順序,按隨機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構成以及原發病種均無統計學差異(均P>0.05)。
1.2 干預方法 兩組患者入 ICU后,對照組在ICU常規監測護理基礎上采取積極鼓勵性語言或非語言的交流溝通,增加信心。觀察組在原有對照組干預的基礎上進行 1周的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 由經過針對性培訓的護士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培訓的內容包括焦慮自評量表的正確使用,ICU患者發生焦慮的常見原因,引發焦慮樣癥狀的軀體病因,可能引發焦慮的藥物種類,如何觀察患者的焦慮癥狀[3],以及與焦慮患者的溝通交流方式和治療處理。
1.2.2 提高睡眠質量,病室于夜間 11點至次日晨 6點避免進行治療護理,均將各種監護儀的報警音降至最低。進行噪音控制,盡量減少監護搶救儀器的工作的聲音,負壓吸引聲,工作人員走路和交談聲以及金屬物的意外碰撞聲,保證是內室內噪音水平日間平均 <45 dB,夜間平均 <20 dB[4]。在不能用非藥物治療中獲益時,適當使用鎮靜劑調整患者生物鐘。
1.2.3 音樂療法 固定時間段(非睡眠期)打開病室的背景音樂,選擇輕盈,舒緩的樂曲,音量 40 dB左右,30~60m in/次,2次 /d。
1.2.4 認知行為干預 內容包括:①對自身疾病的認識,了解疾病的各種誘發因素,臨床特征和疾病進展;②松弛放松訓練,通過循序漸進地放松每組肌肉群,最后達到全身放松狀態。在每一組肌肉群的放松訓練中,先要求患者使這組肌肉先緊張,然后再放松,使患者充分體會到肌肉緊張與放松的感覺[5];③不良情緒應對,通過積極的鼓勵性語言和暗示性語言增強患者治療的信心,從而抵御負性情緒;④強化常態行為,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鼓勵患者進行主動的功能鍛煉,生活(如吃飯,洗漱等)自理上能夠循序漸進,逐漸增加活動,從而淡化危重患者的角色定位。
1.2.5 社會情感支持 情感支持會激勵患者執行更多的心理行為或改變應激的應付方式。住院期間增加語言交流或情感互動的次數和時間,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增加患者家屬的探視時間和次數。
1.3 干預效果評估 應用 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對入ICU病房3天的患者進行初次評定以及進行1周的護理干預后的再次評定。SAS包括 20個問題,由干預組成員親自一對一的解釋和說明其中的每一條,量表收回后現場進行逐一檢查。患者根據目前的實際感覺,按焦慮癥狀程度,分為“沒有或很少有”,“小部分時間有”,“大部分時間有”,“絕大多數時間有”4個等級,分別記為 1~4分。20個項目評分之和為粗分,然后轉化為標準分。SAS標準分≥50分表明有焦慮癥狀。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0.0對數據進行錄入與分析,組間比較采用 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SAS總分值比較 對照組干預前后SAS總分值差異不顯著,P>0.05,觀察組干預前后 SAS總分值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SAS總分值比較(±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SAS總分值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
組別 例數 干預前 干預后P值觀察組 16 53.6±6.9 48.8±6.5﹡P<0.05對照組 16 54.2±8.3 53.5±6.7 P>0.05
①焦慮的發生與 ICU患者的病程長短和病情嚴重程度有關,同時周圍環境改變,由于疾病而導致運動障礙,自理能力下降等產生的心理因素也有一定的作用,提高護士自身的綜合素質,加深對ICU患者焦慮癥狀的認識和處理,對患者進行有目的性和針對性的主動護理,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力,同時建立患者對護理人員的充分信任,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的關鍵。本研究結果顯示綜合護理干預方法可以有效降低 ICU患者焦慮癥狀的評分,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②系統的人類睡眠剝奪實驗揭示:睡眠剝奪會引起一些心理學的變化,認知減退和行為錯誤,研究發現睡眠可以使個體的精神和體力得到恢復,使個體的情緒向正面發展,記憶得到恢復,精神振作[6];③音樂對人情緒的影響作用具有狀態性,即耐性[7],可調節人的呼吸,循環,內分泌等生理功能,使患者在應激狀態下呼吸平穩,血壓,心率穩定,同時轉移其的注意力,改善人的精神狀態;④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短程的,針對現在問題使用一些具體的認知和行為技術來解決患者心理苦惱的治療方法。它能夠了解患者自我感知的精神壓力程度,促進患者調節能力,提高對壓力的評估和處理,從而有效地促進心理健康。行為放松訓練作為行為治療的其中之一,它使人體內腦啡呔和腦電波增加,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有助于緩解焦慮,緊張等情緒障礙,鎮定情緒;⑤社會情感支持給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增強患者對精神應激的防御能力,幫助患者抑制混亂的思想感情,重建心理平衡,激發患者的斗志和動力來與疾病抗爭,充滿信心,利于康復。
綜上所述,ICU患者焦慮癥狀可通過睡眠促進,音樂療法,認知行為干預,情感支持等綜合護理干預方法得以改善。
[1] 宋晨,郭強,丁小容,等.綜合護理干預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焦慮的影響.護理學雜志,2009,24(11):69-70.
[2] 王文英,王志欣,劉艷霞,等.心理干預對甲狀腺疾病患者術前焦慮情緒影響的觀察.人民軍醫,2010,53(1):27-28.
[3] Bernstein,Levin,Poag,et al.On Call Psychiatry.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78-89.
[4] 王爽,趙溪紅,王佐巖.強化護理干預對 ICU患者譫妄轉歸效果研究.中國護理管理,2009,9(4):38-40.
[5] 張理義,徐毅.軍事醫學心理學.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231-232.
[6] Heom-Jeong Lec,Leen Kim.Cognitive deterioration and change of P300 during tatal sleep deprivation.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2003,57:490-496.
[7] 萬琴秀.音樂在終末期疾病中的效用.實用護理學雜志,1998,14(10):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