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劍 陳勝祥
眾所周知,自上個世紀末以來,我國中等職業學校普遍面臨招生困難。雖然近幾年招生人數有所增長,但并不能證明是中職教育增加了吸引力。因為諸多證據表明,中職學校招生依然很難,以至于不得不采用“有償招生”模式,致使政府反復強調要嚴禁“有償招生”但卻屢禁不止。[1]對此,為了克服招生困難,各職業學校使盡渾身解數,其中之一就是在每年的招生簡章中大力宣傳本校自創校以來各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歷數各屆優秀校友的就業與創業業績,目的無非就是想證明本校的教育質量高,以此提升本校的吸引力。對于這種做法,業界似乎已成為共識,無人懷疑這種宣傳的作用。然而,筆者(指第一作者)在多年的職校招生工作中感覺到,這種宣傳并無多大作用,表現為:當我們向學生的家長介紹本校的就業優勢時,他們并不以為然,甚至坦言之所以考慮就讀中職學校只是小孩沒考上高中,不讀職校到哪里去?由此引發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些問題:是不是我們的中職學校每年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作的宣傳不得要領?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做招生宣傳?凡此種種,都需要我們進行科學嚴謹的實證調查。由于近年來中職學校生源越來越依賴于農村,因而考察農民對于中職就業前景的反應可能是一個非常好的觀察視角。
據此,本文旨在通過實證分析,弄清楚上述問題。恰好,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中職學校招生的市場化與政府干預機制研究》(EJA070255)課題組曾經在江西、浙江農村進行了兩次問卷調查,有相關數據可以使用。該兩項調查的對象是農村初三年級學生及其家長。第一次調查的時間是2008年10底,調查地點選取了欠發達地區的江西省鄱陽縣;第二次調查時間是2009年5月初,調查地點選取了經濟發達地區的浙江省海寧市。兩次調查抽樣均采用三階段隨機抽樣與非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先是隨機地在兩個縣(市)分別抽取4個鄉鎮,然后非隨機地在每個鄉鎮各抽取一所初級中學,共四所初級中學,最后再在每所中學隨機抽取80~90名左右的初三年級學生。課題組先 對抽到的學生進行培訓,然后由他們回答“學生問卷”,回答完畢后立即回收問卷,再發放“家長問卷”讓學生帶回家讓其家長作答。對于文化程度較低的家長,要求學生向其家長宣讀問卷問題,家長口頭作答,從而使學生間接充當了訪問員。第一次調查共發放家長問卷320份,有效問卷302份,有效率94.4%;發放學生問卷360份,有效問卷350份,有效率97.2%。第二次調查共發放家長問卷350份,有效問卷321份,有效率91.7%;發放學生問卷350份,有效問卷335份,有效率95.7%。
根據經驗可知,農村學生初中畢業后何去何從,家長會參考子女的想法,但最終的決定權往往在家長手里,因此,我們只需要使用家長問卷就可達到研究目的。就數據分析方法而言,我們分兩步走:一是考察“農民對中職就業前景反應”的區域差異,以探索它的區域變化;二是考察“農民對中職就業前景反應”的個體差異,以檢驗農民的這種反應是不是隨個體差異而表現出某種變化規律。以上數據分析均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分析過程與詳細結果詳見下文。
眾所周知,隨著我國大學大規模擴招,大學生就業困難問題越來越嚴重,與此相伴隨,中職生就業反而火爆。例如,近幾年常常會有類似于“大學生到技校‘回爐’”①、“大學生職場競爭力不如中職技校生”②、“大學生就業難,中職生就業火爆”③的報道見諸報端網絡,可能正向強化了人們對于中職畢業生就業前景的良好預期。
對此,課題組在問卷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即“現在有很多例子表明,大學生就業很困難,但中職生容易找工作,如果這種情況屬實,你愿意送自己的孩子就讀什么學校?”回答項有四項:即①讀高中、②讀中等職業學校、③根據他的成績來定、④不知道。農民的回答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農民對中職(良好)就業前景的反應
由表1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分析結果:
第一,“兩地合計”統計數據顯示,即使肯定中職教育具有良好的就業前景,農民仍然不看好中職教育。因為在626份樣本整體中,只有94位(15%)學生家長選擇就讀中職學校,而有219位(35%)家長選擇了高中,還有284位 (45.4%)家長選擇了“(讀什么學校)視子女成績而定”。
第二,即使中職教育具有良好的就業前景,經濟越發達的地區,農民越愿意送子女就讀普通高中教育。因為,在經濟不發達的江西省鄱陽縣,共有79位學生家長選擇送子女“讀高中”,占該地區所有樣本的26%;而在經濟發達的浙江省海寧市,則有140位學生家長選擇送子女“讀高中”,占該地區所有樣本的43.5%。兩者相比,發達地區比不發達地區對普通高中的選擇意愿高17.5個百分點。
第三,即使中職教育具有良好的就業前景,經濟越發達的地區,農民越不愿意送子女就讀中職教育。因為,在經濟不發達的江西省鄱陽縣,共有53位學生家長選擇送子女“讀中職”,占該地區所有樣本的17.4%;而在經濟發達的浙江省海寧市,有41位學生家長選擇送子女“讀中職”,占該地區所有樣本的12.7%。兩者相比,發達地區比不發達地區對中職教育的選擇意愿低4.7個百分點。
第四,即使中職教育具有良好的就業前景,經濟越不發達的地區,農民在考慮子女初中后的教育選擇時,更注重考慮子女的學習成績。因為,在經濟不發達的江西省鄱陽縣,共有155位學生家長回答“根據子女學習成績而定”,占該地區所有樣本的51.0%;而在經濟發達的浙江省海寧市,有129位學生家長回答“根據子女學習成績而定”,占該地區所有樣本的40.1%。兩者相比,不發達地區比發達地區高10.9個百分點。
總之,即使肯定中職教育具有良好的就業前景,農民仍然不看好中職教育,而且,農民的這種選擇意愿隨著地區經濟的發展而表現出越發強烈的偏好普通高中教育的傾向。由此可以推知,各中職學校普遍采用的介紹本校良好就業前景的招生宣傳不會起到什么作用,即使有微弱的作用,這種作用在經濟不發達地區要好于經濟發達地區,表明這 種微弱的作用也會隨著經濟發展而越來越弱。
在區域比較之后,之所以還要考察農民對中職學校就業前景反應的個體差異,目的是想通過了解農民的這種反應會不會隨著其個體差異而表現出顯著的差異,由此進一步推測中職學校基于良好就業前景的招生宣傳的效果及其變化趨勢。此處的個體差異(自變量)做廣義的理解,既包括農民(家長)本人的教育程度、他的家庭經濟狀況,也包括其子女的學習成績,它們的頻數分布如表2所示。

表2 農民的教育程度、家庭經濟與子女學習成績頻數分布
表2顯示,第一,農民的文化程度分布。在所有有效樣本中,初中文化的最多,占樣本總數的38.5%;其次是小學(28.1%)和高中(24.9%),基本符合我國農民受教育程度低的實際情況。第二,農民的家庭經濟狀況分布。在所有有效樣本中,中等收入的家庭最多,占樣本總數的59.6%,其次是中下游(24.6%)和中上游(10.7%),表明農村家庭經濟整體上呈現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球狀,也基本符合農村的現實。第三,子女的學習成績分布。在所有有效樣本中,中游成績最多,占樣本總數的40.6%,其次是中下游(24.3%)和中上游(20.0%),表明農民子弟的學習成績基本符合正態分布,基本符合農村教育的現實。需要補充說明的是,表2中的成績分布是在農村內部的比較,而不是和城市學生的比較。
為了考察“農民對中職就業前景反應的個體差異”,我們需要以表1中的“兩地合計”項中的數據為因變量,以表2中的各項內容為自變量,分析兩者之間的相關性。由于因變量“農民對中職就業前景的反應”為名稱衡量的分隔變量,自變量“教育程度”、“家庭經濟”和“子女學習成績”均為順序衡量的分隔變量,因而考察它們兩者之間是否相關適合卡方檢驗并計算Eta系數。表3就是以“農民對中職就業前景的反應”為因變量,“教育程度”、“家庭經濟”和“子女學習成績”分別為自變量的卡方檢驗結果。

表3 以“農民反應(兩地合計量)”為因變量的卡方檢驗結果(樣本總數:626)
表3顯示:第一,測度農民個體差異的兩個自變量“教育程度”和“家庭經濟”與因變量“農民對中職良好就業前景的反應”之間的卡方檢驗均未通過0.05水平的顯著性檢驗,因而接受原假設H0,即因變量與自變量在總體中獨立不相關。第二,自變量“子女學習成績”與因變量的卡方檢驗通過了0.0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因而要拒絕原假設H0,接受替換假設H1,即因變量與自變量在總體中相關,由此可以理解為自變量“子女學習成績”對因變量“農民對中職良好就業前景的反應”產生了顯著的影響,由此進一步印證了表1中的第四個分析結果。
總結前文可知:第一,由表1中的“兩地合計”統計數據可知,即使肯定中職教育具有良好的就業前景,農民仍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就讀中職教育。第二,由表1中的區域比較可知,即使肯定中職教育具有良好的就業前景,農民的這種歧視中職教育的看法隨著地區經濟的發展而表現出越發強烈的趨勢。第三,由表3中的卡方檢驗結果可知,即使肯定中職教育具有良好的就業前景,農民對中職良好就業前景的反應與其教育程度和家庭經濟狀況無 關,但與子女學習成績顯著相關。總而言之,即使肯定中職教育具有良好的就業前景,農民仍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就讀中職學校,而且,這種想法與家長教育程度、家庭經濟條件都沒有關聯,但與子女學習成績顯著相關,由此證實中國農民送子女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學一門技術好就(創)業”,而是“保持追求高深學術的動機”以便“讀書入仕”。④
站在農民的立場看,這種“讀書入仕”的教育目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這種讀書入仕的出身立世的道路在今天社會的表現就是 “受教育水平和地位與權力之間的聯系太緊密,……(它)為現存秩序提供了穩定性和正統性的源泉,……很可能就削弱了鉆研專門技術的志趣,但卻能確保追求高深學術的動機。”[2]另有學者從文化的角度解釋農民的這種教育目的,如我國著名學者顧明遠、梁忠義(2000)認為:“職業技術和技能素質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構成的弱項,是制約國民素質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發展職業教育的一個難點。”[3]江蘇技術師范學院研究員莊西真(2003)認為“在一定的社會文化和現實的影響下,導致人們形成了普通(高中)教育偏好而非(中等)職業教育偏好。 ”[4]
由此可知,當前各中等職業學校為了克服自身的招生困難問題,致力于宣傳本校“良好”的就業前景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作用。因為,各中職學校這種微觀上的“我校好就業”式的招生宣傳并不能解決整個中職教育所面臨的兩大宏觀危機:一是現在的中職教育不能滿足中國農民世世代代的“讀書入仕”的夢想,充其量只能讓農民子弟承續其父輩的農民(工)身份;二是不能改變傳統以來的“學而優則仕”的文化環境,無法重新塑造人們對于中職教育的偏好。
破解第一個危機,中職教育無能為力,因為它有賴于國家層面的制度改革,即廢除排斥與剝奪農民的城鄉二元分隔的經濟與社會制度,如廢除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制度等。但是,中職學校可以在招生宣傳中對破解第二個危機有所作為,即在招生宣傳時進行“職業教育的教育”[5],或者稱為職業教育元知識的教育。所謂職業教育的元知識,是指隱去了職業教育的實質性內容,將職業教育作為一種知識形式來考查的一系列知識體系,包括職業教育的概念、發展歷史、培養目標、培養方法、優勢等,籍此提升人們對于中等職業教育的認識和評價,實現“(非正式)教育改造文化,促進中職發展”[6]的目的。然而,要使無數分散的,且相互之間存在殘酷招生競爭的職業學校達成集體行動,進行職業教育(元知識)的宣傳和教育,需要政府介入。為此,建議中央教育行政部門出臺一項政策,要求各職業學校統一在招生簡章中特辟一欄,介紹職業教育,力爭在長期內逐漸消除國民對于職業教育的偏見。
注 釋:
①如荊楚網報道:“為謀工作,大學生進技校 ‘回爐’”(http∶//www.cnhubei.com/200511/ca930032.htm),2005-11-22。
②如《重慶青年報》報道:“大學生為何競爭不贏中職技校生? ”2006-07-19。
③如《南方都市報》報道:“大學生就業嚴峻,技校生火爆名企提前搶購”,2008-11-08。
④上世紀中末期以前,中職學校畢業生都由國家分配工作;農民子弟一考取中專學校就獲得了“國家干部”身份,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農民的教育目的是“讀書入仕”。
[1]陳勝祥.論中職有償招生的多環節治理[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科版),2009,(11):90-95.
[2]吉爾伯特·羅茲曼.中國現代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284.
[3]顧明遠,梁忠義.世界教育大系——職業教育[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496.
[4]莊西真.影響欠發達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文化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03,(4):9-12.
[5]陳勝祥.論職業教育的教育[J].職教通訊,2005,(3):19-22.
[6]陳勝祥.教育改造文化,促進中職發展[J].職教通訊,2004,(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