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洪衛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
湖北服務業總體發展水平與戰略分析
○ 路洪衛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
本文分析了湖北服務業所處的發展階段與發展趨勢,在對“鮑莫爾”成本病探究的基礎上,根據全球服務業發展規律,提出了湖北服務業“高端起飛”戰略。
湖北 服務業 發展階段 鮑莫爾病 高端起飛
加快發展服務業是湖北新時期的戰略使命,建設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迫切尋找戰略突破口,成為擴大內需的高效平臺。
著名學者庫茲涅茨、錢納里、賽爾奎因等對產業結構變動規律都作了許多研究,反映了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變動的一般規律,隨著人均GDP的增加,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三產業增加值比重逐步上升的趨勢比較明顯。李江帆研究表明:三次產業比重與人均GDP(或GNP)相關。隨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上升,第一產業比重持續下降,迄今為止的最低點約為3%;第二產業比重逐步增大到40%—45%左右即呈飽和狀態,隨后緩慢下降;第三產業比重逐趨增大,其就業比重增幅顯著高于產值比重,至今尚無回落趨勢。本文根據世界銀行2008年的最新收入分組標準,選取38個不同收入水平的國家或地區,擬合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模型和就業結構模型,根據統計描述劃分服務業發展階段。
1、服務業增加值比重與人均GDP關系。選取38個主要國家或地區為樣本,根據2006年統計數據,利用SPSS軟件擬合服務業產值結構模型。通過利用非線性回歸分析,并經過比較、檢驗,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非線性的相關關系,即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呈現對數函數型關系。其方程為:Y=-10.906+7.931Ln(X)。其中,Y代表服務業產值比重;X代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模型檢驗的結果來看Adjusted R2=0.645;而且回歸模型F值為65.395,值為0.000;自變量系數的T值為8.087,P值為0.000(sig=0),模型和系數都分別通過了F檢驗和t檢驗。全球主要國家服務業增加值比重與人均GDP散點圖及擬合曲線見圖1。

圖1 全球主要國家服務業增加值比重與人均GDP散點圖及擬合曲線
2、服務業就業比重與人均GDP關系。選取38個主要國家或地區為樣本,根據2006年統計數據,利用SPSS軟件擬合服務業就業結構模型。通過利用非線性回歸分析,并經過比較、檢驗,服務業就業比重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非線性的相關關系,即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呈現對數函數型關系。其方程為:Y=-26.445+9.472Ln(X)。其中,Y代表服務業就業比重;X代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模型檢驗的結果來看Adjusted R2=0.767;而且回歸模型 F值為122.511,值為 0.000;自變量系數的 T值為 11.068,P值為 0.000(sig=0),模型和系數都分別通過了F檢驗和t檢驗。全球主要國家服務業就業比重與人均GDP散點圖與擬合曲線見圖2。

圖2 全球主要國家服務業就業比重與人均GDP散點圖與擬合曲線
根據以上分析,從人均GDP、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等方面來綜合判斷服務業所處的發展階段。服務業發展階段主要分為服務業發展的初級階段、中期階段、發達階段。服務業發展階段的不同標志值和數量特征見表1。

表1 服務業發展階段的不同標志值和數量特征
依照上述發展階段標準模式,2009年湖北人均GDP3327美元,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39.6%,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為32.7%。湖北服務業發展總體處于服務業初期階段。
從湖北自身發展看,1952—2009年,服務業發展大致呈現出“∨”的形狀。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堅持優先發展重工業,加快“三線”建設,湖北是全國布局的重點地區之一,武漢鋼鐵公司、第二汽車制造廠、武漢重型機床廠、青山熱電廠、武昌造船廠、武漢鍋爐廠、大冶有色金屬公司冶鐵廠、荊門煉油廠、武漢石油化工總廠、湖北化肥廠等一批重點工業項目相繼落戶湖北,制造業的發展速度與所占比重迅速超過服務業。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提出“必須使第三產業有一個全面、快速的發展”,湖北省服務業規模不斷擴大,服務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1978年的23.9%提高到2009年的39.5%;1978年服務業增加值為872.5億元,2009年服務經濟增加值達到5127.12億元。
從橫向比較來看,湖北服務業發展總體水平偏低。2009年我省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僅為4.3萬元/人,低于全國水平(5.37萬元/人),影響了服務業總體水平的提升,在中部領先優勢有下降趨勢。全省服務業增加值總量居全國第12位、中部地區第3位,低于河南、湖南;人均服務業增加值8971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764元。
“十二五”時期,湖北將進入人均GDP5000美元發展新階段。根據1978—2008年數據,湖北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和人均GDP關系呈對數函數關系,Y=-27.681+7.451Ln(X),其中,Y代表服務業增加值比重;X代表人均GDP。二者之間的對數關系說明,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隨人均GDP增大而增大,但變化速度先快后慢。隨著人均收入水平全面提高以及工業化發展的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和消費性服務業從數量增長轉向質量提升,這將是湖北未來發展的一個長期形態。從服務于湖北“兩圈一帶”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視角,突出重點行業、關鍵領域,探索發展服務經濟的新模式、新經驗,提高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建設與中部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相適應的服務經濟,讓其成為提升湖北集聚輻射力的新引擎,拓展經濟發展的新空間。
1967年,美國經濟學家威廉·鮑莫爾在一篇研究經濟增長的論文中提出“兩部門宏觀經濟增長模型”,即“進步部門”(progressive sector)和“停滯部門”(non-progressive sector),進步部門的生產率相對快速增長將導致停滯部門出現相對成本的不斷上升。他認為,如市政府服務、教育、表演藝術、飯店和休閑等很多服務部門都具有這一特征,整體上看,相對于制造業,服務業勞動生產率更難以提高。因而,隨著制造業的生產率改進,服務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反而上升了。這就是鮑莫爾病(Baumol's cost disease),人們由此擔憂發達國家服務業超越制造業的發展會引起“產業空洞化”。
從湖北服務業發展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成本病”問題。一方面,從三次產業就業比重看,第三產業成為吸納勞動就業的主力軍,符合產業發展趨勢,國際經驗表明,隨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提高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服務業(第三產業)將成為吸納勞動就業的主渠道。但另一方面,服務業(第三產業)的人均產出低于第二產業。湖北三次產業人均產出對比見圖3。

圖3 湖北三次產業人均產出對比
但是,從湖北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實踐看,首先是要優化一二三產業結構,降低農業比重,農業相對于工業、服務業而言,更是“停滯部門”,人均產出遠遠低于二、三產業,而且就業人數仍占很大比重(近一半左右),需要向其他產業,尤其是服務業轉移就業,在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基礎上發展服務業,實現“工業興市增加財政稅收、服務富民增加就業及人民收入”的良性循環。
其次,就湖北服務業發展而言,服務業產業結構有待提升。在產業演進過程中“鮑莫爾病”的出現,鮑莫爾忽視了服務業不僅僅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且可能是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這樣一個事實。從服務業發展趨勢看,在信息技術等高科技的支持下,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成為發展的突破口。隨著世界經濟進入服務業時代,知識化、專業化趨勢不斷加強,服務業結構出現重大變化。目前,湖北傳統服務業仍占多半比重,湖北省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和地質勘查、金融業等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較低,如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近幾年一直在5.0%左右,比全國低1個百分點以上。湖北的服務業優勢更多體現為“九省通衢”所產生的流通功能,如以漢正街為主的小商品批發市場、西漢正街的建材交易商場以及發達的零售業態。但與此同時,湖北在高端服務業上競爭力較低,科技教育優勢發揮不夠,與現代制造業緊密相關的研發設計、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文化創意、動漫產業、服務外包等新興服務業尚未形成競爭優勢。
展望全球,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國際服務經濟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勢和特點。首先,隨著世界經濟進入服務經濟時代,知識化、專業化趨勢不斷加強,包括信息服務業、研發及科技服務業等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迅速崛起為服務經濟的支柱產業,在現代科技的支撐下,服務的不可儲備性得到改變,服務也可以像制造工業產品一樣批量生產,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其次,服務業產業融合日益活躍,服務業與工業、農業以及服務業內部不同行業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傳統制造業、傳統農業中的服務含量越來越高,從而嬗變為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第三,伴隨著新一輪世界經濟結構調整,服務國際化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一個新趨勢和重要組成部分,受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服務外包企業的增速大大放緩,但是從長遠來看,服務國際化分工仍然是大勢所趨,國際金融危機也將從另一方面引發外包業新一輪的調整,使提高勞動生產率、改善經營效率和成本縮減成為發包企業的首要任務。在這樣的背景下,這為亞洲國家的服務外包企業提供了發展契機。由于一些發展中國家教育水平較高而工資水平較低,又由于政治穩定、經濟環境及法律環境方面的因素,中國、印度、愛爾蘭、菲律賓和俄羅斯等亞太地區國家將是全球外包市場的主要承接國。
湖北最具競爭力的優勢在于科教資源。現有普通高校87所、各類科學研究和開發機構1341個,建有國家實驗室1個(全國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5個(居全國第3位),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8個(居全國第3位)。特別是武漢科教優勢十分突出,是全國第三大教育中心,第二大智力密集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湖北科教資源優勢為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和人才支撐。
湖北在后危機時期“彎道”超車,應實施“高端起飛”戰略,依靠高端生產要素(包括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新興戰略產業、高等教育人力以及各大學研究所等)實現起飛。在新一輪以服務外包為重點的國際產業轉移中,規避內陸城市的空間和物流劣勢,培育出一個全新的經濟引擎,將湖北省打造成為我國知識流程服務外包重點基地。并以武漢為中心,建成高端服務業高地,加快建成現代金融服務產業體系,著力形成立足湖北、帶動中部、面向全國的區域金融中心;加快發展工業設計、工程勘察等產業,著力打造“工程設計之都”;繼續突出空間信息技術、信息安全、制造業信息化等應用軟件領域在全國的領先優勢,快速搶占離岸服務外包制高點,著力建設成為有較大國際知名度的離岸服務外包交付中心;加快發展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動漫、影視、傳播出版等文化創意產業,構建中部“創意之都”;發揮武漢科教資源優勢,依托武漢綜合性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東湖高新區自主創新示范區,大力發展節能和環保服務業,推進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
(注:本文屬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十一五”規劃資助課題《湖北加快發展服務經濟的戰略思考和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0]074。 )。
李江帆:中國第三產業發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