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書芳 沈時明 張正民
“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模式對陽光體育運動的促進作用研究
□曹書芳 沈時明 張正民
“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模式是家庭、學校、社會從不同空間,讓學生體育活動能力得到持續發展,從而更好地促進“陽光體育運動”的實施,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通過本研究,目的是為了讓全社會認識到“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模式對陽光體育運動實施的促進作用,探索家庭、學校、社會互動發展模式,形成新型有效的互動運行機制。
陽光體育運動;家庭;學校;社會
本文通過建立陽光體育運動大工程體系,闡述其含義及“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模式的含義及對陽光體育運動的促進作用,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實施。
《全民健身綱要》中指出:每人每天參加一次健身活動,學會兩種以上的健身方法,每年進行一次體質測定;每個家庭擁有一件健身器材,每年全家參加兩次戶外活動,每個家庭有一份(本)健身報刊圖書;每個社區提供一處以上群眾健身活動場所,每年開展兩次社會體育活動,建立一支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每所學校保證學生每天參加一小時體育活動,每年組織學生開展兩次郊游活動,學生每年進行一次身體檢查。“陽光體育運動”要求,用3年時間使85%以上的學校能全面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85%以上的學生能做到每天鍛煉一小時,達到《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及格等級以上,至少掌握2項日常鍛煉的體育技能,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切實提高體質健康水平。
我們知道:全民健身計劃是一項長期的體育政策,是涉及到全國人民的、全體社會成員的宏觀的的國策。而陽光體育運動是全民健身計劃的一部分,是對全民健身計劃的一個補充。陽光體育運動充分體現了全民健身計劃在現階段的工作內容,根本任務都是為了“提高體質健康”,并且陽光體育運動是對全民健身計劃的具體化的延續和補充,是現階段全民健身活動開展的重點。
陽光體育運動主要是針對在校青少年學生而開展實施的一場學生體育運動革命。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實施,對家庭、學校、社會體育的發展,對我國整個體育事業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因此,我們把陽光體育運動從定位于在校的青少年學生的體育運動,擴展為全社會的大陽光體育運動,建立“陽光體育運動大工程體系”。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睦依凡教授將“一體化”定義為:“一體化即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內部諸要素以及外部環境里的諸多事物的相互合作和協同。”
“教育一體化”主要指教育者的一體化,即強調家庭、學校、社會的一體化教育,目的是為了構建家庭、學校、社會共同承擔教育責任的新型教育模式。
世界是相互聯系的整體,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內部因素與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一體化”就是指相互聯系的各個因素的相互協作,相互作用,共同促進事物向理想的狀態發展。事物的發展是聯系的,也是有規律的,體育運動也要遵循人體生長發育的規律。
“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陽光體育運動模式的根本宗旨是達到學校體育社會化、社會體育學校化,為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身體素質打好基礎。它利用學校現有的人力、財力、場地設施,建立以學校為基礎、社會為依托、以家庭為中心的一體化網絡,實現多渠道、多層次、全員性的體育。多渠道是指人們利用閑暇時間在家庭中或學校開放的體育場館、社會的體育文化設施、健身苑、健身點等場所從事鍛煉。多層次是指參加人員有學生、家長、社區居民、文化課教師、體育教師等。全員性指包括學校學生以外的社區成員。
“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陽光體育運動模式是:“遵循人體生長發育和體育鍛煉的基本規律,通過家庭、學校、社會三者互相滲透與有機結合,建立以學校為基礎、家庭為紐帶、社區為依托的一體化體育教育網絡,使三者相互聯系,構成統一的整體,促進我國體育事業的全面發展。建立相應的管理機制、組織和保障措施,共同促進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實施,學生身心健康,貫徹終身體育的思想,陽光體育運動的可持續發展。它的基本含義是:
第一:陽光體育運動從家庭、學校、社會三個不同空間來開展,使學生能持續地進行體育鍛煉活動,改變過去將學生的體育活動局限在學校的現象。
第二: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陽光體育運動模式,要發揮家庭、學校、社會三個子系統的作用,并將三者相互合作,共同協調整合的過程。使學生在學校、在家庭、進社會都能積極自覺地從事體育鍛煉,為終身體育打下基礎;又要形成社會、家庭重視體育鍛煉的觀念,逐步實現體育文化的融合,共同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
第三: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陽光體育運動模式,要建立一定的組織管理機制,并建立相應的保障機制,形成一定的運行模式并不斷完善。
4.1“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模式有利于陽光體育運動實施目標的一致
“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模式中家庭體育、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是陽光體育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好是學生成長的每個階段,生活的三個重要場所,這三個階段有各自的目標體系而且又區別于其他階段目標具有相對獨立性,而且三者又相互銜接、互為補充、不可分割。家庭是婚煙和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社會生活組織形式。家庭體育是以家庭成員共同活動為基本形態的鍛煉方式,是陽光體育運動的保證,家庭成員的體育活動既增強了體質,又豐富了家庭成員的生活方式,促進了家庭成員間的和睦關系。學校體育是陽光體育運動的重要部分和基礎階段,它既要保證青少年兒童的健康和生長發育,又要為體育的繼續教育奠定基礎。社會體育是陽光體育運動的發展和延伸,它可以在社會環境下根據個人的情況靈活自主地選擇和從事體育。它們的目標都具有一致性、連續性和系統性,更有助于陽光體育運動目標的一致性,即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發展,豐富社會文化生活,溝通與融洽人際關系,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并使之貫穿人的成長的始終。
4.2 “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模式有利于陽光體育運動的宣傳和推廣,從而更好地廣泛開展和實施
“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模式使三個最主要的教育主體,相互協調、配合,實現了體育鍛煉途徑的多樣化。家庭成員的體育鍛煉氛圍影響著學生的體育行為,學校的體育活動環境感染著社會體育的開展,而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又鞏固了家庭和學校的體育鍛煉。家庭體育、學校體育和社會教育的參與,其目的在于構建家庭、學校、社會共同承擔教育責任的新型體育模式。家庭、學校、社會作為對青少年學生進行體育教育的三種渠道,把對學生的學校體育教育延伸到家庭、社區,使家庭體育、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相互結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形成對學生進行體育教育的整體網絡結構,進而發揮其整體的功能,更有利于陽光體育運動的宣傳、推廣、開展和實施。
4.3 “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模式有利于家庭、學校、社會三種體育資源的互補
“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模式有利于實現體育資源的優勢互補,促進陽光體育運動的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的實行,促進全民身體素質的提高。體育資源既包括體育健身活動的物質資源也包括人力資源。從物質資源看,“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模式的實施,可以改變目前體育物質資源比較缺乏的現狀。目前由于我國的國情,可供居民利用的公共體育設施極為有限,大多居民都無固定的體育活動場所,這影響了全民健身活動的經常性開展。從體育指導人才看,調查結果表明,目前我國社區體育管理者多為社區行政干部,體育專家較少。在城市基層社區中,經過體育指導員培訓,有專業體育指導員資格證書的較少,大部分是業余兼職的,多數為大學生體育活動志愿者。他們開展體育活動的理論知識、管理知識及經驗都還有待提高。“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模式的提出,可以改變目前社會全民健身活動中場地設施、指導人員缺乏的現狀。學校可以在學生體育教學課和課外訓練之外及節假日向學生家長和社會成員開放學校體育設施、場地,學校的體育教師接受過正規、系統的體育教育訓練,有豐富的體育指導和體育活動管理經驗,可以成為體育活動的指導者和管理者,而且可以帶動一批體育指導力量,使陽光體育運動可持續發展。
4.4 “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模式有利于陽光體育運動實施中體育教育時空上的緊密銜接
“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模式是三者互相融合、相互補充、共同承擔對青少年學生進行體育教學的過程,具有連續性。通過學校、家庭、社會三條教育渠道有序地、持續地進行。包括校內和校外都存在體育教育機會。如青少年學生在學校學會的體育知識、技能,如何用于家庭和社會這個環境之中;在家庭和社區又如何為他們營造連續進行體育學習、鍛煉的條件,從時間階段上看是由學前體育——小學體育——中學體育——大學體育——畢業后體育到終身體育體現了時間的順序性和連續性。“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模式可促進學生放學后回到家庭、社區仍然要從事體育鍛煉,拓展了學生的活動空間,也使家庭體育、學校體育、社會體育三者有機地銜接,達到了優勢互補之效。
建立“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模式是世界教育發展的特征、趨勢和改革的新動向,是知識經濟對教育特別是學校體育發展的新要求,也是全方位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以及比較系統的衛生保健知識、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衛生習慣,促進“陽光體育運動”更好地實施和開展,終身體育觀和終身健康觀的形成。
[1]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決定[Z].教體藝[2006]6號,2006年12月23日.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60號文件:《全民健身條例》,2009年8月19日.
[3]徐昊,傅鋼強.“陽光體育運動”內涵、地位及意義的再闡釋[J].山東體育科技,2009.6.
[4]張義瑤,曾素琴.淺析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的體育與健康教育[J].實務研究,2000.7.
[5]林少娜,陳紹艷.“學校、家庭、社區”體育教育一體化發展模式[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6).
[6]朱林.學校、社會、家庭健康教育一體化模式構建[J].體育科學研究,2009,13(3).
[7]吳玲,楊建國.“學校、家庭、社會”體育一體化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8.8.
(西華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研究生四川南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