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德博
體育教學中非認知因素的作用及其培養
□呂德博
非認知因素不直接參與體育學習,但卻是體育學習的內部動因,對體育學習有調節和控制作用,從而影響體育學習效果。非認知因素是認知因素不直接參與體育學習,卻是體育教學目標的一項重要的內容,如何培養學生的非認知因素對完成體育的教學目標,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體育學習;非認知因素;認識因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任何知識的學習過程,都包含著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一類是非認知因素,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等;另一類是認知因素,它包括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體育教學不同于其它學科教學,它是一種特殊的教育過程,從教育目標看,體育教學包括認知因素,非認知因素,身體因素等。學習活動是認知因素和非認知因素相互作用的產物,認知因素是學習本身,而非認知因素對認知過程及效果有很大影響。現代體育教學應把認知因素、非認知因素、身體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學生實施教育,這樣才能形成更為完整的教育,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的要求。傳統體育教學一味強調體育知識、技術、技能的傳授和體質增強,而忽視了非認知因素這一目標。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中,特別指出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同時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大量研究表明,認知與情感是緊密聯系的,作為非認知因素的情感在學習活動中主要起到動力作用,承擔著學習的定向、維持和調節等任務,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夠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人本學派的一個觀點是,脫離了感情的智慧是空虛的、無意義的。為了人格的發展,認知學習必須同情感相結合,心智發展必須同情緒相結合。因此教學中不斷優化教學活動,注重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教學過程充滿情趣和活力。下面以有關統計的知識為例來談一談筆者粗淺的觀點與看法。
非認知因素是指認知因素以外的影響認知過程的一切心理因素,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等,而認知因素包括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認知活動直接指向學習內容,非認知因素并不直接參與認知過程,但它對認知過程有調節與控制作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因素和非認知因素是兩個協同作用的系統。認知因素系統——操作系統,包括個體已有的知識經驗、認知水平、認知過程,在學生身上具體表現為智力和能力,在學習活動中,這一系統主要承擔對知識的獲取、加工、編碼。針對具體的學習任務,起執行者的作用;非認知因素系統——控制系統,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等,在學生身上具體表現為動機和態度,在學習活動中,這一系統不直接介入學習,主要調節學習活動的進行,對于認知活動來講,起著調節和控制作用。
在體育教學中的認知過程是學生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從而達到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目的。體育教學中的非認知過程是使學生端正身體鍛煉和體育學習動機,培養體育學習的鍛煉和體育學習的動機,培養體育學習的興趣。從而達到互相合作,團結友愛、勇敢、頑強、果斷的目的。
體育活動是認知因素,非認知因素、身體因素互相作用的產物,三者之間構成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其中非認知因素是教學活動的動力調節系統。
2.1 定向作用
教學是一種有目的的學習活動,是一種指向性學習。體育學習的定向作用來自非認知因素的體育學習動機和興趣,即體育學習的定向作用是借助于非認知因素中的動機和興趣而實現的。正是由于學習動機、興趣、才使得體育學習活動成為一種內在的、具有明確方向的探索活動。
2.2 動力作用
非認知因素是學習動機、學習興趣、情感體驗、意志狀態,在體育教學中起著推動學習的作用。表現為引導學生積極學習,提高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尤其是在需要克服困難、排除干擾時,更需要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等非認知因素的支持,以增強動力的因素。
2.3 調節作用
非認知因素的作用既表現為教師借助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等因素調節和控制學生體育學習,教師又可通過各種方式激勵學生的體育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情緒,從而控制學生的體育學習活動。
2.4 強化作用
體育學習中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的情感體驗,成功的喜悅,求知欲的滿足等非認知因素,都是對學生體育學習的一種積極強化。教師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的表揚、批評是對學生起著強化和負強化的作用,而這種強化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學生的動機、情感、自尊心、上進心與非認知因素實現的。體育學習活動是充滿困難的體力活動和智力活動,學生容易放松自己,產生畏懼心理,這就是賴于意志因素的強化作用。
2.5 感染作用
體育教學中單調的身體活動會降低大腦皮層的感受和興奮性,從而影響體育學習效果。非認知因素的協調使教與學的過程富有生機和活力,動機、興趣則使體育教學活動充滿感情色彩,成為一種精神享受,使之成為心理上的感化過程。
3.1 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使學生明確體育教學的目的,在體育教學中,適當的學習目標可提高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對學習的結果產生成功感和滿足感。例如:在足球課教學中,把比賽和運球技術放在教學之首,把腳背內側傳球技術,顛球技術作為課堂介紹技術。降低了教學目標難度,使學生增強了對足球課的信心,提高了技術,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了。所以在確定目標時,一方面應注意目標要明確、合理、適當和具體,要使學生通過努力后能夠達到,另一方面目標的確定要作業化,明確完成學習目標的具體條件和考核標準。
3.2 創設民主、和諧、愉悅的學習環境,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需要
孔子說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體育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因此,在教學中注重創設民主、和諧、愉悅的學習環境,尊重學生和贊賞每一位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成為“居高臨下”的指導者,而應為一個“平等中的首席”,教師也不應該成為正確與錯誤的“最高裁定者”,而應成為一個鼓勵者和有益的啟發者,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去主動合作交流和練習,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應該成為一個鼓勵者和啟發者;當學生在動作技能取得進展時,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的成績,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教師要用寬容的心態去對待同學們的每一個過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同學們的每一點進步,用欣賞的目光去關注同學們的每一個閃光點,用喜悅的心情去贊許同學們的每一點成功。只有在這種環境下敢說、想說、愛說,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體育能力得到應有的發展,此時學生的創新精神才能得以培養。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是體育學習的重要內部因素,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了知識,掌握了運動機能,體質得到增強,這本身就是對學生的鼓勵,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動機,激發了體育學習的興趣。體育學習能滿足學生的生理需要,體育技能的學習能使學生的身體健康、性格健壯,增進人體的抵抗能力。體育學習還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參加體育活動能調節情緒,掌握體育技能技巧,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增強上進心和注意力,鍛煉人的意志。
3.3 提高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新穎性
體育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性別、身體條件、體育基礎等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地調整,選擇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潑,易于激發學習動機和興趣的教材。同時要注重教學方法的研究,采用新穎、有效的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從體育學習中得到樂趣。
當代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優勢能力素質,有先天也有后天的,每個學生都具有自己的優勢領域,有自己的學習類型和方法,學校里不存在差生,全體學生都是具有自己的特點、學習類型和發展方向可造就的人才。教育工作者應該做的,就是為具有不同潛能的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發展的不同教育,把他們培養成為不同類型的人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身體條件和思維方式、不同的興趣愛好以及不同的發展潛能。教學中應該關注學生的這些個性差異,允許學生思維方式的多樣化和思維水平的不同層次。教學中要鼓勵與提倡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水平,使每個學生都能從中取得成功的情感體驗。教師應當允許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究和解決問題。有的方法從成人的角度看是好的,但不同的學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可以引導學生對不同的方法加以比較,但不應該把某一種方法強加給學生作為必要使用的方法。鼓勵學法多樣化是尊重學生的表現,這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也符合現代認知建構主義的思想,是釋放學生自信心和創新席位的有效途徑。
3.4 進行終生體育教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因此,教學中只有充分尊重學生,一切為學生的發展服務,改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不斷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由過去的“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此時的學習活動對學生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有興趣的學習事半功倍。這樣就有利于建立和形成意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體育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對體育學習的愛好和興趣。使學生自覺、自愿地參加體育活動,養成身體鍛煉的習慣,要讓學生在體育中終生受益。終生體育不僅能夠防病、治病、推遲衰老,還能夠有效地增強健康水平,保持健美的體魄,形成健全的心理狀態。
3.5 防止學生產生焦慮的情緒
培養學生的非認知因素可避免學生在進行有威脅性的考試和比賽中產生焦慮情緒,當學生體驗到或預計到運動能力較差時,則會產生焦慮情緒,長期處于焦慮狀態,會影響學生非認知因素的發展。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應適當降低教學內容的難度和標準,使其面向全體學生,提高教學內容的參與性和趣味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總之,非認知因素貫穿體育學習過程的始終,是影響體育學習的重要因素。在體育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非認知因素,這對于提高教學效果,完成體育教學目標,進行素質教育都具有深遠意義。
[1]姚蕾.體育隱蔽課程的基本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2]王文生等.體育教學論[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李秉德等.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廣東省珠海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