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剛 楊理連
根據世界教育科技發展規律和我國關于高等教育強國戰略的提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辦學規模和形態布局方面實現跨越式發展后,必然帶來新一輪發展戰略重點的轉移,即發展方式重點應由外延式發展轉向內涵式發展。可以說,當前高職教育改革已進入“深水區”階段,其教育實踐中遇到的難點熱點問題再也不能依靠“摸著石頭過河”模式來解決,而是進入一個實質性深層次的改革關鍵期。針對新的形勢要求,高職教育內涵發展模式的核心構成要素有哪些,他們之間邏輯結構是什么,如何通過改革創新來實現這些內涵要素的發展,提升內涵建設的質量,已成為當前高職教育研究與實踐領域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話題。
目前與內涵式發展相關的主要有“內涵發展”、“軟實力”、“核心競爭力”、“核心發展力”等概念,其各自既有相同的內涵元素,也有不同的外延側重。
“內涵”與“外延”是邏輯學的一對范疇,原義指概念的兩種基本屬性。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概念的內涵是指事物本質屬性的總和,而概念的外延則是所指對象的范圍。在高職教育實踐中,經常使用的“內涵發展”概念應主要是指以高職教育的內部因素作為動力和資源的發展模式,是發展結構模式的一種類型,相對應地,外延發展則是以高職教育的外部因素作為動力和資源的發展模式。
“軟實力”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在上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在中國“軟實力”的核心內涵可理解為基于民族傳統文化基礎上的開放、多元的現代價值體系,其中高職教育軟實力的核心內涵應是建立自主價值為核心的制度和體制創新力(軟實力的基礎)、輻射力(軟實力的標志)與競爭力(軟實力的目的)。
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是學校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培育和形成的,蘊涵于學校組織內質之中的,難以被其他學校模仿的,能夠支撐學校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種基礎性能力或競爭優勢。這種核心競爭力是學校所具有的各種競爭力要素中最關鍵、最重要、最本質的部分,是能夠使學校在長期的競爭中穩操主動權的基本能力。
高職院校核心發展力應包括院校的文化力、管理力、學習力、創新力、人才培養能力等,構建院校核心發展力的終極目標是要實現院校、教師和學生三者和諧的、可持續的和健康的發展。
綜上,盡管與內涵式發展相關概念的表述不盡相同,但其核心內容具有很大的交集,這對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內涵式發展的內涵要素與結構邏輯關系,具有針對性的借鑒和比較價值。
高職教育內涵發展模式按現象到本質、表層到核心的邏輯標準,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內容,是高職教育發展內部要素中相對于規模外延的結構布局、質量特色、辦學效益等概念;第二層次內容,是高職教育功能要素中的人才培養、產學研結合、社會服務以及國際交流合作等概念;第三層次內容,是高職教育內涵載體要素的專業課程、師資實訓及其辦學運行體制機制等概念。上述三個層面,是有機統一的整體,相互聯動,構成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完整體系(見圖1)。

圖1
根據國際經驗和視野,結合高職教育實際,高職內涵發展模式的要素應是第三層次為主和兼顧第二層次內容,綜合分析有:①專業課程體系改革;②師資團隊構建;③產學研緊密結合;④國際交流合作;⑤院校文化建設;⑥辦學體制機制創新等,其各支撐要素主要是圍繞高職人才培養規格定位來展開的(見圖2)。

圖2
內涵發展模式是各要素在內涵建設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這種地位和關系不是憑空形成的,而是由高職教育的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格所決定的;內涵發展模式又是一種措施與手段,是為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養目的服務的。
1.課程體系改革在內涵建設中居于核心地位。課程是體現學校特色水平的重要標志,體現職業教育特質的不是校舍、設施設備等,而是課程。課程在整個教育教學中始終處于“靈魂”地位,它是承載教育教學思想的主要載體,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保證。
2.師資團隊構建是內涵建設的關鍵環節。師資團隊建設是高職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關鍵環節,一所高職院校能不能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出高質量的一線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關鍵在于師資建設,其中“雙師型”專業師資團隊建設是高等職業院校彰顯特色、提高整體辦學水平的重要的基礎工作。
3.產學研緊密結合是內涵建設的重要方式。產學研結合不僅是高職教育的服務面向功能,也是教學建設與改革的要求,它既是一種辦學機制,更是一種職業教育獨特的要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切入點,推行產學研一體化,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水平是高職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
4.國際交流合作是內涵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是高等職業教育適應經濟全球化要求和國家“走出去”發展戰略需要的必然選擇,處理好教育的“國際化”和“本土化”的關系,對提升我國高職教育國際知名度和國際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5.院校文化建設是內涵建設的更高階段。高職院校應當具有自己獨特的學校精神、價值追求和文化品位,實現學校自己的文化理念并以先進文化引導和教育學生是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更高階段,是高職院校精神形象和生命力的象征。
6.辦學體制機制創新是內涵建設的基礎保障。體制創新能力是發展高職教育軟實力的基礎。深化改革高職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投融資體制,才能為高職院校面向社會需要主動調整結構、提高質量、提升效益創造良好的運行環境,增強高等職業院校的辦學活力和綜合競爭力。
通過對高職院校內涵發展模式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其建設的動態性、系統性和創新性特點,要實現這一目標,課程體系改革特色化、師資建設配套化、產學研一體化、國際合作多樣化、文化建設兼容化、辦學體制機制制度化是高職院校推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途徑。
課程體系改革特色化要求根據專業自身的內在要求,對課程的體系、內容、結構等方面進行創新,突出高職專業課程的實用性、技能性與職業性的特點。要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強化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不斷提升課程教學的質量;要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基于工作過程推進“教學做”一體化課程的實施,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要加強工學結合教材建設,與行業企業共同開發緊密結合生產實際的實訓教材;要重視專業教學資源庫項目建設,不斷推進優質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提高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與受益面。
師資建設配套化要以專任教師 “雙師素質”能力提升和“雙師結構”團隊構建為重點。一是新進專業教師原則上須具有一定的行業企業經歷,在崗專任教師須通過定期到企業鍛煉、參與技術服務等措施提高實踐能力;二是吸引企業一線專業技術人才、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并參與教學工作,使兼職教師承擔專業課時比例逐年增加;三是培養選拔和引進(聘用)技術服務能力強、行業企業影響力較大的專業帶頭人,逐步建成專兼結合“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四是建立和完善專業教師評聘與評價制度,將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納入職稱評審、聘用和績效考核,引導“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方向。
產學研一體化要以社會需求為依據,參照職業崗位任職要求,明晰人才培養規格目標,深化訂單培養、頂崗實習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建立雙證書制度;要引入行業企業技術標準,校企合作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和教學資源,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職業資格標準融入教學內容;要繼續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改革,系統設計、實施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要積極試行多學期、分段式等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模式,將教學活動與企業的生產過程緊密結合,實現校企共同完成教學任務,不斷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國際合作多樣化要積極探索高職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有效機制,積極參與和推動國際組織高職教育政策、規則、標準的研究和制定;依托現有高職院校,加強與國外一流高職院校合作交流,開展多種形式的中外合作辦學,適時引進境外優秀教材、教學模式和教學技術,同時與國外大學合作建設高水平的師資培訓、課程研發機構,開展面向全國的高職院校師資培訓;支持在高職院校建設一批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支持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并選擇條件具備的高職院校開展招收國際留學生試點工作,不斷提高來華留學教育的規模與質量。
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兼容化應突出“高”和“職”文化屬性,并在實踐中實現大學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兼容與統一:對大學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應體現“大樓”、“大師”、“大愛”的文化內涵,遵循大樓為體、大師為根、大愛為魂的文化理念。與企業文化相融通,應學習吸納“以他方為中心”的企業文化理念;把企業文化融入校內生產性實訓,使學訓體現出職場文化氛圍;同時將職業素質教育融入育人全過程,實現職業素質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進課堂。
辦學體制機制制度化要探索政府、行業、企業及社會各方分擔高職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機制,積極探索地方政府與行業企業共建高職院校新模式,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機制;要在國家政策引導下,擴大高職院校在招生、人事、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權,形成地方政府依法管理、高職院校自主辦學的協調機制;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高職教育發展中的主導作用,通過財政投入、稅收等政策,調動企業參與高職教育辦學的積極性,建立起有效的校企合作、社會支持和監督學校發展的長效機制。
當前,高職院校應圍繞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優化升級的要求,堅持內涵式改革與發展,大力推進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靈活性和開放性,為區域振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培養一線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全面提升自身辦學水平,不斷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1]黃保德.從外延擴張到內涵建設是高職教育發展的戰略選擇[J].教育與職業,2007(17).
[2]李忠華.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及對策[J].職教論壇,2004(10 下).
[3]劉志軍,齊紅然.論高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J].中國成人教育,2007(2).
[4]宗存元.職業發展趨勢與高等職業教育創新[J].教育與職業,2005(28).
[5]范唯,馬樹超.關于加快建設示范性高職院校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6(10A).
[6]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