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婉秀 顏 鑫 舒均杰
不管人們承認不承認,對于廣大理工科大學生來說,除了英語之外,最為重視的課程是專業課程,似乎只要學好專業課就能走遍天下都不怕,而對思政課往往思想上重視不足、學習上敷衍了事。如何提高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時效性,如何使思政課教學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現實,很多專家對此已經進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1]。但如何使思政課教學更貼近他們的專業學習,從而從思想根源上引起他們的共鳴和重視,這是思政課教學史上全新的實踐與研究。
思政課教學與專業閱歷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如同兩條道上的馬車。20年前,筆者畢業于師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有幸作為優秀畢業生分配到一家大型國企工作,彈指一揮間就是15年過去了。先后從事過化工分析操作、擴建工程宣傳報道、廠志編寫、職業技能培訓鑒定與管理等工作;筆者目睹了這家大型國企先后四易其名:湖南省資江氮肥廠、湖南大乘資氮集團有限公司、湖南金信化工集團有限公司、湖南宜化化工有限公司;筆者經歷了該公司經營上由興盛到衰敗再到浴火重生、體制上由國企到彷徨再到改制民營、員工們由自豪榮耀到無助吶喊再到鳳凰篞槃的蛻變過程,既積累了豐富多彩的企業工作經歷,也積淀了厚重深沉的人生閱歷。這種豐富多彩的企業工作經歷和厚重深沉的人生閱歷一旦與思政課教學改革實踐相融合,注定了筆者的思政課教學一開始就代表了一種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新方向、新途徑,一種完全符合時代要求、“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新理念,為今天從事化工專業的思政課教學和研究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五年來的教學實踐表明,筆者的思政課確實為廣大化工專業的大學生所喜聞樂見,思政課教學與專業閱歷不再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豐富的專業閱歷已經成為促進思政課教學改革和質量升華的催化劑。
思政課教師有沒有必要去了解所教專業情況?以及如何了解專業情況?廣大學生對思政課教師將思政課教學與專業閱歷、生產實踐相融合是如何認識和看待的?筆者借助《基于“工學結合”的現代化工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課題為平臺,對我院10名思政課教師、20名化學工程系專業教師和化學工程系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專業的260名2007級部分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三者的問卷調查表分別見表1、表2和表3。其中教師調查問卷發放30份,收回30份,全部為有效問卷,回收率100%;共發放學生調查問卷260份,收回255份,其中有效問卷250份,有效回收率為98.1%,其中男生186人,女生64人,采用Excel進行分析。

表1:思政課教師調查問卷結果

表2:化工專業課教師調查問卷結果


表3:學生問卷調查表
縱觀調查問卷所得結果,思政課教師、化工專業教師和化工專業學生對思政課教學與專業閱歷相融合的觀點是各有側重的,但其間的規律也可略見一斑。
(一)對思政課教師要不要了解專業情況。70%的思政課教師內心里感覺了解專業知識的重要性,認為這是思政課教師能夠將抽象枯燥的思政課理論與具體生動的專業學習相結合,是吸引學生眼球和融洽師生關系的關鍵所在;但往往廣大思政課教師感覺所學專業和經歷閱歷的局限性而無能為力、未戰先怯;教務部門在排課時,往往不能根據思政課教師的專業閱歷有針對性地、相對固定地確定所授課班級的專業。多年來,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根據教師的申請、并與各教學系部充分溝通來安排思政課教師的授課專業和班級,取得了師生雙方都滿意的效果。
化工專業教師認為思政課教師需要了解專業知識的僅占50%,“不必要”和“說不清”共占50%。俗話說,隔行如隔山,術業有專攻,化工專業教師所站立場不同。試想一下,如果思政課教師都懂化工專業了,在潛意識中,難免不存在“我們化工專業教師還有飯吃嗎”的疑問?因此二者之間這種較大的認識差異是可以理解的。
(二)思政課教師如何了解專業情況。思政課教師本身大都選擇易于操作、難度較低的方式。思政課教師大多數都是由學校到學校,自身對工廠企業所知甚少、非常陌生。由易到難、優先選擇的順序依次為:“與化工專業教師進行交流溝通”、“以參與黨員聯系班活動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引進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前兩種情況在學校現行體制內就可以方便地進行,其實后者更有優勢。因為他們可能曾經與技術革新能手為鄰、與英雄勞動模范為友;他們可能親身參與了某項節能減排新工藝的研發;他們了解企業的生產工藝、操作流程,以及廠級(公司級)、車間(分廠或分公司)、班組(或工段)等三級企業管理模式;有的熟悉企業的黨建與宣傳工作,洞察企業的經營理念和員工的所思所想;他們深知國企效益不佳的根源在于因人設崗、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僵化固疾,也了解民企雖然工資較高,卻一個蘿卜一個坑、甚至一個頂仨的辛勤勞動。因此,他們的思政課理論一旦結合他們的企業閱歷,想不吸引學生眼球都難。
但化工專業教師認為思政課教師了解專業的途徑由易到難的選擇順序依次是:下廠鍛煉、引進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加強與化工專業教師的交流等。“下廠鍛煉”是化工專業教師熟悉和習慣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專業鍛煉模式,但對于思政課教師來說,不僅操作較復雜、成本較高、且難以為思政課教師所接受;“引進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加強與化工專業教師的交流”兩種模式不僅成本較低、操作方便,較易為思政課教師所接受。
(三)思政課教學怎樣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廣大學生認為思政課教學最好能貼近專業學習、貼近生產實踐,二者相加達70%;其次是思政課教學要貼近生活和社會,也有部分教師和同學認為思政課一旦與專業掛鉤,擔心可能失去思政課本身的特色;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因為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思政課的大餐中不管加入什么樣的“味精”、“佐料”,不管采用什么樣的“載體”,都改變不了其思政課的本質和內涵,“專業閱歷”和“生產實踐”都只是一種服務于思政課理論教學的“味精”、“佐料”和“載體”而已。
(四)除了主講教師身份之外,思政課教師還能以什么樣的角色與學生交流。學生的選擇依次是班主任、輔導員、黨員聯系人。班主任是中學階段的學生思想工作的主要形式,但到高校后取而代之是的專職輔導員。國家教育部規定,在高職院校一個專職輔導員需要管理不超過200名的學生,但實際上各校可能遠不止這個數字,輔導員的工作任務繁重,加上普遍年紀輕、資歷淺、缺乏思政工作經驗、更甭說專業閱歷,造成了在某些方面輔導員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社會矛盾多發的特殊歷史時期,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尚未消除,世界經濟格局、政治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我們仍面臨著來自境內境外可預見和不可預見的各種風險和挑戰。黨中央號召高校各級黨組織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青年學生中大力發展黨員,在本科院校要求一年級每班要有黨員,三年級每班要成立黨支部,系部或二級學院可以成立學生黨總支;高職院校要求各系一年級要有黨員、二年級每班要有黨員、各系要成立學生黨支部。為了規范組織考核、強化程序管理,確保將優秀的大學生充實到黨員隊伍中來,“黨員聯系人”這一新生事物應運而生、并正在得到全面推廣[2]。“黨員聯系人”相當于革命戰爭年代的“黨代表”角色,一般都由經驗豐富的教師黨員擔任,一個“黨員聯系人”負責一個班級,而專業課教師中黨員往往相對缺乏,思政課教師參與黨員聯系人活動具有政治方面的優勢,也為思政課教師與學生進行課堂之外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我院10名專職思政課教師全部都是黨員,平均年齡35歲,全部具有中級以上職稱,40歲以下青年教師都具有碩士學位,具有較高的思政課理論水平和較豐富的教學經驗,他們基本上都參加了所教班級黨員聯系人活動。作為思政課教師參與學生班級的黨員聯系人活動,既可以方便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科學思想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植入廣大學生思想之中;同時,在與學生交流互動之中,思政課教師具有的專業閱歷和采取的“工學結合”模式,無疑有助于學生對你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專業方面的共同語言有利于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無疑也有利于黨員聯系人工作的順利開展。
“工學結合”是近幾年來職業教育改革探索和創新的一種培養模式,其實質就是將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有機結合、實現教、學、做的高度融合的教育模式。由于這種培養模式是按照職業崗位的工作過程來進行教學安排和課程設計的,學生實現了學校教育和職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在校內就提前完成了由學生角色向員工角色的部分轉化,能較快地適應社會和職業崗位[3]。“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在全國高職院校中得到迅速推廣,這要求高職院校廣大教師、不僅是專業教師都具有必要的企業工作經歷或閱歷,才能適應新時期“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需要。
在“工學結合”培養模式下,如何使思政課教學貼近學生、貼近實際、更重要的如何貼近他們的專業學習,從而從思想根源上引起他們的共鳴和重視?首先,思政課教師要根據專業閱歷之所長選定所教專業班級,而不要頻繁更換所教專業,以便逐步積累其專業閱歷;其次,要有意識地、有目的地、按一定比例地引進具有企業工作背景的思政課教師,企業工作經歷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資源;再次,沒有企業工作背景的思政課教師,主觀上要謙虛謹慎、身體力行地向相關專業課教師請教和交流,并積極參與并深入到所教專業的黨員聯系人活動中去,利用三尺講臺之外的陣地和自身思政課理論優勢,于無形之中影響廣大學生的政治取向和價值觀念;作為思政課教師一旦你擁有較豐富的專業閱歷,如同你身上被賦于了強大的磁場和夢幻般的魔力,將牢牢地吸引住廣大學生的目光,使你的思政課堂教學興趣盎然、馥郁芬芳。
[1]劉京中,羅麗英.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研究——基于“工學結合”的模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3)
[2]黃婉秀.淺談如何提高思政課的“魅力”[J].中國電力教育,2009(05).
[3]楊蓮.工學結合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初探[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