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一個令人驚訝的消息在各種渠道廣為傳播,說歐洲和北美地區的各國政府及其央行,將停止執行刺激就業的擴張性財政政策。
那些政府刺激計劃的批評者認為,當前困擾著北大西洋兩岸的高失業率并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因此那些試圖通過擴大需求總量來緩解就業形勢的政策自然也是緣木求魚了。
請讓我首先說明,結構性失業確實存在,而且是極其危險的。當那些在其他情況下本該愉快、健康且努力工作的勞動者,因缺乏技能、信心、社會網絡及經驗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時,這個問題就凸顯出來了。
而倘若歐美地區的失業率連續兩三年上升,那么,我們很可能要被迫面對這個可題。因為將周期性失業惡化成結構性失業的罪魁禍首,就是長期性的失業。
但是,當今這種現象確實發生了嗎?歐美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否是結構性失業?我看未必。
讓我們回憶一下,結構性失業究竟應該是什么樣的。在這種情況下,經濟衰退和高失業率并非來源于經濟危機所引發的社會總需求下滑,而是因為“結構性”因素導致了勞動者的技能無法與社會的需求相銜接。消費者的需求結構多種多樣,而勞動者也應該有能力去滿足。
比如,你手下有一幫經驗豐富的建筑工人,但消費者卻認為,自己的房子已經足夠大了,他們需要些家居用品來裝點自己的家。這就會導致結構性失業,因為這些前建筑工人做起家具來手腳可不利索,自然也沒有制造業企業肯雇用他們。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將會看到建筑業的衰退:公司倒閉,設備閑置,工人失業。但我們同樣也會看到,制造業在加班加點地生產。那些沒有流向制造業的錢,必將流向其他領域,而且請記住,問題并不是總需求減少了。
我們會看到,制造業四處招工,而當招工人數不足的時候,企業主會提高工資水平來吸引工人,并提高產品價格來彌補因此而產生的高成本。
而另一方面,建筑工人的失業規模可能相當巨大,并且會持續相當長的時司。國家還得重新培訓他們,并使他們加入到可令其轉變為優秀制造業工人的社會網絡當中。
當然,這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因此我們會看到,建筑行業的長期高失業率,特別是在那些建筑業曾空前繁榮的地區。
但是,建筑業的衰退和失業都將在制造業得到補償,家居用品價格上升,工人也拼命干活來賺取高工資。
上面所描述的就是所謂“錯誤配置”的結構性失業,然而,至少在歐美地區來說,這并不是我們當前所面臨的問題。
在過去三年中,建筑業的就業有所收縮,而批發零售、貿易、運輸倉儲、中介行業以及商業服務、教育、娛樂、餐飲業和政府公共部門也遭遇了同樣的情況。但是健康服務、互聯網貿易(或許還有伐木采礦業)的就業都有所上升。
在美國境內,過去三年就業人口從2007年的1.378億人,略微下降到2010年7月的1.3億人,減少了780萬人,要知道這段時司內人口還增長了600萬。
因此,我們所看到的并不是需求轉向了其他缺乏足夠熟練工人的行業,而是一個社會總需求的下降。
這種情況在三年內會與結構性失業的表現非常類似。在三年內,我們會看見勞動力短缺,工資上升,某些新興行業的產品價格上漲,同時也會看到其他行業的高失業率。
但是,這并不是我們當前最緊迫的問題,因此我們無須杞人憂天,還是處理好眼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