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即徹底消毒,在購買雛鵝前半個月,應把飼養場地、設備徹底沖洗干凈,然后用15%生石灰或2%燒堿水消毒,再用清水沖洗:鵝棚完全封閉,用福爾馬林熏蒸消毒,第二天開門和開窗通風排氣:墊料用的稻草在消毒后要曬干。
挑:即挑選鵝苗,購買鵝苗時,應當選擇有嚴格防疫和消毒制度、種鵝體格健壯、出雛率高的種鵝場。應選購出殼早、體重大、體質好、外貌優良、絨毛松軟,口鼻、肛門干凈無分泌物,活潑好動,叫聲洪亮的雛鵝。
溫:即溫度適當,鵝舍溫度如果超過32℃,雛鵝表現精神不振,少食,喝水多,體熱散發受阻,從而影響生長發育,誘發疾病,長期高溫還會引起雛鴨大批死亡:溫度過低,苗鵝受涼。又容易得病死亡。育雛鵝的溫度要求適宜而均衡,0-7日齡的雛鵝要求舍溫在28-30℃,然后隨其日齡的增加結合氣溫變化每周下降2-4℃,30日齡雛鵝對溫度變化有一定適應能力,可恒定在15-25℃。在雛鵝3周前鵝舍應通宵照明,3周后可減少照明,5周后可停止照明。
濕:即濕度適宜。雛鵝適宜濕度為50%-75%,當環境濕度超過80%,同時伴隨溫度不適時,雛鵝會出現精神不振、食欲減退、擠堆、呼吸困難及絨毛松亂等癥狀。
食即適時開食,給雛鵝開食應先飲水后開食,如先開食后再飲水或連續數頓不飲水,雛鵝遇水則會暴飲致病。通常在出殼10-15小時絨毛干后,就發出叫聲,能起身,如用手指引誘。大部分會伸頭張口啄食手指,有開食姿勢,可飲0.02%高錳酸鉀水溶液和合維生素B12B6的水。此時開食有利于苗鵝將腸道內的臟物排出,減少疾病。但開食不能超過30小時,開食如果過遲。苗鵝就會失水而得干爪病,甚至死亡一。
料:即喂料講究。雛鵝開食的飼料,可用一份碎米、兩份青料搭配。碎米要用水泡透,青料最好是萵苣葉子或水草。切細與細米拌和,撒在蘆席上,讓雛鵝自由采食。對不會采食的雛鵝,可把青菜絲放在其嘴邊謗其采食,經數次調教,即會吃食。有條件的,可在飼料中加喂蠶蛹粉和蛆蛹,以促雛鵝長得快。
牧即放牧促長,雛鵝放牧要晚牧早歸。15日齡內的雛鵝舍飼,日放牧2次,早、晚各1次,每次30-50分鐘:15日齡以上的鵝則長期放牧,日放牧5-8小時。狂風暴雨天,河邊及噴灑農藥后的田塊不宜放牧,以防意外。
控:即控制密度。雛鵝飼養要有一定的空間,稀疏適宜的空間有利雛鵝正常生長發育,第一周每平方米放養25只,以后每周減少5-10只。因春季天氣變化極大等因素,時常會出現行動遲緩、食欲不振、精神沉郁、排糞異常等病雛,應將病雛鵝隔離,按大小、強弱分群飼養,使雛鵝生長均勻一致。
防:即防止擠壓。天冷時。苗鵝為了取暖,往往會擠成一團,易造成死亡。因此要用稻草編成窩子,分開盛放,以免相互擠壓。窩口墊草注意不要過長,最長6.5厘米,過長會纏住鵝腿,使鵝無法行走而被其他鵝啄死,若發現苗鵝頭歪無力,頸部絨毛脫落,說明苗鵝已經受熱,要打開門窗透透氣:若發現苗鵝拉稀,可能已經受涼,此時除應注意保暖外,還要用茶葉、生姜煎水浸米喂鵝防治拉稀。
病:即防疫疾病。春季天氣寒冷潮濕。細菌、病毒最易侵入。引發疾病。所以雛鵝出殼后按免疫程序進行預防接種,才能保證雛鵝健康生長。一般于雛鶘出殼2-3天,每羽注射小鵝瘟高免血清0.5毫升,5日后注射1:100倍稀釋的小鶘瘟疫苗1毫升,2周后再注射1:50倍稀釋的小鵝瘟疫苗0.5毫升,以預防鵝瘟發生。有條件的還可注射一次禽出敗菌苗,預防禽出敗。在日常飲水中加入大蒜素或飼料中拌入大蒜素,青飼料添加穿心蓮、魚腥草。以防止白痢、大腸桿茵。
(山東 李興